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发布距今已超过8天,您需要注意文章的内容或图片是否可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既赋能了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又带来了新的治理难点,主要包括技术滥用、个人信息泄露、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许多新类型的个人信息侵权纠纷正在涌现。
10月3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涉个人信息及数据相关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报会,发布了八起典型案例,其中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与当下热门的“AI换脸”技术相关。
原告廖某是一名古风短视频博主,在全网拥有较多粉丝。被告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在未经原告授权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原告出镜的系列视频制作换脸模板,并上传至其运营的案涉软件中,提供给用户付费使用并以此牟利。
原告诉称,被告的行为侵犯其肖像权与个人信息权益,要求被告书面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失。被告某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辩称,其运营的平台发布的视频均有合法来源,并且面部特征并非原告,并未侵害原告肖像权。并且,案涉软件所使用的“换脸技术”实际由第三方提供,故被告并未处理原告的个人信息,并未侵害原告的个人信息权益。
经北京互联网法院查明,案涉换脸模板视频与原告创作的系列视频的妆容、发型、服饰、动作、灯光及镜头切换呈现一致特征,但出镜人的面部特征均不相同,且并非原告。
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被告使用原告出镜的视频制作视频模板,但并未利用原告的肖像,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原告面部特征替换,去除了肖像具有识别性的核心部分,所保留的妆容、发型等要素并非与特定自然人不可分割,不具有肖像意义上的可识别性,且将视频模板提供给用户使用的行为并未丑化、污损、侵害,故不构成对原告肖像权的侵害。
不过,案涉短视频动态呈现了原告的面部特征等个体化特征,且以数据形式呈现,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信息”的定义,属于原告的个人信息。针对案涉换脸行为,被告需要先收集包含原告人脸信息的出镜视频,将该视频中的原告面部替换成自己提供的照片中的面部。该合成过程需要将新的静态图片中的特征与原视频部分面部特征、表情等通过算法进行融合。
在上述过程中,涉及对原告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分析等,属于对原告个人信息的处理。被告无证据证明其经过原告同意,因此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和维权费用。一审裁判作出后,当事人均未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北京互联网法院指出,AI换脸与个人肖像密切相关,不免引起公众对肖像权与个人信息权益的担忧。该案明确了肖像权“可识别性”不局限于面部,但应当主要集中于自然人的个人生理特征,避免肖像权的任意扩张影响妆容、造型等领域的合法使用及创作传播。
同时,该案明确了肖像与个人信息的关系与认定差异,即肖像以特定范围内的公众可识别为要件,主要保护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肖像识别带来的精神和财产利益;而个人信息认定标准不以公众识别为前提,重点在于预防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宙飒天下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