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苏玉桂
单位 | 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篮状菌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1]。在25℃环境下,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呈菌丝相,生长快速,质地呈山羊皮状到绒毛状,初为白色绒毛状,以后变成淡青黄色,2-3天菌落逐渐产生可溶性酒红色色素。
37℃时培养呈酵母相生长,酵母相为主要致病,菌落生长较缓慢,无色素产生,显微镜下呈酵母样菌体,也可见短的菌丝形成,感染人或动物时以酵母相存在于宿主体内,从菌丝相转变为酵母相大概需要3周以上时间,因此人感染后不会很快发病,具有1-3周的潜伏期[2]。
其所致的机会性感染在我国两广地区及东南亚国家流行,带菌竹鼠可能为人类致病的传染源[3],该病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误诊率和病死率高,即使经过抗真菌治疗,病死率仍可达30%。目前病原学培养阳性为诊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金标准,但一般需要3-14d,早期诊断困难,尤其在无皮疹患者中更易延误,导致病死率增高。
患者,女,51岁,主诉:反复皮疹3月余,发热、咳嗽、咳痰伴咽痛6天。病史:6天前,神志不清2小时,送至地方医院治疗,治疗期间,反复发热,体温最高40℃,咳嗽、咳痰,伴明显咽痛。近两天恶心、呕吐,间有腹痛、腹泻,予抗感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全身可见多处皮肤浅表溃疡,骶尾部明显,最大处约7*5cm。患者精神状况差,食欲差,睡眠欠佳,近3个月体重下降10公斤,现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住院治疗,外院结果HIV抗体初筛阳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结果显示三系均减少,白细胞计数:2.48×10^9/L↓(校正后结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8.1%↑,血红蛋白浓度:58g/L↓,血小板计数:67×10^9/L↓,C-反应蛋白:238 mg/L↑;D-二聚体:13.74u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77.09ug/mL↑,抗凝血酶-Ⅲ:52%↓;ALT :45 U/L↑,AST:316U/L↑,TP:48.9g/L↓,ALB:17.3g/L↓,LDH:1042U/L↑,K :2.61mmol/l↓↓,PCO₂:28.2mmHg↓↓,IL-6:364.11pg/mL↑,PCT:4.864ng/mL↑;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结果: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乙肝两对半定量阴性,梅毒抗体阴性,HCV抗体阴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定量: 2.623E+6IU/mL↑。血常规仪报警提示,散点图异常,结果如下:
患者血常规结果触发了复检规则,随即推片复检,镜下血小板约0-5/HP,未见聚集,红细胞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偶见有核RBC,意外发现少量中性粒细胞吞噬卵圆形不明物,两核之间易见透明横隔,从形态判断,外加病史HIV初筛阳性,高度疑似马尔尼菲篮状菌?随即通知临床医生,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发现高度疑似“马尔尼菲篮状菌”。镜检结果如下:
三天后患者血培养报阳,转种血培养且进行血培养瓶液涂片染色,涂片镜下可见菌丝,培养经鉴定为马尔尼菲篮状菌。
25℃,SDA培养2天
35℃,SDA培养3天
产生扩散的可溶性酒红色色素
镜下呈酵母样菌体,也可见短的菌丝
患者为女性,有皮疹、发热、咳嗽、咳痰、咽痛等症状已有3月,入院治疗。HIV抗体初筛阳性,全身多处皮肤浅表溃疡,伴有腹泻、消瘦等临床症状,病情危重。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贫血严重,感染指标升高,凝血功能混乱,血凝检查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提示DIC可能发生。
血气分析显示二氧化碳分压降低,PH值升高,存在呼吸性碱中毒出现低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定量高,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血涂片复检过程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可见吞噬物,初步判定为马尔尼菲篮状菌。三天后血培养报阳,转种血培养且进行血培养瓶液涂片染色,鉴定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最终患者诊断为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临床及时采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规范治疗,同时配合成分输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止泻、平衡出入水量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最终顺利出院。
马尔尼菲篮状菌好发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常导致全身播散,易被误诊,病程迅速,病死率高,属严重深部真菌病,早期确诊并应用针对性真菌药治疗至关重要。
本案例中,血常规结果触发了复检规则,推片复检发现马尔尼菲篮状菌,及早发现疾病“凶手”,为临床提供早期预警,争取尽早干预治疗机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外周血涂片形态学在本案例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是结合病史,为临床提供初步诊疗思路;二是为进一步检验、检查和微生物培养鉴别提供了指导。
点评专家:李文瑞主任技师
血常规是最普通,常见的检查项目,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异常结果,血涂片镜检可以进一步验证和确认血常规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起到举足轻重作用,且常常会发现意外惊喜。
参考文献
[1]“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课题组.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 (07): 61-75.
[2]赵国庆,冉玉平,向耘,中国大陆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系统评价[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4):68-72.
[3] Cao C , Xi L , Chaturvedi V . Talaromycosis (Penicilliosis) Due to Talaromyces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sights into the Clinical Trends of a Major Fungal Disease 60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Pathogen[J]. Mycopathologia, 2019, 184(1).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直播推荐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