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责声明:本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仅代表引用网站或者原作者,本网站只是引用其观点、内容,不代表本网站、公众号、黑客驰本人的观点或立场。本文章论述内容仅作为教育参考使用,如有违法行为与本网站和黑客驰无关,国法无情,自行负责。
🗣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黑客驰",收藏我们的文章,转发给你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有用的知识!网站实时更新,请访问官网[1],给个免费的赞!打赏点咖啡钱更好!
📢
将我们的公众号内容加星获得隐藏内容。
【插播一条消息,本人官网服务器又超支了,临时挂了,可能一个月恢复大家好好珍惜。】
第四回:谍影重重迷津渡,将失先机误战机
上期影片我们说到,日本在7月20号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在7月23号攻入了朝鲜王宫,在7月25号不宣而战,袭击了清朝的运兵船。大家有没有发现,日本的时间节奏控制的非常好,他们每个步骤都是完美的衔接,甚至他们都可以在茫茫大海中,准确的找到清朝的运兵船。这一切是不是都太巧合了?
当日本的档案在多年之后被披露出来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日本的间谍已经刺探到了清军的情报,日本大本营根据情报,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军事计划。这个事实第一次被揭露出来,是陆奥宗光写的《蹇蹇录》。这本《蹇蹇录》在上期影片里面我已经介绍过了,它是在甲午战争之后30年才公开的,那时候清朝都已经灭亡了。
我们根据《蹇蹇录》的记载,来梳理一下日军大本营当时制定的战略计划。
7月20号,日本政府得到了日军间谍发来的消息,他们知道了清朝将在21号、22号、23号分别向朝鲜运兵。从而他们计算出来,清朝第一艘出发的运兵船,最快也得在24号抵达朝鲜。于是日本在7月20号,也就是他们得到情报的当天,就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给朝鲜的最后时限是22号,要求朝鲜宣布和清朝断绝宗藩关系,并且驱逐清朝军队。
日本知道,朝鲜很大可能是不会答应这个要求的。所以他在最后期限的22号当天,日本大本营就向联合舰队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做好一切作战准备,随时出发。到22号晚上,日本得知朝鲜拒绝要求的答复之后,23号凌晨,日本军队就攻入了朝鲜皇宫。他们俘虏了朝鲜的国王高宗和闵妃,扶植了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然后日本通过傀儡政权,宣布朝鲜和清朝解除宗藩关系,并且邀请日本军队帮助朝鲜驱逐清朝军队。这样一来呢,本来是不请自来的日军,成为了朝鲜的重要帮手;而朝鲜政府通过正式公文请来的清军,滞留在朝鲜反而没有了合法性。
24号,日本的侦察舰找到了在牙山湾附近,清朝的运输舰停泊的具体位置。25号,日本第一游击队到达牙山,挑起了丰岛海战。
我们看这个过程啊,首先从日本往清朝派出间谍,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就能看出来,日本对清朝的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后来日本的军舰,他们能在丰岛找到清朝的军舰,也是经过了缜密的部署的,并不是说他们在茫茫大海中就能偶遇到的。
跟日本的缜密计划相对比的,是李鸿章的进退失据。我们从后来的视角来看啊,李鸿章最佳的往朝鲜增兵的时间,是在6月20号到7月20号这一个月的时间。因为6月20号,清朝已经拒绝了日本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然后日本就宣布说即使清朝反对,他自己也要改革朝鲜内政,朝鲜内政不改完,日本坚决不退兵。所以从6月20号开始,李鸿章就应该往朝鲜派兵了。
但是李鸿章并没有,他选择的是请求国际调停。他希望可以通过国际调停,让日本接受两国共同退兵。我们之前说过,李鸿章是很早就让朝鲜门户开放了,让朝鲜跟各个列强都签了通商协议。他当时让朝鲜开放,就是为了有这么一天,列强可以阻止日本独吞朝鲜。所以在李鸿章看来,现在各个列强在朝鲜都有利益,如果清朝和日本在朝鲜打起来,大家的利益都受损失,所以他的第一选择是请求列强出面调停。
在各个列强里面呢,利益最相关的两个国家,就是俄国和英国。俄国是最不希望朝鲜被日本吞并的,俄国对朝鲜的不冻港垂涎已久了。但是现在西伯利亚铁路还没修好,俄国还没有准备好动手。所以俄国是第一个答应李鸿章的,说他们去出面,去跟日本外务省谈判。日本外务省给的答复很直接,说这个事情你们不要介入,这是日本和清国的事情,我们自己去处理。俄国想再进一步进行交谈,但是日本拒绝谈话。被日本拒绝了几次之后,俄国就知道谈不通了。俄国没帮上忙,反而把时间给耽误了。
