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美海军陆战队发布作战条令出版物 MCWP 3-13(《两栖突击车辆使用》),系统梳理两栖突击车(AAV)在远海/近岸、舰岸/岸岸以及后续陆上作战中的定位、编成、运用与支援要点。报告开篇明确:AAV 是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MAGTF)用于一次性将水面突击分队由突击舰艇投送至内陆目标的主力装甲输送平台,既承担从“舰到岸”的首波突击投送,又在滩头站稳后为步兵提供装甲防护、机动与直接火力支援,并可依令参与障碍清除、突破、渡河、城市/丛林/沙漠/寒区等复杂地形作战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本研究的对象涵盖 AAV 全家族三型(载员/指挥/回收),及其在营、连、排、班各级的组织与指挥关系、任务编组与交叉配属规则、机动与控指、突击与夜战程序,以及两栖装载、发起与滩头巩固的流程化规范;同时配套攻防作战原则、后勤梯队与补给维修、射击与火控技术、通信与安全准则,并延展至核生化防护、道路行军与突破扫雷等特种应用,形成“从编成到战术、从投送到保障”的完整体系。本研究旨在为从事两栖突击与机械化合成作战的指挥员与参谋提供可直接套用的作战与训练参考,也为关注两栖装甲力量发展的读者呈现一幅从装备到 doctrine 的全景图谱。
美国海军陆战队2025年2月发布《MCWP 3-13 两栖突击车的使用》,精品译文共计447页,共计15.3万字,如需购买更多精译报告及情报数据库,请联系微信:lanjunqingbao2081。
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21 期分享
编译 l 所长007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本报告以 AAV 的任务、编成、战术与保障为主线,贯穿两栖作战的计划、装载与突击,延伸至纵深攻防与特种环境,辅以射击与通信、安全与附录模板,形成可供部队“拿来即用”的作战与训练框架。对一线单位而言,可据此校核 SOP、演练科目与勤务保障;对研究与装备部门,则能以此为 doctrine 参照,统筹战术、技术与保障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建设。
第1章 基本原理
本报告首先界定 AAV 在 MAGTF 中的根本使命与使用边界:其为“装甲人员输送车”而非“步兵战车(IFV)”,核心在于“投送+防护+机动+有限直射火力”,不以车内乘员射击为主要战斗样式。能力侧,AAV 兼具陆上与水上机动:可在软土、坡地、沟障等复杂地貌持续机动;海上可在平静至中等海况实施远程行军,具备自复原能力。类型侧,家族三型——AAVP7A1(载员)、AAVC7A1(指挥)、AAVR7A1(回收)——分别承担投送/直射火力、机动指挥通信与维修回收等职能。组织侧,从营、连、排、班到车组,层级职责清晰:营级面向团/多团提供机械化能力与参谋支援;连/排与步兵进行任务编组,形成单一战术作战单位;班/车组落实火力控制、引导、观察与安全。上述原则为后续两栖与陆上作战各环节奠定了“编成—指挥—火力—机动”一体化基线。
第2章 作战原则
本研究强调受支援步兵指挥员与两栖突击指挥员/专业参谋的协同规划与 SOP 共训,通过明确“作战指挥”与“行政管制”两条线,保证在“直接支援/一般支援”的不同关系下,AAV 既能快速响应步兵需求,又能维持自身战备与保障。任务编组方面,提出“灵活性、指挥统一、自给自足、战术完整性”四原则,并给出交叉配属样式:坦克主导、机械化主导与均衡编组,配比由地形、敌反坦克威胁、行动目标等因素决定。作战支援层面,AAV 与反装甲、迫击炮、重机枪、炮兵、海军炮火、侦察、工兵、防空与空中近援形成合成保障网络,其中 MK-154 线性扫雷套件可在雷场快速开辟通路,是突破滩头和后续推进的关键“破障倍增器”。机动与控制上,集中/分散两种控制技术按敌情与地形灵活切换,以队形、速度、间距与掩蔽转换确保接敌前后都能“快聚快分、稳打稳推进”。
