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白皮书》系统性地阐述了数据要素流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框架及核心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数据要素流通的背景与挑战
白皮书指出,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但其虚拟性、无限复制性和集合赋能性使其与传统要素存在本质差异。当前数据要素流通面临三大瓶颈:规模化流通未实现、权益界定困难及基础设施缺失。尽管国家政策持续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但实践中仍存在“重技术逻辑、轻商业逻辑”的问题,导致数据在产业端的经济价值释放不足。此外,隐私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数据交易信任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流通难度。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内涵
可信数据空间被定义为“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与价值共创。这一概念具有三重内涵:
1. 技术工具组合:融合使用控制、隐私计算、存证图谱等技术,确保数据流通全程可信可控。
2. 分布式基础设施:通过多层次节点构建网络化平台,提供中立、安全的跨域流通服务。
3. 多元化生态系统:涵盖制度、技术、市场与监管的有机整体,强调多方主体协同。
白皮书特别强调,可信数据空间需打破行业与地域壁垒,形成全国一体化的数据流通场域,避免市场割裂。
数实融合的技术框架
技术路径围绕“数联网”与“时空码”两大核心技术展开:
数联网(DoT):基于数字对象架构(DOA),将数据视为独立实体,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数据跨域互联与直接调用,解决了传统接口调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北京大学团队主导的“中国方案”已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据重要地位。
时空码(STIC):通过时空网格编码与对象信息融合,构建统一的数据组织框架。该技术不仅支撑时空大数据的高效检索与计算,还可扩展至虚拟空间(如赛博网格码),实现物理实体与数字对象的孪生映射。
二者结合形成“(数据)空间+(数据)对象”的底层技术框架,并通过“权益根”系统实现数据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可信数据空间提供技术基座。
制度设计的创新思路
白皮书提出多项制度创新,旨在破解数据流通的权益与收益难题:
数据资产确权与登记:采用“源头登记、全局确权”模式,要求数据资产发布时进行脱敏处理并登记为公域资产,确保权益归属清晰。数据交易以使用权许可为主,避免所有权争议。
收益分配机制:主张“单次低价×多次复用”模式,优先激励专业数商(如解决方案服务商)推动流通链条形成,数据供给方通过长期复用获得收益。
地方政府角色:建议通过数据交易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方式,平衡地方利益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需求,避免数据交易所盲目扩张。
全国化基础设施:提出以城市节点为主体的分布式体系,依托国家数据基础设施集团统一运营,整合现有数据交易所,形成扁平化网络架构。
发展挑战与未来展望
白皮书认为,可信数据空间的落地需解决三大现实问题:
技术标准化:数联网与时空码的协议兼容性、跨平台互操作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隐私与安全:尽管提出隐私计算、可信环境等技术,但如何平衡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仍需细化监管规则。
利益协调:地方政府、企业、个人间的权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通过试点探索可行模式。
未来,可信数据空间的发展需依托“制度—技术—市场”协同推进,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跨境数据流通规则构建,以及数据要素在实体经济中的价值转化效率。白皮书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践,强调“尊重商业逻辑”是体系设计的核心原则。
这份白皮书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蓝图,更是对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系统性思考。其提出的“全局确权+全量图谱”模式、城市节点分布式体系等构想,为中国数据要素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仍需政策配套、技术创新与生态培育的多维支撑。如何将“可信”从技术概念转化为社会共识,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来源:基于数实融合的可信数据空间白皮书(2025)
审核:晓洁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