这时候已经到7月初了,日本还在陆续的往朝鲜派军队。眼看著日本不断的往朝鲜增派军队,李鸿章还是没派。为什么呢?因为李鸿章现在的思路呀,还是想通过国际协调的方案,双方都撤军。既然他是这个观点,他总不好意思一边加派军队,一边让国际来帮他谈撤军吧?所以清朝到此为止,只有最早派出去了2,000多人,一直没变。
俄国调停失败之后,英国又插进来了。李鸿章说服了英国去帮他谈,英国公使去谈了,也没有谈成,日本还是同样的态度。其实李鸿章对于英国的立场判断有严重失误。因为在7月16号,英国和日本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条约》。这个条约是日本人梦寐以求的。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他们就在一直不断地、不断地跟西方列强谈判,想要解除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但是每次谈判日本都没有进展,都被西方列强无情的给拒绝了。英国跟日本签订了这个协约,就代表著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事情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都说,说这个条约对日本来说,比打败清政府的军队还要有利。英国在这个时间点上选择跟日本签约,就说明英国已经默许了日本对朝鲜、对清朝的军事行动,甚至可以说,英国已经跟日本结成了同盟。英国选择日本同盟的原因,当然是为了防御俄国,这个以后我们还会说。
总之李鸿章让英国去跟日本谈,肯定谈不出结果来。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清军增兵的时间更是错过了,日本已经完成了在朝鲜的军事部署,而这时候清朝的后援军队一个兵都没有派出去。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李鸿章面前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接受战争。李鸿章这时候才开始部署,往朝鲜增派军队。我们说李鸿章的进退失据,是导致清军在这场甲午战争里面失去先机的重要原因。
至于李鸿章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开战呢?他也有他的理由。因为李鸿章是真正的了解清军的实力和日军的实力的人。当时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清朝上上下下都很乐观。在朝廷上的士大夫看来,日本是蕞尔小国,在他们眼里,不要说日本的海军跟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没法比,连日本的陆军他们都认为都不够淮军打的。这时候国际的舆论呢,也是给足了清朝很多乐观的情绪。很多国际媒体都认为说一旦开战,清朝多半能赢。他们从国家的实力分析,从军事装备分析,从军舰的吨位分析,从军队的数量分析,按照他们的分析方法啊,各个方面清军都占优势。但是只有李鸿章知道,清朝的军力看起来强大,实际上是「浮肿」。在中日开战之前,举国上下真正为清朝的军力担忧的,估计只有李鸿章一个人。
但是事已至此,国际调停都失败了,只能备战了。7月15号,光绪皇帝也给李鸿章下了严格的谕旨,让李鸿章必须出兵,不可延误战机。这时候李鸿章才开始四处抽调兵力,增兵朝鲜。
李鸿章的战略部署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北路,一个是南路。
在北路,因为日本已经控制了朝鲜的首都汉城,李鸿章决定进占平壤。进占平壤可以依托大同江的天险,阻止日军北上。李鸿章调派的部队是,驻扎在天津小站的卫汝贵的盛军6000人,和驻扎在旅顺口的马玉昆的毅军2000人。这两支部队都属于淮军体系,一共有8000人。这8000人的行军路线是,从大沽口走海路,通过海陆运输到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在大东沟登陆,然后走陆路经过朝鲜的边境重镇义州,开赴平壤。李鸿章还另外调遣了一支部队,是驻扎在盛京的左宝贵的奉军3500人。他让左宝贵率领奉军,从东北陆路进入朝鲜,抢先占领平壤的地利。这么算下来,北路的三支军队一共有11,500人的兵力。
在南路方面,叶志超率领的先头部队2,000人驻扎在牙山,他们现在已经陷入到了日军势力的后方。李鸿章的原计划呢,是想把叶志超的部队通过海路运到平壤,跟北路会合。但是叶志超说,说日本的海军已经聚集在仁川了,要是走海路风险太大,不如让他们留在敌人后方,这样一旦战争爆发,就可以牵制敌军。李鸿章很快就同意了叶志超的建议。为了加强叶志超在牙山的实力呢,李鸿章决定派遣淮系吴育仁部的仁字营2,500人,从大沽口走海陆运兵增援牙山。
