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蓝军开源情报▲ 和10万+情报研究员,一起成长未来战争正进入全新阶段,传统战术与战略思维正在被智能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作战模式逐步取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深刻改变战争形态与规则,催生出一个高度致命、透明且混乱的“地狱景观”:传感器无处不在、打击无时不在、决策处处受限。在这样的战场上,单纯依赖装备与平台的旧模式已难以为继,智能化作战体系正在成为主流。智能化火力云、动态杀伤环和人机联合决策系统,构成了信息流、决策流与打击流高度协同的三大支柱,成为应对“地狱景观”的核心范式,推动战争向智能化跃升。“智能化火力云”是新型作战资源网络,凭借模块化、机动性与可再生性,能在瞬息万变中快速聚合与分配力量,实现火力的动态投送与最优配置,增强体系韧性与响应能力。“动态杀伤环”则取代传统线性杀伤链,依托并行、多路径与自适应的打击流程,实现秒级发现—决策—打击—评估闭环,使信息时效性和打击精度成为胜负关键。“人机联合决策系统”是认知中枢,人机协同将人类的战略判断与AI的高速计算融合:AI负责海量信息的分析与方案生成,人类把关伦理与创造性判断,确保决策既快速又稳健。本报告旨在揭示这些新型作战模式如何应对复杂多域战场,并为军事战略与技术发展提供前瞻性路径。能否在未来“地狱景观”中保持优势,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将智能化、数据驱动与人机协同深度融入体系建设与实战运用。本报告属于“蓝军开源情报”自研报告,295页,15万字,如需购买精译报告、自研报告及情报数据库,请加微信:lanjunqingbao2081。
关键词:地狱景观、决策中心站、火力云、动态杀伤环、杀伤链、OODA循环、人机交互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53 期分享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决策中心战”把作战重点从摧毁有形兵力转向瘫痪敌方指挥与决策体系,强调通过破坏或扰乱指挥中心来削弱对手指挥协调能力,从而实现以少胜多、以智取胜。它是对“攻心为上”的现代延伸,融合了体系破击与快速决胜的思路,既有硬打击(斩首、摧毁通信与情报节点),也有软手段(电子干扰、网络渗透、心理与舆论战)。随着人工智能介入,传统OODA循环被重构为“感知—认知—决策—行动”的AI-OODA模式。其特点包括:自动化感知——无人机与传感网络实时采集态势;智能研判——AI融合多源数据进行快速态势识别与威胁评估;优选决策——算法生成最优方案并在必要时直接决策,人类转为监督与最终把关;自主执行——无人作战单元按算法执行任务,人类可随时介入调整。这使决策速度与质量显著提升,形成决策优势。战略上,决策中心战提示我们:摧毁敌通信枢纽或一次成功的网络渗透,往往比消灭若干装备更具战略价值。人机联合决策、AI赋能指挥将成为未来军事竞赛的制高点。军队需同时提升认知域攻防能力、算法与数据优势,以及在“人在回路上”与“人在监督中”之间建立可信的协同机制,以确保在未来战场中掌握制智权。图1-1从OODA循环到AI赋能的OODA 2.0演进流程图面对“地狱景观”式的未来战场,传统刚性战法难以应对。本报告认为需要构建“云—环—系”三位一体作战范式——以智能化火力云为物质基础、以动态杀伤环为运作模式、以人机联合决策系统为认知中枢,三者融合协同,形成具有自组织、自适应与涌现效能的有机体系。首先,自组织能力保证体系在部分节点被摧毁或通信受扰时仍能快速重构与协同——节点能按预设规则或AI引导自主分配任务,类似互联网路由的“自愈”特性。其次,自适应性使体系根据态势动态调整部署与行为参数,既能收缩以隐蔽,又能迅速集中火力打击敌方弱点,实现临机组合与随机应变。最后,涌现效能是自组织与自适应共同带来的结果:大量单元交互与AI赋能产生超出单体总和的整体能力,表现为全域实时感知、秒级打击闭环、多域饱和攻击与决策高速迭代等。因此,破局之道不是依赖单一“杀手锏”,而是打造像生命体般的作战体系:在高度透明与持续打击的环境中能自我调节、重组连接并释放整体战力。只有以体系优势对抗复杂混乱,才能在未来战场中掌握主动、化险为胜。在下面的小节中,我们将概述智能化火力云、动态杀伤环、人机联合决策系统三大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完整体系。智能化火力云可抽象为“一网四层”架构,分别负责感知、支撑、认知与执行,形成从“发现—判断—决策—打击”的闭环。作战信息网:数据链、卫星通信与自组网等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是火力云的节点,负责各节点间的实时联通与信息流转。感知层(底层):雷达、光电、声呐、电子侦测与无人侦察机等持续采集战场原始数据。