第3章 两栖作战
本研究将两栖作战细化为突击、突袭、佯动等样式,并围绕情报需求、海道测量、敌防御与障碍分析构建“滩前—滩上—滩后”连续态势评估框架。规划层面,设置“突击两栖车辆部队专业参谋、作战编组、登陆作战计划与文书拟制、目标区域编组、发起攻击计划、舰岸最大游渡距离”等要点,确保从“装载—出坞—编队—上浪—离舰—离载—机动—巩固”的每一步均有可执行的控制措施。装载章节给出舰型特性与车辆装载/固定方法、演练与安全要点。突击作战细化至指挥控制、步兵作战构想与离载程序、网格参照/静默登陆/定位报告/GPS 等导航与保密措施,明确编波、阵位、推进速率、掩护与滩头行动衔接。夜间与低能见度作战则强调“准备—发起—队形/速度—滩头标记”的专门流程,保障复杂气象与光照条件下的安全与效率。
第4章 进攻作战
攻势机动样式涵盖正面/侧翼攻击、包围、迂回、突破与渗透;接敌类型覆盖警戒分队、主力部署、遭遇/绕击接敌、攻击到追击的全过程。机械化作战要点在于“相互支援—使用方法—机械化机动—下车点选择—火力基地与机动—突击—巩固与重组”,突出“火力—运动互促”的合成原则。穿越友军阵地与预备队运用,则以“作战计划—职责—控指—后撤通过战线”的条令化流程降低蓝军互扰与断火风险,使纵深梯次推进保持连续战斗力。上述内容为 AAV 在陆上纵深推进中的打法库与演练提纲。
第5章 防御作战
本报告将防御原则归纳为机动、准备、力量集中、灵活性、攻势行动、地形运用、警戒、相互支援、纵深与火力/障碍计划十项,既强调“面上织网”,又突出“点上设钉”。阵地样式含反斜面与周边防御;战场空间组织与部队编组划分“警戒—主战—后方地域”多层次防护。任务类型从警戒、区域/阵地防御到坚固支撑点、防御预备队与反击,均匹配相应“情报—机动—火力—直射—配置—交战方式—火力控制—工程/后勤—控指”的完整计划要素,确保 AAV 能在滩头稳固后转换为纵深防御的骨干机动火力节点。
第6章 后勤作战
本研究将后勤梯队与车队类型、营支援区、补给方法、回收与修理纳入“机动后勤”框架,强调 AAV 连/营的有机后勤与二、三梯队维护的衔接。补给、维护、运输、工程、卫勤与勤务保障的“任务—编成—流程”一体化,辅以加油、预防性维护与环境影响等 AAV 特有考量。特别是在海上行军与潮汐/风浪环境下,维修与回收须充分预置工具与伴随车辆,通过浮动工作间、伴随舟艇与牵引能力实现“前送—快修—快返”。
第7章 特种作战
内容覆盖 MEU 远征作战的组织、训练与任务,以及 NBC 防护(核/生/化)环境下的作业影响、去污程序与防护措施;并专设道路行军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章节,从类型、优势与劣势到使用边界,提供稳定态势下的“低烈度—高机动—低可见”运用法则。突破作战部分系统阐述 MK-154 线性扫雷系统的编配、装药与效能,以及机动/反机动资产组织与准则,为“雷场—障碍—滩头”一线贯通提供可量化的破障方法学。
第8章 射击术与火力控制
本研究将武器系统运用细分为火力控制职责、射击类型与武器效能,并延伸至水上射击、距离测定与火力分配原则、技术、射程卡与射击口令;同时纳入步兵火力呼叫与防空射击,使“车载直射火力—步兵火力—外部火力(炮/舰/空)”实现口令与程序一致的联动。烟幕部分以发动机发烟与 M-257 烟幕弹为核心,规范“遮蔽—脱离—再机动”的程序化动作。
第9章 特殊地形作战