就像叶志超说的,走海路往朝鲜的南方运兵,现在已经很危险了。李鸿章呢,他耍了个小心眼。他往牙山运兵,没有用招商局的船,他让盛宣怀花高价租了三艘英国公司的商船。英国公司的船挂的是英国旗,这样可以让日军有所顾忌。李鸿章给北洋海军丁汝昌发电报,告诉丁汝昌说,他租了3艘英国的商船来运兵,他命令丁汝昌派出北洋海军的军舰,在牙山湾守护,执行警戒任务。他在电报里面还特别加了一句,说“无需兵船护航”。
我们看啊,李鸿章给北洋海军的任务是在牙山湾登陆的过程中警戒,而不是跟随商船护航。李鸿章为什么不用护航呢?我们猜啊,可能是因为当时两国还并没有宣战,李鸿章认为不需要;也可能是他用的是英国商船,要是派北洋海军的战舰跟随护航,日本反而有了开战的理由。不管怎么样吧,他下发给海军的任务是警戒,而不是护航。
他为什么这么重视警戒呢?我们看牙山湾的地形就能知道了。牙山湾的内水水深不够,商船无法直接靠岸,商船只能停泊在牙山湾外面70里的海面上。然后呢,通过小舢板作为驳船来运转士兵。当时牙山口内只有30艘驳船,每艘驳船能装30个人。所以呢,运兵船卸载登陆需要很长时间,这段登陆的时间也是最危险的时间。所以派海军军舰来警戒非常有必要。也正是因为登陆的时间太长,所以三艘运兵的商船不能同时到来。要是一起来的话,一共就30个小驳船,到时候肯定会导致大量的士兵都堵在牙山湾外面等待,这样就很危险。所以盛宣怀安排的运兵计划是,7月21号、22号、23号,每天出发一艘运兵船,这样可以保证在转运的过程中风险最小。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里面啊,盛宣怀是李鸿章重要的调度负责人。让清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盛宣怀向丁汝昌通报运兵计划的当天,日本联合舰队也获得了这份情报。日本间谍石川伍一,他买通了天津电报局的工作人员,获得了这份重要的情报。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海军可以那么准确地掌握清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
盛宣怀租的三艘英国商船是「爱仁号」、「飞鲸号」和「高升号」。第一艘出发的是「爱仁号」。7月21号下午6点,「爱仁号」从大沽口起航,开往牙山,船上装载了1,150名士兵。丁汝昌派出的执行警戒任务的军舰是「济远舰」、「广乙舰」和「威远舰」。22号上午9点,这三艘军舰也从刘公岛启航,出发开赴牙山。三艘军舰组成一个编队,编队的队长是济远舰的管带方伯谦。三艘军舰出港之后,方伯谦望著逐渐远去的刘公岛,心情格外凝重。在舰队出发前,他曾经请示丁汝昌,他询问如果在路上遇到日本海军挑衅,应该如何应对。丁汝昌给他下了明确的指令,说是「还击」。
上面这些呢,是清军的部署情况。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海军部署情况。
我们先来说说日本的海军啊。日本是在1872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部是日本设立的统一管理海军建设的机构。日本海军部的地位非常高,他包括财务预算、人事安排、军事部署都是独立的体系。按理来说啊,清朝的总理海军衙门应该是和日本海军部有同等地位的一个部门,但是清朝的总理海军衙门跟日本的海军部相比,权限就太小了,根本没有作为。
日本的海军部成立之后,就开始建立近代化海军。从1883年开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四次海军扩张案。日本的军舰有的是购买的,也有自建的。由于建设海军需要大量的资金经费,日本财政越来越难以负担,但是日本政府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克服困难。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到了国家预算的10%;1892年,日本海军经费居然增加到了国家预算的40%。这和清朝在1891年下令禁止海军采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政府的资金有限,为了筹集资金,1883年以后,日本政府就发行了上千万元的海军公债。1890年,日本海军看到了西方造船技术的最新创新,他们看到了新式的「速射炮」。日本海军就想给他们自己的战舰都装上这种新的速射炮,但是大量的装备速射炮需要很多钱,当时日本国力无法承担这笔巨款。日本天皇率先从皇室的经费里面拿出30万元来支援海军。在天皇的带动之下,日本政府的官员都把自己的俸禄1/10捐出来支援海军,日本全国的上上下下都掀起了一场给海军捐款的活动。日本对于扩张海军的热度已经近似疯狂。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海军的真正实力已经完全超过了清朝的北洋海军,成为了亚洲第一。
在清朝国内,那些鼓吹北洋海军的媒体,他们看到的只是从吨位上、从重炮的口径上,从这些数据来进行比较。但是实际上北洋海军的战舰,大多数都是五六年以上的舰龄了,甚至很多都是10年以上的舰龄了,年头太长了。这些战舰的核心部件,有的需要修,有的需要换。但是由于清廷限制了海军的采购,所以该修的没修,该换的没换。而且在北洋海军被终止采购之后,国际上的海军技术又经过了大规模的更新迭代。北洋海军别说没有新式的速射炮了,就连炮弹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李鸿章心里是清楚的,北洋海军的战斗力是属于浮肿,日本海军在战力上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
