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是根据 MAC 地址表来转发数据包。但更深入地去看,其实交换机在“交换”的过程中,还存在 三种不同的交换方式: 👉 直通式(Cut-Through)👉 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 碎片隔离(Fragment-Free)
这三种方式既是交换机的“性格标签”,也是工程师在选型部署时必须要考虑的性能指标。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各自的优缺点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
直通式交换(Cut-Through)
直通式交换机的逻辑非常直接:
• 当输入端口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它只需要 检查前 6 个字节(目的 MAC 地址),就能立刻决定转发方向。 • 随后,交换机会在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之间建立一条“直通通道”,将数据帧直接转发出去。
这种方式几乎没有缓存,类似于“高速公路直行”,效率极高。
优点
• 延迟极低:只需读取少量帧头信息即可转发,几乎是“线速”。 • 实时性强:非常适合对时延要求极高的场景,比如金融高频交易网络、部分工业控制网络。
缺点
• 无法检测错误:交换机没有完整存储帧,因此无法进行 CRC 校验。如果帧本身有误,也会直接转发出去。 • 容易丢包:由于没有缓存机制,不同速率端口之间的对接很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 不适合复杂网络:在存在较多错误包或速率不一致的网络中,稳定性差。
直通式多见于早期低延迟交换机,在现在高可靠要求的企业环境中已经较少单独使用,但在 对延迟极度敏感的专用网络 中,仍有一席之地。
存储转发交换(Store-and-Forward)
存储转发方式是目前最普遍、最主流的交换方式。
• 当数据帧进入交换机时,交换机会先 完整存储该帧。 • 然后对其进行 CRC 校验,丢弃错误帧。 • 之后再根据 MAC 地址表查找目的端口,将帧转发出去。
整个过程就像是“快递中转站”:所有包裹(数据帧)必须先到达仓库(缓存),经过检验没问题之后,才会被送往目的地。
优点
• 高可靠性:能检测并丢弃错误帧,保证网络质量。 • 支持异速端口:缓存机制允许千兆端口和百兆端口正常通信。 • 兼容性强:适合复杂的网络环境。
缺点
• 延迟较大:必须等待整个帧到达后才能转发,尤其是大帧,会带来额外延迟。 • 对缓存依赖高:交换机需要更大内存,成本也更高。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级、运营商级交换机,都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特别是在 数据中心、监控系统、无线覆盖 等场景中,它是默认且稳定的选择。
碎片隔离交换(Fragment-Free)
碎片隔离方式,也称“无碎片转发”。
• 它会等待 数据帧的前 64 字节 进入后再进行转发。 • 为什么是 64 字节?因为以太网标准中,64 字节以下的帧多为冲突或错误帧(俗称“碎片帧”)。 • 只要帧超过 64 字节,就基本可以认为是合法数据,于是交换机直接转发,不进行 CRC 校验。
优点
• 延迟较低:比存储转发方式快,因为不必存储完整帧。 • 过滤掉大部分错误帧:比直通式更可靠。 • 资源占用少:缓存需求小,硬件实现相对简单。
缺点
• 仍无法进行完整错误校验:虽然能丢掉小于 64 字节的碎片帧,但对大帧中的错误无能为力。 • 性能折中:既没有直通式的极低延迟,也没有存储转发的高可靠性。
碎片隔离方式常见于 低成本交换机或特定的中低端设备,作为一种折中方案使用。但随着硬件发展,它的应用正逐渐减少。
三种交换方式对比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方式,分别代表了 速度优先(直通式)、稳定优先(存储转发)、折中方案(碎片隔离) 的不同思路。
一句话总结:
• 直通式:快,但不稳。 • 存储转发:稳,但稍慢。 • 碎片隔离:介于两者之间。
选择哪一种,并没有绝对好坏,而是要看 网络环境、业务需求和预算。
你在实际项目中更倾向于哪种交换方式?是否遇到过因为交换方式不同导致的“坑”?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
支持就在看
一键四连,你的技术也四连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