丛林、河流、渡河、城市、沙漠、山地/寒区等场景,分别给出情报、勤保、战术计划、火力支援、工程、通信等要点模板。河流/渡河作战强调在两栖能力之外仍需工程协助与专用器材,按“环境—构想—任务—指挥—组织—攻击—控制—运动技术—战术—勤保运用”建立全链路步骤;城市作战区分进攻/防御样式,围绕“枢纽现象”组织要点;沙漠与寒区则分别从维护、战术、车辆、机动与个人装备角度列出风险与对策清单,保证 AAV 在极端环境下的连续可用。
第10章 通信
通信形式覆盖视觉、无线电、有线与通信员等传统手段,与 AAV 车台配置相结合,确保“静止/行进中”的指挥所移动化。指挥车(AAVC7A1)侧重多波段保密通信与参谋工作站,保障营/团级 C2 与火力支援协调在机动状态下不丢失。
第11章 安全准则
一般安全细化职责、车辆/水上/陆上使用规范、预防性维护、作战简报、乘员引导、必需装备与紧急信号等;同时以“作业速度与距离、作战间距、道路通过、作战环境”为底线约束。其他注意事项涵盖天气、NBC、后送、激光、加强武器站、线性扫雷与车载火灾等高风险节点,形成“任务前—执行中—事后处置”的全周期安全闭环。
附录概览
附录 A–D 提供各型 AAV 技术数据与 RAM/RS 细节;附录 E 规范失效车辆救援、落水救援与恶劣海况转移、拖拽与下沉处置等应急程序;附录 F–M 给出登陆各类文书模板、时间表样本与舰至岸机动航线模式,支撑“计划—装载—投送—落海—离载—突击”全流程的标准化;附录 N–O 给出术语与参考出版物,便于跨军兵种协同与条令检索。上述附录将“条令—技术—流程—模板—术语”集成为可直接移植于计划/训练/演习/评估的工具箱。
《MCWP 3-13 两栖突击车的使用》
目录
第1章 基本原理1
一、两栖突击车能力1
1.1装甲防护2
1.2陆上作战2
1.3水上作战2
二、两栖突击车辆类型3
2.1 AAVP7A1型两栖突击载员车和AAV7A1型两栖突击车可靠性、可用性和维修保养性/标准重建3
2.2 AAVC7A1型两栖突击指挥车6
三、AAVR7A1型两栖突击回收车7
四、组织7
4.1两栖突击营8
4.2突击两栖车营,司令部与勤务连8
4.3两栖突击连12
4.4突击两栖排13
4.5两栖突击班14
4.6两栖突击车乘员14
第2章 作战原则16
一、指挥关系16
1.1作战指挥17
1.2行政管理指挥17
1.3两栖突击营17
1.4两栖突击连17
1.5突击两栖排18
1.6两栖突击班18
二、任务编组19
2.1基本原理19
2.2交叉配属21
2.3作战支援24
2.4两栖突击车配置27
三、机动29
3.1控制29
3.2考量事项30
第3章 两栖作战33
一、作战样式33
1.1突击34
1.2突袭作战34
1.3佯动作战35
二、情报需求35
2.1撤收作战35
2.2非战争军事行动35
2.3海道测量36
2.4敌方防务44
2.5敌情44
2.6障碍物45
2.7海道测量信息来源45
三、作战计划46
3.1突击两栖车辆部队专业参谋46
3.2两栖突击作战编组48
3.3登陆作战计划51
3.4登陆作战文书拟制52
3.5两栖作战目标区域编组52
3.6发起攻击计划55
3.7两栖突击车最大舰岸游渡距离56
四、装载56
4.1两栖运输舰艇特性57
4.2装载规划57
4.3两栖突击车辆装载58
4.4两栖突击车辆固定62
4.5演练与机动62
4.6规划考虑事项63
4.7类型64
4.8作战前简报与安全65
4.9部队准备65
五、突击作战66
5.1指挥控制66
5.2突击作战基本原则70
5.3步兵作战概念确定71
5.4离载程序73
5.5网格参照系统76
5.6静默登陆程序76
5.7位置定位报告系统77
5.8全球定位系统77
5.9队形78
5.10推进速率79
5.11掩护82
5.12滩头行动82
六、岸滩至目标机动82
6.1作战计划83
6.2执行83
6.3通航水域作战83
七、夜间和低能见度作战84
7.1准备85
7.2夜间发起85
7.3队形和速度85
7.4滩头标记86
第4章 进攻作战87
第一节 攻势机动样式87
