关注 ▲蓝军开源情报▲ 和10万+情报研究员,一起成长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快速演进已从单纯的侦察平台扩展为集侦察、压制、制导与自主攻击于一体的作战体系,成为现代战场的关键因素。“台军”以“T-Dome(台湾铁穹)”构想为轴心,试图通过分层拒止的理念整合外购、自研与商用传感与武力单元,构建涵盖侦测、识别、软杀伤与硬杀伤的复合防御网络。报告指出台军的体系化努力在理念上向现代化靠拢,但在异构装备整合、数据链兼容、效费比与智能化应对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板,这些短板既限制了体系实战效能,也为对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反制点。本报告属于“蓝军开源情报”自研报告,如需购买精译报告、自研报告及情报数据库,请加微信:lanjunqingbao2081。
关键词:反无人机作战体系、T-Dome、分层拒止、防空反导、C4ISR整合、电子战、无人机蜂群、软硬杀伤、信息链路、自动化防御系统、效费比、智能化作战、数据链兼容、反制策略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57 期分享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台军的反无人能力建设呈现典型的“威胁驱动”逻辑: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到应急采购,再到提出分层拒止与“T-Dome”顶层构想,其演进直接由对“灰地袭扰”“蜂群饱和”“远程察打一体”与“智能化自主攻击”四类威胁的认知推动。被动阶段(2022):金门无人机事件暴露台军无条令、无装备、无指挥的尴尬处境。应急阶段(2023):通过快速采购干扰枪、训练射击科目等“头痛医头”措施补缺。体系化阶段(2024起):提出“分层拒止”战略,构建软硬结合、多层防御的综合网络,为“T-Dome”奠定基础。T-Dome旨在复制以色列铁穹的“探测—识别—决策—拦截”自动化循环,通过统一态势展示与AI辅助的武器分配来缩短反应时间,但现实面临的难题是台军装备来源高度异构,既有美制Link-16圈与本土“迅安”圈并存,且雷达、导弹、电子战等来自多国与民企,导致底层协议、数据格式和加密方式不一,必须依赖复杂的网关进行实时转译。这种“异构拼装”在高强度电磁对抗或被动破坏情况下极易成为体系失效的导火索,因此T-Dome几乎不可能实现其宣称的“毫秒级自动交战”能力。图1-1:报告研究逻辑与分析框架图
台军C4ISR整合“强网”“寰网”两大旧系统与“T-Dome”新系统,试图实现跨军种联合作战。但旧系统为应对传统空袭设计,层级僵化;新系统追求扁平与自动决策,两者指挥逻辑相悖,造成“体制与算法脱节”。美制装备依赖Link-16,而自研系统使用“迅安”链路,二者无法直接通信,只能通过中转网关转译。这带来三大问题:节点脆弱:中转网关成为单点故障目标,极易被电磁或网络攻击瘫痪。这一结构性漏洞,使“T-Dome”的自动化理念难以落地,也是对手实施信息压制的切入点。中程雷达层:美制AN/MPQ-64“哨兵”与自研“蜂眼”AESA雷达构成骨干。前者射程75~120km,后者机动灵活但性能尚不成熟。图2-2 “蜂眼”AESA雷达
末端节点层:依托民企创未来的“T-Radar”与“T-Sensor”系统,构建低成本侦测网,主打“低慢小”目标。精确跟踪层:引入美商Echodyne的MESA雷达,用于“雷护”激光系统火控。整体上形成“外购+自研+商用”混合感知网络,但节点防护薄弱、抗饱和能力有限。车载电子战系统:台自研,能宽频干扰无人机通信与导航信号,提供区域性电磁保护伞。创未来T-Jammer与干扰枪:针对商用无人机,采用定向压制。金门、马祖等岛屿已批量部署。优点是便携低成本,但射程短、抗跳频弱、无法应对蜂群攻击。使用AMRAAM-ER导弹,射程50公里,是台北防空核心。系统可分布作战并联网协同,但弹价百万美元级,“导弹打蚊子”效费极低,容易被廉价诱饵耗尽。自研导弹衍生自“天剑二”,射程15公里,与“蜂眼”雷达组成“侦-控-打”单元,具有独立作战能力。弱点同样在高成本与数据链割裂,无法与NASAMS协同。图3-3 “陆剑二”车载防空导弹