支撑层:作战智库与态势融合AI,把感知数据加工为情报和任务建议,识别目标、评估威胁并生成火力请求。认知层(决策层):指挥与智能决策系统基于支撑层成果制定作战方案、分配资源,完成OODA中的决策环节。执行层:导弹、火炮、无人作战平台等按任务动态抽组并实施打击,是体系火力部分。信息网连通各层,感知→支撑→认知→执行快速迭代;通过模块化节点与AI赋能,实现随需重构、秒级闭环与高效协同。这四层通过作战信息网紧密融合,形成“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打击”的作战闭环。与传统指挥链不同,火力云中的大量决策与协调由AI和自治算法完成,极大减少了人工干预与指挥延迟。其层级划分是逻辑性的而非固定结构,物理上可高度融合。例如,一架智能无人机既能侦察(感知层),又能打击(执行层),并在机载边缘AI支持下完成局部决策(认知层),实现“感知—决策—打击”一体化。这种“一网四层”架构力量高度分散、组织高度流动、行动高度协同。依托全维互联网络与智能处理能力,体系可实现全时态势感知、全域力量调度与灵活自主指挥,让作战效应随需集中、快速涌现,真正具备在复杂战场中自组织、自适应的作战优势。动态杀伤环不仅是结构上的网状化,更全面重构流程与能力。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并行信息网将感知、分析、决策与射击,任何传感节点一旦发现目标,信息会被实时共享到支撑与认知层,AI在毫秒级完成目标甄别与优先级排序,随后从网络中动态抽组最适合的射手单元实施打击,打击结果又被即时回传用于效果评估与下一轮优化。这种模式的技术支撑包括多源传感器融合、低延迟数据链、边缘计算与自治算法;组织支撑则是模块化节点、开放接口与规则化任务授权,保证在节点受损或通信受扰时系统能自动寻路或委任权能,维持打击连贯性。与传统“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打击—评估”的串行链条相比,杀伤环实现多路径冗余与交叉验证,极大提高生存力与成功率;与单一平台依赖不同,它允许“谁能打谁去打”,把最合适的资源迅速匹配到最迫切的战机上。图3-1线性串行的“杀伤链”(左)vs.网状并行的“自适应杀伤环”(右)的示意比较在实战效果上,杀伤环能将打击闭环从分钟降到秒级,支持饱和打击与多域同步行动,适应电磁、网络干扰下的碎片化态势。这一范式要求重新设计指挥规则、通信协议与战术授权,同时强化AI可信性与边缘决策能力,以确保在高度复杂的未来战场中,实现连续、灵活且高效的目标压制与毁伤。人机联合决策系统是作战体系的“大脑”,由指挥员与AI共同组成,负责全局决策、资源分配和战术规划,既协调火力云与杀伤环运行,又在对敌博弈中决定战局走向。1.人在回路(Human-in-the-loop):AI仅为辅助,关键决定由人来做。优点是保留人类直觉与伦理把关,但速度受限。2.人在其上(Human-on-the-loop):AI可在既定规则下自主执行,人类担任监督与必要时接管。提高响应速度,同时保留人工干预通道。3.人智融合(Hybrid Intelligence):人机深度协同,形成联合决策体。AI负责海量数据的感知、模式识别与方案生成;人类负责战略判断、创造性思维与伦理审查,双方实时交互迭代,兼顾速度与可靠性。实现人智融合需要可信AI与边缘计算能力、清晰的指挥授权与规则化接口、可审计的决策链路,以及人机协同训练与伦理与法律保障。人智融合旨在把人类判断力与机器计算力结合成更快、更稳、更可控的决策系统,成为未来战场赢得“制智权”的关键。火力云、杀伤环与人机决策并非孤立,而是互为支撑、协同增效的有机整体。火力云提供分布式、冗余且可扩展的资源池,保障杀伤环能按需组合与快速闭合;杀伤环以网状并行调度把零散火力转化为高效打击;人机联合决策则为全局指挥与策略优化提供“大脑”,既下发指令又从打击反馈中驱动AI学习。三者形成正反馈闭环:更多实战与数据带来更优决策,决策优化又提升打击效率与体系韧性。要实现这一“云—环—系统”范式,既需技术(AI、边缘算力、低延迟网络)支撑,也需组织与指挥体制变革,唯有观念、制度与能力同步转型,才能在复杂多域的未来战场中保持持续优势。纵观马赛克战—算法战—涌现战—决策中心战四大范式,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技术与作战逻辑:先把体系离散化并实现模块化自组织(马赛克战),再以算法和软件把这些模块赋予快速处理和局部决策能力(算法战),当规模与智能达到临界时,大量自治单元会产生非线性协同与新战法(涌现战),最终所有要素聚焦于加速我方决策与扰乱对手决策链条,从而以“决策优势”取胜(决策中心战)。马赛克战把作战力量拆成可重构的碎片以增强生存和灵活性;算法战用AI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态势判识与优先级排序,把碎片变成会思考的节点;涌现战在自治规则与大量节点交互下,体系能自发产生超出单体能力的战术效果;而决策中心战指出通过体系化加速与优化决策,把速度与质量作为制胜关键。