1.1正面攻击87
1.2侧翼攻击88
1.3包围88
1.4迂回机动88
1.5突破88
1.6渗透89
第二节 作战类型89
2.1接敌机动89
2.2警戒分队89
2.3主力部队90
2.4遭遇战接敌行动90
2.5绕击接敌行动91
2.6攻击92
2.7追击108
2.8追击109
第三节 机械化作战110
3.1相互支援110
3.2使用方法112
3.3机械化机动116
3.4机动考量117
3.5下车点119
3.6火力基地与机动122
3.7突击124
3.8巩固与重组126
第四节 预备队的作用127
第五节 通过友军阵地的实施128
5.1作战计划128
5.2部队职责128
5.3指挥控制128
5.4后撤通过战线129
第5章 防御作战131
一、防御基本原则131
1.1机动132
1.2准备132
1.3作战力量集中132
1.4灵活性132
1.5攻势行动133
1.6地形运用133
1.7警戒133
1.8相互支援133
1.9纵深防御134
1.10火力支援与障碍计划134
二、防御阵地变化样式134
2.1反斜面防御134
2.2周边防御135
三、战场空间组织135
四、部队编组135
4.1警戒部队135
4.2主战部队136
4.3后方地域部队136
五、任务类型136
5.1警戒136
5.2区域防御137
5.3阵地防御137
5.4坚固支撑点防御139
5.5预备队141
5.6反击143
六、作战计划143
6.1情报143
6.2机动145
6.3火力146
6.4直射火力146
6.5配置146
6.6交战方式147
6.7火力控制148
6.8防御准备152
6.9工程保障154
6.10后勤保障156
6.11指挥控制157
七、防御类型157
7.1机动防御与阵地防御158
7.2阵地防御部署方法158
第6章 后勤作战161
一、后勤梯队162
1.1车队类型162
1.2指挥控制164
1.3营支援区165
1.4补给方法167
1.5回收与修理171
二、两栖突击营有机后勤支援172
2.1补给172
2.2维护保养173
2.3运输175
2.4工程保障175
2.5卫生勤务175
2.6勤务保障175
三、后勤支援需求176
3.1补给176
3.2维护保养178
3.3运输179
三、两栖突击车特有规划考虑因素179
3.1加油180
3.2预防性维护181
3.3环境影响181
第7章 特种作战185
一、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作战185
1.1组织185
1.2训练186
1.3任务186
二、核、生物、化学防护作战行动188
2.1组织188
2.2核、生物和化学环境影响189
2.3核防护190
2.4化学/生物防护192
2.5去污程序193
三、道路行军作战202
四、非战争军事行动202
4.1类型202
4.2使用优势203
4.3使用劣势204
五、突破作战205
5.1 MK-154线性扫雷系统205
5.2机动、反机动资产组织209
5.3机动性,反机动性准则209
5.4两栖作战准备210
第8章 两栖突击车射击术与火力控制212
一、武器系统运用212
1.1火力控制职责212
1.2射击类型214
1.3武器效能216
1.4水上射击218
1.5距离测定方法219
1.6火力分配原则221
1.7火力控制技术223
1.8射程卡225
1.9射击指令230
1.10步兵火力呼叫231
1.11防空射击232
二、烟雾生成233
2.1发动机发电系统233
2.2 M-257烟雾榴弹发射器233
第9章 特殊地形作战235
一、丛林作战235
1.1情报235
1.2战斗勤务保障236
1.3战术计划237
1.4火力支援238
1.5工程兵238
1.6通信239
二、河流作战行动239
2.1环境240
