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可能有人会奇怪,这玩意不是有腿就会跑吗,还需要学习?
如果只是跑3000m,那的确是有腿就会跑。学生时期操场的设计是围绕着直线100m,一圈全程400m设计的。3000m对应的是7圈半,超过7圈大部分人都没有概念。入门的跑者起步是25圈,即10km,这个距离基本上可以覆盖大多数人的日常活动范围。
跑步是一项技术活,而且它非常危险。普通的运动,我们一般会持续几十下,多的上百下,比如卧推一组8个,3组共计24个,练完当天的运动量就饱和了。哑铃也是一样,不管是练肱二头肌、还是练肩,每组8~12个,3组下来基本不用再练别的了。而跑步是将抬腿、迈步这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几千至几万次。
如果一个动作练错了,在上千上万次的重复下会对下肢造成严重的损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跑者腿部都带伤的原因。我在2012至2013年每天保持10km的运动量,到后来明显感觉膝盖不适,走路膝盖会有痛感,后来就没敢再跑了。
当时还没有配速的概念,主要是当时手机还用的洛基亚,智能机还没普及。刚开始就是在学校的操场瞎跑,一开始3~5圈,后来加到7圈,在跑圈的过程中接触到一群中老年跑者,他们大多有超过20年的跑龄,并且大多跑过马拉松。他们每天的日常就是10km,一般用时1.5小时,速度并不快,但耐力特好。我在新手村遇到了老鸟,并不知轻重地跟着他们跑了近1年,从春天跑到冬天。当时跑坏了好几双鞋,平时上班穿的鞋都是带洞的,鞋面磨损严重。当时上班走路都有点一瘸一拐,但休息一天后第二天能恢复。就这样一瘸一拐地跑了一年,从北京辞职回到老家后腿开始疼。不跑不疼,一跑膝盖就开始疼。也不能跳,差不多就这样把膝盖跑废了。
从2013年至2020年,近7、8年没有再跑步,主要是也跑不了。同时身体也出现各种问题,最终在2021年春天开始恢复锻炼。原打算是找个健身房办个卡,但当时疫情时好时坏,健身房都关着门。既然打定主意要锻炼,实体店不行就先从健身软件着手。在AppStore上搜了排名靠前的健身软件Keep,开始照着提示练起来。
买了一堆健身用品:哑铃、弹力带、瑜伽垫、卷腹轮、动感单车。这些东西需要一个安静独处的场地,家里有小孩捣乱,家里搞不成,于是还是选择出门练。跑步是一种对环境要求不高的运动,并且不容易被打扰。
跑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像我之前一年就从3km干到10km,并且还保持每天都跑,这就有点急功近利了。比较稳的做法是先出门走走,然后试试间歇跑,再由间歇跑转为不间断跑。一开始不要和别人去比配速,特别是你的腿、心肺功能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
我从2021年至今,跑步的运动数据大致如下:
年份 | 跑步里程 | 总跑步时长 | 次数 |
2021 | 366.57公里 | 61:02:53 | 84 |
2022 | 770.88公里 | 107:22:23 | 187 |
2023(1-8月) | 595.28公里 | 85:44:52 | 148 |
一开始不用管能跑多远,在规定时间跑完即可。比如25分钟的训练模式,基本上就是跑两分钟,走1分钟,再跑3分钟,再走1分钟。25分钟有一半在休息,大概有效跑步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等你适应了25分钟的版本,再挑战35分钟的版本。在间歇跑的过程中把步频控制好,不管是那个版本的跑步,步频只有一种,即170~180步/每分钟。换算成秒就是你每秒至少跑两步半,一般keep上会有节拍进行指导。只有在标准步频下才有训练效果,步频将关系到配速及里程计算。
等我们能够以标准步频进行一段连续的跑步后,此时再关注配速是多少。一般健身手表或者手机都能检测到当前配速。跑步配速是以每公里进行计时,我们常听说的10分配速就是指跑1分里需要10分钟。刚开始跑的好者一般是这个配速,然后是8分、7分、6分配速。一般到6分配速已经算是跑步达人了。
