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生牛犊不怕虎。”
看到了,关注一下不吃亏啊,点个赞转发一下啦,WP看不下去的,可以B站搜:标松君,UP主录的打靶视频,欢迎关注。顺便宣传一下星球:重生者安全, 里面每天会不定期更新OSCP知识点,车联网,渗透红队以及漏洞挖掘工具等信息分享,欢迎加入;以及想挖SRC逻辑漏洞的朋友,可以私聊。
01
—
当AI用于犯罪
一、事件回顾:当技术沦为“恶作剧”工具
2025年4月7号,一则“在校大学生利用AI技术发送骚扰短信”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犯罪嫌疑人胡某(化名)通过非法入侵学校信息系统,窃取两万余条学生个人信息,并利用AI编程技术批量发送淫秽内容短信,导致两千余名学生遭受骚扰。目前,胡某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关键细节:
技术手段:胡某利用某小程序的漏洞,编写AI程序自动注册账号,篡改短信验证码为淫秽信息并群发。
动机:仅为“寻求刺激、炫耀技术”,无明确经济目的。
影响范围:涉及个人信息泄露规模达两万条,实际骚扰人数超两千人。
二、技术滥用背后的三重漏洞
1. 系统安全漏洞:校园信息保护的薄弱环节
胡某通过非法入侵学校系统获取数据,暴露了校园信息系统的安全短板。尽管未披露具体入侵方式,但此类案件常见于弱密码、未修复的软件漏洞或内部权限管理疏漏。
2. AI工具的“双刃剑”效应
AI技术本应用于提升效率,却被胡某用于自动化犯罪。例如:
批量注册:AI脚本快速生成虚假账户,规避人工审核;
内容篡改:通过代码替换短信验证码为非法信息。此类技术门槛的降低,使得即便非专业黑客也能实施大规模攻击。
3. 法律认知缺失:大学生群体的“技术伦理盲区”
胡某的案件并非孤例。部分技术能力突出的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误将“技术挑战”等同于“合法测试”,甚至将犯罪行为视为“能力证明”。
三、法律重锤:技术犯罪的代价
胡某的行为已触犯多项法律法规:
《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禁止非法获取、提供个人信息,违者需承担民事与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发送骚扰信息可处十日以下拘留并罚款。
警方提醒:技术能力不应成为违法“资本”,网络空间行为皆有迹可循。
四、社会反思:AI时代的安全与伦理挑战
1. 技术教育的“缺位”
高校在培养技术人才时,往往忽视法律与伦理教育。胡某的案例警示:技术课程需增设“合规使用”模块,避免“高智商犯罪”。
2. 平台责任的强化
涉事小程序的漏洞成为犯罪“跳板”,平台方需加强安全审计,例如:
定期排查接口风险;
增加人机验证机制,防范自动化攻击。
3. 公众防护意识的提升
个人信息保护:避免在非必要场景提交敏感信息;
骚扰信息应对:及时举报并保存证据,配合警方调查。
五、结语:技术向善,方能照亮未来
胡某的案件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技术滥用的危害与法治的刚性。AI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而非犯罪的“外挂工具”。唯有法律约束、技术自律与教育引导三者协同,才能让科技真正赋能人类,而非成为刺向隐私的利刃。
PS:不要为了刺激而违法犯罪
免责声明:
本人所有文章均为技术分享,均用于防御为目的的记录,所有操作均在实验环境下进行,请勿用于其他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和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