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唱出我们每个人的迷茫和希望。
对于运维人来说,每当迷失在无边的告警海洋中,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影响了哪些业务,不知道从何入手处理故障,也渴望夜空中有那么一颗闪亮的星,给予方向的指引。
行业困局:缺乏管理视角的业务观测
某股份制银行因基金赎回接口异常导致海量用户投诉,某城商行清算系统故障引发上亿元支付延迟,某交易所股票交易出现成交确认缓慢的情况——
这些典型案例暴露出传统运维模式面对复杂业务系统时的短板:业务异常发现滞后、影响评估失真、处置决策依赖经验。这使得IT运维依然难以摆脱被动救火的局面,快速实现从技术保障到业务赋能的转型突破。
传统运维体系存在三大结构性盲区:
1.技术指标正常但业务异常的认知盲区
真实案例:某股份制银行app理财服务接口响应延迟30分钟未触发告警,用户交易失败率激增。
案例分析:监控系统仅关注CPU负载、磁盘IO等技术指标,缺乏以细分业务为对象的监控视角,无法识别各个业务细分维度异常。因此,虽然核心交易总量、成功率未有大的波动,但第三方支付渠道涉及的新基金上线业务异常,导致部分用户投诉。
2.数据孤岛引发的观测盲区
真实案例:某股份制银行分行开市业务异常,跨地区网络系统故障,但由于签到柜员业务零交易量,被误判为正常轮休。
案例分析:缺乏跨领域的业务关联观测能力,各类业务指标、应用指标、系统监控指标无法融合成指引性的关键核心指标,导致难以实时甄别业务异常。
3.人工经验驱动的影响评估盲区
真实案例:某城商行VIP用户购买特定理财产品的账号登录异常,响应率低至92%,业务中断30分钟。
案例分析:这次故障的根源在于未对小众用户的查询基金收益情况业务服务接口进行异常监控。事后复盘发现,若能及时了解故障影响的用户数量、渠道数、产品数量等,就可以快速锁定VIP用户渠道问题,修复时间可压缩至8分钟,恢复时间可缩短70%。
破局之钥:北极星观测的四大核心能力
北极星指标(North Star Metric,NSM),也叫做第一关键指标(One Metric That Matters),最早由肖恩·埃利斯提出。它能够反映业务核心价值,评估业务进展和效果,发现潜在问题,指导团队决策。
IT运维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应该是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安全性和高效性,支持业务的稳定运行。因此,北极星指标的选择与这些目标紧密相关。
根据业务管理层关注重点和用户体验影响度,梳理出核心业务场景的关键指标,然后对这些原子级指标进行级别评定和权重分配,通过加权计算来实现业务的健康度计算。
业务健康度模型和北极星指标确定后,观测平台通过"业务对象建模→异常智能感知→影响量化分析→决策智能辅助"的全链路能力,构建核心业务指标的观测体系。
依托多维度实时监控策略,实现业务异常的秒级感知,通过异常甄别来缩短故障发现时间。当基础设施出现异常但业务仍稳定运行时,通过分级告警策略锁定边界,有效抑制海量告警干扰,避免真正的故障端倪被噪音淹没。
业务北极星观测平台MG-BIA,从四个方面实现运维范式的效能提升:
北极星指标体系构建,实现业务健康度量化
基于北极星指标构建业务健康度模型,实时感知和评估业务状态。
业务对象多维建模,构建业务观测体系
支持从产品、渠道、用户、交易四大维度自由组合业务观测对象。
聚焦业务异常场景,构建业务异常指征体系
根据业务管理层关注重点和用户体验影响度,梳理业务异常场景和业务异常指征,实时观测预警。
故障影响分析引擎,实现故障影响量化评估
根据业务请求里的维度,自动计算受影响的特征维度,实现多维度影响量化评估。
北极星观测的业务价值
首创基于业务对象的秒级异常感知引擎,从业务视角出发,构建更敏锐、维度更全面的监控系统,真正实现“1分钟问题发现”,提升业务质效和客户体验。
首创集成网络流量数据、日志数据和链路数据的异构融合,通过全量解码、智能解析和结构化预处理,构建业务全链路观测体系,提升业务异常甄别与定位准确能力。
首创支持自定义配置银行与证券业务观测对象、12类业务异常指征,结合异常检测自适应算法,灵活满足不同企业业务观测和指标管理需求。
结语
在"业务即IT,IT即业务"的数字化时代,业务运行稳定作为北极星指标终极目标,既是运维体系建设的指南针,也是衡量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的温度计。
通过构建业务驱动、数据支撑、组织协同的闭环体系,北极星观测平台不仅是运维工具的升级,更是构建韧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框架设计和分步实施的策略,助力用户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运维范式升级,帮助提升IT运维效能,为业务创新筑牢基石。
正如某国有大行运维负责人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炫技的黑科技,而是能实实在在地让业务连续性提升1%的解决方案。"
喜欢我就关注、留言、点赞、转发!
华青融天主力产品线
华青融天成立于2007年,基于机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咨询规划、方案设计、系统开发、集成服务、运营维护等,助力客户提升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保障业务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赋能业务发展和数字化运营。
公司坚持技术为本,自主创新,形成了全方位的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控解决方案和产品体系,涵盖智能运维、业务性能监控、全链路监控、数据库性能监控、一体化可观测、态势感知、安全运营、合规审计、重保护网、机器大数据治理、业务风险洞察等。
目前,公司自研产品拥有50多项发明专利及50多项软件著作权,全面适配麒麟、飞腾、海光等国产主流软硬件环境,并与清华、北大、北航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综合实验室”、“大数据与智能安全管理联合实验室”。
华青融天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和成都设有分支机构,已为证监会、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渤海银行、招商基金、招商证券、航空工业集团、航发集团等上百家知名客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遍及银行、保险、证券、税务、电信、医疗、制造、能源等十多个行业领域。
欢迎致电垂询:400 160 8007
或给公众号发私信
或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索取公司和产品资料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