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加速发展,不断赋能千行百业创新前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但也带来众多新型安全风险。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近日,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从安全治理原则和框架组成、风险分类及应对措施等多个维度,形成面向人工智能治理的首个全方位、细粒度的框架性文件,为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研院所、民间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就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达成共识、科学研判提供统一依据和基本遵循,是落实《倡议》,遵循“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发展方向,有效防范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
为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倡议》提出持续推动建立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实施敏捷治理,分类分级管理,快速有效响应。建立该体系的首要前提在于系统性明确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统实存和潜在的多种安全风险。为此,《框架》从人工智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出发,以内生安全风险和应用安全风险为两条主要脉络,系统化阐释了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安全治理需高度防范的安全风险。
在内生安全风险方面,《框架》主要强调以鲁棒性、可靠性、对抗攻击等为代表的模型算法安全风险、以数据投毒、隐私数据泄露等为代表的数据安全风险和以后门、供应链安全等为代表的系统安全风险;在应用安全风险方面,《框架》结合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范围逐步从数字世界、物理世界再到公众社会的演进趋势,将应用安全风险从网络域、现实域、认知域和伦理域等四个方面逐层递进分析。《框架》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风险认知和归纳之深刻和广泛,将为社会各方理解、讨论和研判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发展相应安全治理技术和建立管理机制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技术,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安全防护体系,是防范化解人工智能风险扩散外溢的关键举措。《框架》基于对人工智能系统风险的高度研判和深刻理解,从数据、算力、模型、产品等多个方面,对模型算法研发者、服务提供者、系统使用者提出了全面的技术应对措施建议。
为应对人工智能内生安全风险,《框架》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规律出发,指出围绕算法、数据和系统为防护主体构建全方位的内生安全体系,提出以提升算法可解释性、可预测性为主要举措的算法安全治理;以训练语料安全为主要举措的数据安全治理和针对芯片、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的系统安全治理。为应对人工智能应用安全风险,《框架》从模型推理过程的安全防护机制、模型服务阶段的功能边界与用途追溯、模型输出内容的依规监管与风险检测处置、再到伦理设计和应急管控,提供完善的闭环技术治理方案。
《框架》提出的技术应对措施高度响应《倡议》关于“积极发展用于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支持以人工智能技术防范人工智能风险”的重要原则,为压实相关主体安全责任,打造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过程全要素治理链条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引。
面对新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如何在发展过程同步保障人工智能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共性难题:2024年5月7日,中法两国元首发表的《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指出,应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潜在和实存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5月14日,中美举行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首次会议;5月16日,《中俄联合声明》中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安全和治理交流合作。7月4日,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指出:“只有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努力下,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潜力,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祉”。
这表明,除了完善的技术应对措施,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系统性特点必然要求多方共建人工智能安全风险综合治理制度规范。在上述背景下,面向技术研发机构、服务提供者、用户、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框架》提出了包括应用分类分级管理、服务可追溯管理制度、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人工智能供应链安全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高度凝练的重要对策建议,为构建各方共同参与、技管结合、分工协作的治理机制提供中国智慧,为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蓝本。
作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应高度响应《框架》提出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技术攻关研究任务,针对以通用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动态安全监测与防护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从人工智能可解释性研究出发,针对通用大模型规模效应和结构复杂性造成的未知安全风险涌现问题,建立相应安全行为理论和风险机理分析技术,结合国产AI软硬件生态,打造国家级通用大模型动态持续安全监测平台及防护体系,为监管制度落地提供平台化支撑能力,面向多领域典型场景开展应用示范,促进国产大模型智能向善发展。
结语:“善治”才能有“善智”,人工智能能否对社会进步产生足够的贡献,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妥善处理其优势与风险,以及如何平衡监管和应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治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尽管如此,面对这项有潜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兴技术,我们仍面临着广泛治理挑战。只有坚持将发展与安全视为同等重要的系统性思考,推广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并构建一个包容、公正、高效的治理框架,才能够确保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有序安全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此次《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在总体撰写中,始终坚持以培育安全、可靠、公平、透明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的重要使命,必将成为全社会、全世界开展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重要框架蓝本,为世界贡献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end
来源 | 全国网安标委
责任编辑 | 赫敏
声明:本文由工业安全产业联盟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ICSISIA)转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如需合作或咨询,请联系工业安全产业联盟小秘书微信号:ICSISIA20140417
往期荐读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