2.2作战构想246
2.3任务247
2.4指挥关系249
2.5组织基础251
2.6攻击方案251
2.7控制措施251
2.8运动技术252
2.9战术253
2.10战斗勤务保障运用253
三、渡河作战行动257
3.1计划要素257
3.2渡河作战类型262
四、城市化地形作战266
4.1城市化地形类型267
4.2枢纽现象268
4.3进攻作战268
4.4防御作战269
五、沙漠作战271
5.1维护保养事项271
5.2战术事项272
六、山地及寒区作战273
6.1机动性274
6.2后勤事项277
6.3车辆事项278
6.4战术运用事项280
6.5个人装备事项282
第10章 通信283
一、通信形式283
1.1视觉信号283
1.2无线电283
1.3有线285
1.4通信员286
二、两栖突击车装备286
2.1 AAVP7A1型两栖突击载员车286
2.2 AAVC7A1型两栖突击指挥车287
第11章 安全准则291
一、一般安全291
1.1职责291
1.2车辆使用292
1.3预防性维护293
1.4作战简报294
1.5乘员引导294
1.6水上安全295
1.7必需装备295
1.8作战要求296
1.9救援小组298
1.10安全标准298
1.11水上作业速度和距离298
1.12紧急信号299
1.13搭载部队299
1.14陆上安全299
1.15车组编成300
1.16作业速度300
1.17作战间距300
1.18道路通过301
1.19作战环境301
二、其他安全注意事项302
2.1天气303
2.2核生化、生物、化学作战303
2.3医疗后送304
2.4激光器304
2.5加强型武器站304
2.6线性扫雷305
2.7车载火灾305
附录A. AAVP7A1型两栖突击载员车数据306
附录B. AAVP7A1型两栖突击载员车 (RAM/RS)数据313
附录C. AAVC7A1型两栖突击指挥车技术数据319
附录D. AAVR7A1型两栖突击回收车技术数据325
附录E. 失效两栖突击车辆救援程序332
一、紧急信号332
二、救援小组333
三、海上乘员转移334
3.1艇首对艇首转移334
3.2舷靠舷转移334
3.3恶劣海况转移335
四、落水人员救援336
五、拖拽漂浮两栖突击车336
六、特殊安全注意事项339
七、下沉两栖突击车处置程序339
八、乘员职责340
附录F. 登陆文件343
一、登陆示意图343
二、登陆艇和两栖车辆分配表344
三、编队分配表345
四、登陆序列表346
五、突击时间表347
六、两栖车辆可用性表348
七、两栖车辆使用计划349
附录G. 网格参照系统350
一、舟艇航道图350
二、网格定位通信351
2.1通信组成部分351
三、程序354
附录H. 两栖舰艇两栖突击车载运能力356
附录I. 登舰和离舰程序357
一、方法357
二、安全标准357
三、装载程序358
四、失能两栖突击车辆回收360
4.1安全360
4.2程序361
4.3离载程序363
附录J.用于控制两栖突击车辆的标准旗帜、信号灯、和标记器367
一、海滩标识(从海向)368
二、海洋学标识(从海向)369
三、其他海滩标志370
四、卸载点标记371
五、杂项标志和识别标识373
附录K. 两栖突击车辆控制用手势和臂势信号377
附录L. 两栖突击车辆舰-至-岸机动时间表样本398
附录M.两栖舰艇投送航线399
一、平行式399
二、转向脱离400
三、斜角式401
四、平行U形转向403
五、倾斜U形转向404
附录N.术语表406
第一节.缩略语406
第二节.定义410
附录O. 参考资料和相关出版物422
👇👇
👇👇景》
👇👇
原价999元! 星球试运营期间199元! 试运营结束,恢复原价!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