日本海军的编制,跟北洋海军也不太一样。日本海军把全国的海岸分成5个海区,每个海区设一个海军镇守府。海军所有的军舰都分属于各个镇守府,平时只有一个常备舰队。那现在呢,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战争,日本海军部把所有的主力舰都统一编成了联合舰队。伊东祐亨出任联合舰队的司令官。日本大本营在收到间谍的情报之后,要求伊东祐亨派出联合舰队偷袭清朝运兵船。伊东祐亨临时组成了两个游击队,由这两个游击队来执行偷袭任务。第一游击队是由「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三艘高速巡洋舰组成。第二游击队由「葛城号」、「天龙号」、「高雄号」、「大和号」4艘军舰组成。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7月23号正式出海,搜索清军的运兵船。
这是日本海军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清军这边的情况。
清军的第一艘运兵船「爱仁号」,是7月21号出发的。三天之后,7月24号凌晨4点,「爱仁号」按时到达了牙山湾的外口。这时候,方伯谦率领的三艘北洋海军护卫舰也已经到了。在三艘护卫舰的警戒下,「爱仁号」开始用小驳船登陆。这30艘小驳船啊,都是人力划桨的木船,航行缓慢,每次往返70里的路程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护航的三艘军舰,他们都把各自的蒸汽小艇放到海里面,来帮助驳船拖带航行,这样能加快登陆的效率。「爱仁号」从早晨6点开始卸载登陆,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登陆成功之后,「爱仁号」顺利返航。
方伯谦的3艘军舰还要继续等待另外两艘运兵船,他得等到另外两艘运兵船全部都卸载登陆之后,才算完成任务,才可以返航。在等待另外两艘船的时候,方伯谦就把威远舰派到了仁川,让威远舰去搜集一下情报,顺便再往威海发电报,汇报一下登陆的情况。威远舰开走之后,还剩下的就是济远舰和广乙舰,他们停泊在牙山口外。
当天下午2点,第二艘运兵船「飞鲸号」到达了。在济远舰和广乙舰的警戒之下,「飞鲸号」就开始了登陆卸载。「飞鲸号」装载的不仅有士兵,还有战马、还有粮饷、还有火炮等大量物资。这些物资要卸载到小驳船上非常不容易,所以「飞鲸号」卸载货物的时间要比「爱仁号」要长的多。
正在「飞鲸号」卸载登陆的过程中,广乙舰上的官兵突然发现了远处有一艘日本军舰。日本军舰出现了一下就掉头开走了。这个情况让方伯谦心生警觉,他感觉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过了一会威远舰回来了,威远舰带回来了最新的消息。这个消息是,朝鲜国王已经被日军俘虏了,日军宣布要驱逐在朝鲜的清军。这个消息让方伯谦很震惊,这代表著日军和清军这时候已经进入到了事实上的战争状态。威远舰的管带林颖启,他通过在仁川的英国舰队还打探到一个情报,这个情报更加惊人,是日本海军明天将会到达。
突然得到的情报,让方伯谦必须做出选择。方伯谦目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继续执行命令,在牙山湾等待最后一艘运兵船的到来。要是选择这条路,他的舰队就很有可能会被日本舰队攻击。第二条路是立刻就撤走,不要管第三艘运兵船了,保持他自己的实力。方伯谦选择了第二条路:撤退,离开朝鲜这块是非之地。
但是这时候「飞鲸号」还没有完成卸载。方伯谦就让威远舰先走了,因为威远舰的航速慢,战斗力也弱。威远舰在当天夜里9点15出发返航回国。济远舰和广乙舰留下来,继续执行警戒任务。方伯谦本来的想法是,要等「飞鲸号」卸载完毕,他的两艘护卫舰再返航。但是卸载工作一直持续到了25号凌晨1点,才卸载了一半。方伯谦实在是等不了了,他认为不能再拖延了,必须尽快离开。
25号凌晨4点,济远舰和广乙舰离开牙山湾,开始返航。他们离开之后,「飞鲸号」就失去了警戒保护。「飞鲸号」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继续卸载,一直到25号上午9点多,卸载才完成。还好呢这几个小时的卸载登陆,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但是离开牙山湾的济远舰和广乙舰,却出现意外了。清朝和日本在近代的第一场海战,即将展开。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下期我们讲丰岛海战,我们下期见。
参考资料
官网: https://hackerchi.top/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