“方阵”近防炮反应快但通道窄,面对蜂群多向攻击易饱和。“天兵”35mm高炮升级AHEAD可编程弹药,通过预制破片云面杀伤小型无人机,效费比高但目标处理量有限。自研8kW级激光装置配合Echodyne雷达进行精确跟踪,理论上零耗弹成本,但受功率、气象与冷却技术制约,仅能对小型无人机造成损伤。未来50kW级版本仍处于验证阶段。台军反无人能力的“造血”主要依赖三条路径:传统外购(如NASAMS、毒刺)、在地联研(与美系和其他供应商合作的本地制造化)以及本土自研。报告评价认为,这种“三源并存”的供给模式短期可补强战力,但长期会带来配套零部件依赖、产能受限与技术深度不足的问题。美系装备在关键组件与弹药供应上受制于外方产能与优先级,易导致交付延迟或战时断供;本土自研虽缩短供应链但在AESA T/R组件、高功率激光器与高端微电子等核心技术上仍存在瓶颈。总体来看,产业链的韧性不足使得其在持久消耗或外部封锁情形下能力难以持续,这一点为制定打击与封堵策略提供了重要情报价值。通过对演习与外岛实战表现的梳理,报告认为台军在C4ISR整合、算力与自动化决策、火力通道与效费比,以及对AI自主攻击的应对能力上存在五大短板。实战案例显示其在“低慢小”探测存在局部盲区,雷达虽可探测大量目标但后端C2算力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威胁排序与武器分配,造成“系统卡死”或决策迟滞。在弹药与武器配置上,高价导弹对廉价无人机的拦截既不经济也无法保证弹药持续,近端火力在目标密集时处理能力有限。此外,软杀伤对AI/视觉导航的失效,使得传统电子战对抗的优势被削弱。以上短板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源于体系设计、资源分配与作战思维未能与无人化战争形态同步调整。表5-1:台军反无人体系五大短板评估表
短板类别 | 现象描述 | 关键案例/数据 |
短板一: C4ISR“体系内耗” | 万国牌装备导致数据链不通。Link-16(美)与迅安”(台)互不兼容,T-Dome自动化构想难以实现。 | “蜂眼”雷达(迅安)无法直接指挥NASAMS(Link-16),必须依赖脆弱的数据链翻译网关。 |
短板二: 效费比黑洞陷阱 | 防御成本与攻击成本极端不对称。台军被迫使用高价值导弹拦截低价值无人机。 | 用单价百万美元级的AMRAAM-ER导弹拦截成本仅数千美元的无人机。 |
短板三: 火力通道饱和 | 末端防御武器(火炮/激光)在单位时间内能接战的目标数量极为有限,无法应对“蜂群”攻击。 | “天兵”系统和“方阵”同一时间只能攻击1-2个目标;8kW“雷护”激光杀伤时间长达数秒。 |
短板四: 智能化代差空白 | 其“软杀伤”体系(电子干扰)逻辑完全基于“干扰RF/GNSS信号”。 | 台军的“卫士”、“T-Jammer”等装备,对AI视觉自主导航或FPV的“无线电静默”无人机完全无效。 |
短板五: 造血能力卡脖子 | 产业根基脆弱,无论是外购、混血还是自造,核心组件和弹药均依赖外部。 | “毒刺”导弹交付因美方产能而严重延迟。自研“雷护”依赖美制Echodyne雷达。自研雷达依赖进口FPGA/GaN芯片。 |
“T-Dome”虽在理念上迈向自动化与智能防御,但台军的体系现实仍处于“异构拼接、资源分散、战力虚化”阶段。其反无人体系看似完备,实则脆弱,存在无法应对智能蜂群与电磁高强对抗的根本缺陷。从战略角度看,其防御构想更多是政治与心理层面的“信心工程”,难以在高烈度、持续性无人作战中维持有效防御。对对手而言,精准打击其通信链路与节点体系,将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反制方向。详细目录(四级)
表3-1:台军反无人“软硬杀伤”火力单元性能对比表表4-1:台军反无人系统“三源”(外购/联研/自研)依赖度分析表图6-1:无人机“侦-扰-骗-打-评”一体化反制链路图👇👇
加入蓝军开源情报星球会员免费下载2200+经典资料(以下为部分内容链接示例)👇👇景》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