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特斯拉作为全球乘用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领军企业,当前市场上能详细阐述其基本面变化的研究报告相对稀缺,且由于英语转中文过程常存在信息丢失、理解误差等情况,因而也导致市场对于特斯拉存在较多认知盲区。我们撰写此篇深度研究报告的初衷便是:尽可能以较高颗粒度梳理清楚现阶段特斯拉所经历的商业模式转型,并尝试从前瞻视角来抛砖引玉,提出这一轮变革对于汽车行业在经营、技术、估值维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契机与各位投资者进行探讨。
特斯拉正大踏步由汽车制造商向AI 企业转型,现阶段公司最重要的是智能驾驶/FSD/Robotaxi 相关业务;财务角度,特斯拉目前近30%的新增CapEX 都投入到了AI 基础设施建设中(作为对比,汽车业务已8 个季度未见新增产能投入)来支撑智能驾驶业务的发展;股价维度,2Q24 起特斯拉收盘价便和季度汽车交付量出现背离,美股市场正在逐步抛弃对其整车制造厂的认知。技术维度,我们在报告中尝试以较高颗粒度探究特斯拉FSD 的技术架构并详细对比Uber、Waymo 等企业来推演特斯拉Robotaxi 业务潜在的拓展路径。此外,在对估值进行理解的维度,我们发现智能驾驶提升企业估值的逻辑链条并不(至少不完全)沿着此前市场认为的“智驾车型销量/渗透率提升→整体销量弹性提升→利润弹性提升”这样的传统车型周期投资逻辑演绎。我们基于对特斯拉智驾业务的深度研究后认为,智能驾驶提升企业估值的新逻辑链条是:“智驾技术突破临界点(好产品)→新商业模式→(卖车业务外)新未来现金流→提升PE”。
整车销售和储能业务转变为支撑转型的现金牛,机器人业务为远期业务转型做准备但当前市场不会给予过多市值计价:转型期特斯拉最核心的财务矛盾便是如何在对汽车业务不进一步投入资源、并在汽车销售需求端承压情况下,榨干其现有产线/车型平台剩余潜力来为AI 转型提供现金流。①车型维度,取消原先与Cybercab 共平台的廉价车转而变为与现有Model Y 共平台;②产线角度,不追加新工厂的情况下对现有超级工厂产线进行工序提升,降本增效;③业务角度,加速释放储能业务产能,依托储能业务更高的毛利率(30%+)释放比汽车销售更高的利润和现金流弹性。此外对于机器人业务,其将沿着“自供提升自动化率&毛利率→外供创造新销售收入”的路径或为特斯拉远期发展带来新成长曲线,不过当前美股市场对机器人业务在市值中的计价并不充分,我们认为对于特斯拉而言当前最核心的变量仍在智能驾驶业务。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