我们以6分配速来进行模拟,6分钟配速可以在6分钟跑完1公里,10公里用时则是1小时。也就是说6分配速可以在1小时跑完10公里。跑步是将一个动作重复上万次,如果步频为170步/分钟,1小时就是170x60=10200步。6分配速跑完1小时,步幅就等于10000m/10200步=0.98m/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一步一米是什么概念。这个步幅是非常大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安全。
常规健身一般会要求减小步幅,不要跨大步。因为步幅越大,重心越靠前,对膝盖的损伤会越大。相反小步幅可以让重心保持在屁股下面,对膝盖比较友好。我做了一个表用来描述在标准步频下不同配速对步幅的影响:
配速(分/公里) | 10公里耗时 | 10公里步数(170步/分钟) | 步幅(米/每步) |
6分 | 1小时 | 10200 | 0.98 |
7分 | 70分钟 | 11900 | 0.84 |
8分 | 80分钟 | 13600 | 0.74 |
9分 | 1.5小时 | 15300 | 0.65 |
10分 | 100分钟 | 17000 | 0.59 |
走路和跑步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是完全不同的,走路基本上就不怎么锻炼心肺。我也专门走过一段时间,大概1小时可以走7000~8000步。走路的步幅大概在116~133(步/分钟),走路是一种费时但效果很差的运动,像每天刷步30000以上,用时大概要3至4个小时,并且走路大部分时间都是跨步,对膝盖并不好,最主要的是高次数叠加后会出暴击,每天3万步不亚于每日10公里。
配速和每年里程数是高阶标配,基本上通过配速和年里程数可以大致了解跑友的段位。配速6分、年公里数900公里基本上属于达人级别了,跑马拉松一般没问题。900公里是什么概念,如果每天都不间断,1天3公里,一年可以跑1095公里。如果只是周末跑一跑,一年52周,一年跑100次,跑完900公里需要你每次跑9公里。我今年截止到现在跑了148次,跑了595公里,平均每次跑4公里。
人的心脏每分钟的静息心率大概在90左右,运动员可以达到60/分钟。运动时的心率可以达到150~180,这个频率已经和步频很接近了,基本上就是每秒2~3下。人体的很多频率基本上都可以稳定在每秒3下,频率再高肌肉就受不了。包括我们上肢的挥臂动作,一开始手臂赶不上大腿的频率,如果强行保持一致,手臂会非常累。
跑步整体上是一种韵律运动,步频170步/分钟,四步一呼,四步一吸或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心率保持在150/分钟。整个过程持续30分钟至50分钟,可以让心肺在短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刺激,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循环系统状态。跑步并不是为了练腿,而是练心肺功能。心肺功能的改善可以促进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变。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跑步虽然不能治百病,但可以缓慢提升各项能力。健康没法定义,但运动能力从侧面可以体现健康状况。如果人刚到中年就跑不了、跳不高、走不远,各项运动能力萎缩,就算无病无灾活到老年,哪也去不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说一下我膝盖的伤后来是如何好的,本来已经半残废的膝盖在经过漫长的恢复锻炼后可以从完全无法跑,到后来可以短距离地跑。稍微跑远一点还是会疼,从一开始只能跑3公里,到后来跑5公里、7公里、10公里。目前日常跑5公里,膝盖并不会疼。如果出现膝盖疼,我一般会选择休息1天观察一下。跑步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就是膝盖,正确的跑姿可以保持膝盖,但想拥有漂亮的跑姿是需要长期锻炼的。才出门几天的人一般跑姿都非常糟糕,这是由于腿部的肌肉群还没建立,跑起来会深一脚浅一脚,这也是为什么跑步先练步频,但你能把步频练到肌肉记忆后,再考虑其它环节。
全文完。
如果转发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生有可恋”。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