俄乌冲突已把这些演进提前验证为现实:一方面,民用星链等卫星通信大幅增强了前线的连通与遥控打击能力(涉及无人机的视频传回与目标上报),成为作战云的关键通信支撑。另一方面,私营卫星影像与商业遥感公司为实时态势提供了海量数据源,配合图像识别与地理定位算法,显著提高了目标发现与验证效率。再者,乌克兰在陆海空域大规模使用无人平台与海上无人艇,形成了新型的无人/半自治作战样式,体现出涌现式协同的战术潜力。未来优势不再单纯依赖单个平台的性能,而在于体系架构、算法能力与决策速度。因此,战略上要把握以下要点:一是推动力量模块化与网络化,夯实“火力云”物质基础;二是加速算法与边缘算力部署,提升态势感知与自治协同能力;三是建立可学习的打击闭环,使实战反馈成为系统优化的燃料;四是同步完善指挥授权、规则化接口与AI可信性保障,确保“人机融合”的稳定可控。只有技术、组织与制度三方面协同推进,才能把马赛克—算法—涌现—决策的演进转化为可持续的战略优势,在未来复杂多域战场中掌握制智权与主动权。【目录】
1.3.1从“马赛克战”概念看未来战场力量的动态组合1.4.22020年纳卡冲突对“单向透明战场”的生动展现1.5.1以体系的自组织与效能涌现对抗战场的复杂与混乱2.2.2基于OLSR/DSR协议的自适应移动网状网络(MANET)模型2.3.1空中节点:澳大利亚MQ-28A“幽灵蝙蝠”与美军CCA项目对未来空战的启示2.3.2海上节点:美国海军“幽灵舰队霸主”计划与XLUUV验证的分布式海上作战2.3.3陆基节点:高机动火箭炮系统(HIMARS)在乌克兰战场的网络化作战实践2.5.1技术核心“零信任”架构在军事网络中的应用原则2.5.2演习分析:北约“锁盾”网络演习揭示的高度网络化体系核心脆弱性3.2.1项目分析:美国防部“Project Maven”在AI目标自动识别(ATR)领域的实践与教训3.2.2系统分析:以色列“Fire Weaver”如何实现战场目标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分发3.4.1乌军“GIS Arta”指挥系统如何实现动态火力匹配3.4.2民用技术(无人机、星链)对杀伤环闭合速度的革命性影响3.5.1无人机中心战如何实现对传统地面部队的“降维打击”3.5.2察打一体无人机(Bayraktar TB2)在压缩循环中的关键角色4.1.1从“人在回路”到“人在其上”再到“人智融合”的演进路径4.2.1决策规划算法赋能AI进行兵棋推演与战术规划4.2.2运用战场知识图谱进行因果推断与作战效果预测4.3.1技术核心:详解LIME与SHAP等XAI技术4.4项目深度剖析:DARPA“空战进化”(ACE)项目4.4.1AI飞行员战胜人类精英飞行员的战术决策过程4.5.1一体化通用作战图景(COP)与智能决策工具集5.2.2美国Palantir Gotham平台如何利用知识图谱发现战场隐藏网络5.3.1核心技术数字孪生(Digital Twin)5.3.2美军“全球信息优势实验”(GIDE)演习分析5.4.1从作战效果评估(BDA)到AI模型再训练5.4.2联邦学习在多部队间安全共享模型中的应用前景5.5.1抗量子计算的加密算法与抗干扰/反欺骗通信技术6.1.2基于DevSecOps的军事软件敏捷开发与持续集成6.2.1融合计划2020-2022从技术验证到跨军种协同的跨越6.2.2“卫星-地面站-火箭炮-战斗机”秒级打击流程复盘6.3“勇敢之盾”、“北方利刃”等大型联合演习分析6.4.1“人在回路”与“AI在回路”的混合兵棋推演6.4.2仿真结果可信度、有效性与验证(VV&A)6.5以“A2/AD环境下岛链破袭”为例的全流程推演6.5.2新旧作战模式在关键效能指标(MOE)上的对比7.1作战范式的融合演进:从“马赛克战”到“决策中心战”7.1.1马赛克战:分布式、自主协同的“杀伤网络”7.2.2“零时差”杀伤环:压缩传感-打击循环的未来路径7.4军事伦理与法规:自主武器的“有意义人类控制”困境及未来审查框架7.4.1自主武器的伦理困境与“有意义的人类控制”图1-1 从OODA循环到AI赋能的OODA 2.0演进流程图图3-1 线性串行的“杀伤链”(左)vs.网状并行的“自适应杀伤环”(右)的示意比较图5-1 战场数据从边缘端采集到云端分析的全链路流程图图5-3:美军最新部署的Mounted Assured PNT System(MAPS)Gen II设备图6-1 美国空军官方DevSecOps 生命周期示意图表1-2“地狱景观”对主要作战平台生存能力影响评估表表2-1智能化火力云vs.传统火力支援体系设计哲学对比表3-1:武器-目标分配(WTA)常用算法性能对比概览表3-2:2020年纳卡冲突vs 2022俄乌战争中的杀伤环作战模式异同表6-1传统杀伤链与“融合计划”秒级杀伤链关键效能指标对比分析表6-2 传统单域突击模式vs.多域融合破袭模式关键效能指标对比👇👇
加入蓝军开源情报星球会员免费下载2200+经典资料(以下为部分内容链接示例)👇👇景》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