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家人一起看日出登长城,也算凑凑国庆节的热闹。因为职业病的缘故,我在长城上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装置(视频、沉降、气象、环保等),较一年前着实多了不少,看来是智慧旅游、智慧景区的工作开展的不错,不过我靠近相关设施仔细观察,还是发现在当下众多智慧**工作中,特别是数据采集工作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体系不严谨,数据三性(客观、关联、合法)保障力度严重不足。本文就对这个问题做尝试性分析,希望能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思路。
注:对于“三性”的相关解释,作者就不再赘述了,大家可以自行查找,很容易理解。
数据采集存在的这个共性问题,可能会导致如下后果:
1、采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完整、不正确的,严重影响数据质量,甚至导致事故
2、采集到的数据,可能是混乱、无序的,严重制约数据分析,数据就失去原有的意义
3、采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可信的、被质疑的,业务治理和数据价值开发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数据作为要素、数据作为资产、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加之数据治理工作法制化和政策化的持续强化,保障数据三性毅然成为数据采集工作的基础。
产生数据采集工作共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数据采集工作存在共性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作者看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部分:
1、受初衷的影响:数据采集工作往往聚焦在功能实现层面,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能采集到数据就行,其他的并不是重点,但,数据价值释放恰恰需要众多方面
2、受体系的影响:数据采集工作一般包括采集、传输两个重要环节,并且涉及较多的部件和组成,且以开放式的形式形成体系,这种开放式的体系问题多多
3、受发展的影响:随着对数据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加之国家对数据相关政策的落实、以及数据在真实业务中的重要作用的凸显,以往不太重要的问题转变为重要问题是很正常的,数据三性就是这个样子的。也就是说,被关注越多,问题就越容易凸显。
4、受意识的影响:各种事件改变了人们对数据的认识,以往的数据采集为了满足单一需求,而当下要满足更多诉求,以往的做法产生问题是肯定的
。。。。。。
数据采集工作中产生共性问题,是一定的,因为这个问题是个发展问题,所以,大家还是要客观的看,并实事求是的对待它和解决。
数据采集共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数据采集工作是数据治理工作的基础,没有数据的数据治理毫无意义。毫不客气的说,数据采集是数字经济时代最关键和基础的工作,没有之一,数据采集工作更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做好数据采集工作就尝试从解决上述共性问题开始,如下是作者给出的几点建议:
1、采集(传感器)和传输(通信)要采用相对分离的方式设计,保障多场景的组合性
2、各个部件之间采用零信任的方式进行体系化组合和协同,保障数据与要素的紧密关联性
3、须将时空信息(时间信息、位置信息)固化在采集端,保障数据存在的客观性
4、采用密码技术维护数据关联、存在、行为的可信性,同时保障责任单位对体系的掌控性
5、建立完整规则体系和认证机制,用体系、技术、机制的可信性保障体系的相对合法性
。。。。。。
分享一个数据采集有效实践:
作者在《》一文中曾经分享了一个案例(对于水质检测),其中多从密码技术角度来阐述,本章节就把其他部分做个细项说明:
1、明确规则,明确保障可信、合法的措施,目的是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和意外对体系的影响
2、将数据采集和数据通信进行分拆,数据通信采用4/5G,数据采集和数据通信之间的交互植入的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保障开放性和专用性的有机衔接
3、将接入控制、数据处理、数据通信、密码处理、时空处理、监测处理等功能合成在一个逻辑单元中(作者称这个单元为:数据采集基础底座)
4、通过中心,不定期对数据采集端做检测和初始化设置,保障能力的不可复制性
注:上述的具体实现方式,作者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多交流。
最后要说:
数据采集对于数据工作的意义重大,非常有必要做体系化设计
本文从分析和解决数据采集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入手,给大家尝试性做个引导
另外,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数据采集基础底座)能使得大家更具体的理解解决共性问题问题的思路
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毕竟数据采集工作涉及场景众多,还是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顺祝:大家国庆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顺畅、阖家美满!
【注:以上仅是作者肤浅认识,仅供参考!】
来源:与智慧做朋友
作者:李志勇 ( 微信号:qichelaba )
声明:文章中部分图例来源于网络,版权并不属于作者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