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订阅《中国信息安全》
邮发代号 2-786
征订热线:010-82341063
文 |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杨天识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开展的各项工作,如项目需求沟通、产品研发、实施及团队协作等均呈现出UVCA的典型特征,即不确定(Uncertain)、不稳定(Volatile)、复杂(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网络安全工程师群体作为数字生态系统的“安全守门人”,在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一职业群体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整体效能。因此,构建科学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已成为当下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网络安全防护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扩展到了战略、管理、运营等多个维度。这对网络安全工程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复合型能力才能胜任行业需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既反映了产业实践的现实困境,也凸显了构建新型能力框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框架,对于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框架
在网络安全领域,构建清晰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框架,对于规范行业职业标准、提升人才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基于标准化的能力指标体系,企业得以建立科学的招聘、培训和考核机制,精准识别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这一能力框架也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构提供了方向指引,助力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加速行业人才生态建设。
对从业者而言,能力框架明确了职业发展路径。通过阶段性的技能对标与能力提升,网络安全工程师可系统规划个人成长方向,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精进与职业价值的跃升。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网络安全工程师的能力架构需呈现T字型人才特征——既要横向拓展跨领域的协同能力,更需纵向深耕专业技术功底,形成“硬实力+软技能”的复合型能力矩阵。
基于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敏捷实践指南》(Agile Practice Guide),以及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从业人员能力基本要求》(GB/T 42446-2023)、《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能力评价要求》(GB/T 41831-2022),同时参照中国标准化协会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体系(CSPM),结合多年项目管理、产品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实践经验,本文首次提出系统性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框架(如图所示)。该能力框架有机融合项目管理理论与安全实践需求,旨在为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标准化指引。
图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框架
此能力框架将网络安全工程师的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技能两大维度,其中,硬实力呈现出“一专多能”的T字型结构。“一专”聚焦于专业技术领域,涵盖渗透测试、漏洞挖掘、红蓝对抗、重保活动等22个专业技术领域。“多能”则涉及工作类别,包括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建设、网络安全运营、网络安全审计和评估、网络安全科研教育这五大工作类别。软技能则包括项目管理、产品管理、敏捷思维等15项能力。
在该能力框架模型中,各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硬实力作为网络安全工程师的技术基础,为软技能的发挥提供技术保障;软技能则是对硬实力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助力工程师从容应对复杂的业务场景和团队协作需求。例如,在开展网络安全项目时,工程师需要运用渗透测试和漏洞挖掘等硬实力发现安全问题,同时借助项目管理能力高效组织团队、合理协调资源,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设计网络安全产品时,既要结合网络安全建设和运营等硬实力,又要运用产品管理能力,从用户需求出发,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这种有机结合,网络安全工程师得以全方位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二、网络安全工程师硬实力能力解析
网络安全工程师的能力通常呈现出“一专多能”的递进式结构。这种能力架构既符合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呼应了数字经济时代对复合型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
一是打造“一专”核心竞争力。网络安全工程师初入职场时,需立足特定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以渗透测试为例,从业者需系统掌握漏洞挖掘、攻击路径设计等专项技能,才可胜任基础安全服务岗位。这种“一专”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网络安全工程师构建技术根基的必要阶段,也是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二是构建“多能”技术矩阵。当网络安全工程师专业能力达到一定深度后,多维技术能力的有机整合就成为突破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这种能力拓展呈现以下两个演进方向:在纵向维度,多项核心技术的有机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岗位适配性。如渗透测试与密码学应用技术的叠加,可使工程师具备密评服务能力;渗透测试结合安全运维技术,则可拓展至网络安全运营领域。在横向维度,现代数字基础设施的安全需求催生出新的能力矩阵,云计算架构安全、大数据平台防护、工业互联网风险评估及人工智能模型安全等新兴领域,均要求工程师具备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能力。这种多维技术能力的养成,既依赖于持续的理论深化与项目实践,更需要建立系统性的知识迁移机制。
值得强调的是,“多能”型人才的培育并非简单技能叠加,而是需要构建结构化的技术图谱。网络安全工程师在夯实专项技能的基础上,应注重技术原理的融会贯通,建立威胁建模、防御体系设计等通用方法论认知。同时,应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度,通过持续学习跟踪新兴技术方向,形成动态更新的能力储备。这种“专精+广博”的能力组合,不仅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向高级网络安全专家的进阶奠定坚实基础。这正是数字时代网络安全人才脱颖而出的核心路径。
三、网络安全工程师软技能能力解析
在数字化安全生态体系中,网络安全工程师的软技能体系已成为构建职业竞争力的关键维度。这类以人际交互、认知管理及战略决策为核心的复合型素质,与漏洞挖掘、威胁情报分析等技术能力形成互补,共同构成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相较于可通过量化评估的硬实力,软技能作为隐性的职业素养,虽然难以精准测量,但深刻影响着职业发展上限。实践表明,在安全攻防演练等典型场景,卓越的工程师不仅需具备精准的漏洞识别能力,更应熟练协调开发团队推进补丁修复,向决策层阐释风险量化模型,并在必要时统筹多方资源构建协同防御体系。这种技术实施与资源调配能力的深度融合,恰是软技能价值的核心体现。
从能力构成维度解析,软技能体系可拆解为以下三大核心模块:一是管理维度,涵盖项目管理(通过系统化流程管控确保目标达成)、产品管理(统筹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策略)及团队组织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协作效能);二是思维维度,包括敏捷思维(快速响应迭代需求)、创新思维(突破传统解决方案)、战略思维(构建长效竞争机制)与商业敏锐度(捕捉市场价值机遇);三是交互维度,包含洞察力(穿透表象把握本质规律)、影响力(多维度推动决策共识)、领导力(凝聚团队实现愿景)及沟通能力(精准解码与高效编码信息)。此外,自我管理(目标规划与情绪调控)与文档能力(结构化知识沉淀)构成基础支撑,持续学习则作为动态能力贯穿职业发展全程。
这些能力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完整的能力网络。例如,在应急响应场景,战略思维指引整体防御方向,项目管理确保处置流程有序,沟通技巧促进跨部门协作,文档能力保障知识传承——这种多维能力的耦合效应,最终塑造出兼具技术深度与管理广度的复合型安全人才。
四、结 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构建系统化的网络安全工程师能力框架,不仅关乎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更是保障政企机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支撑。因此,网络安全行业可以实施三个层面的协同策略:企业需建立长效能力培养机制,将安全能力认证纳入人才评价体系;教育机构应推进产教融合,依据能力框架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强化攻防对抗、数据安全治理、人工智能安全等前沿技术场景教学;监管部门则应加快制定能力标准认证体系,通过资质认证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共同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安全屏障。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25年第2期)
分享网络安全知识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欢迎关注《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官方抖音号
《中国信息安全》杂志倾力推荐
“企业成长计划”
点击下图 了解详情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