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运动健康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重视的核心议题,公众对主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一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繁荣与技术创新。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消费级穿戴设备已从最初简单的计步工具,演变为集多维度生理参数监测(如心率、血氧、睡眠、压力、体温)与运动追踪于一体的个人健康助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其目标正从“被动监测”向“主动健康管理”和“个性化健康守护”不断进步,逐步改变着人们管理自身健康的方式与甚至潜在的影响未来医疗健康的服务模式。
本论坛将面向运动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从vivo穿戴技术、微纳科技、大模型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探讨运动健康的科学挑战与守护健康的未来展望。
论坛安排
📍论坛名称:可穿戴运动健康技术的科学挑战与vivo产品实践
日程安排:10月24日13:30-17:30
举办地点:华旗饭店-5层502
注:如有变动,请以官网(https://ccf.org.cn/cncc2025)最终信息为准
顺序 | 主题 | 主讲嘉宾 | 单位 |
1 | 超低功耗边缘AI计算在vivo可穿戴运动健康上的实践 | 李仕柏 | vivo运动健康算法首席专家 |
2 | 大模型技术及其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 黄正行 | |
3 | 信息技术在人体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 温煦 | 浙江大学 |
4 | 动态心率变异性分析在身心健康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 温万惠 | 西南大学 |
5 | 微纳科技创新与精准中西医疗示范应用 | 黄国亮 | 清华大学 |
6 | Panel环节 | 于龙 | vivo技术规划专家 |
黄国亮 | 清华大学 | ||
温煦 | 浙江大学 | ||
温万惠 | 西南大学 | ||
李仕柏 | vivo运动健康算法首席专家 | ||
王梦瑶 | vivo运动健康实验室主任 |
论坛主席
于龙
PhD、vivo技术规划专家、运动健康算法赛道DRI,珠江学者特聘专家、凤凰英才特聘专家
主要负责运动健康方向的技术规划、预研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工作。于龙的主要研究工作覆盖可穿戴运动健康的诸多领域,如关键生理指标的测量、睡眠监控与睡眠问题的筛查、心血管健康监测、心律不齐分析、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定位技术与惯性导航以及运动健康的人工智能化发展等诸多方面。
专注于将先进技术转化和有效落地,于龙主持规划并与团队一同实现了诸多主力产品的运动健康核心算法功能,如vivoWatch3、vivoWatchGT、 vivoWatch5上搭载的运动健康核心算法技术体系等。同时,在产学研合作中,于龙主持构建了与大学、研究机构、vivo核心技术团队所构成的综合研究网络,不断将学术界的先进研究成果转化成为产品功能并走广大用户,如vivo血压风险分析、vivo心脏健康分析、vivo运动经济性分析(能效分析)等等,并持续进行高质量发表,分享最新科学研究成果。长期寻求优秀的产业与学术界合作者,有意向者请分会后与于龙直接联系。
论坛讲者
李仕柏
vivo运动健康算法首席专家
2012年清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研究生毕业,拥有十余年跨领域算法研发与组织经验,覆盖医疗器械、芯片与消费电子等行业。近年来专注于智能穿戴领域的运动健康技术研究,推动前沿算法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与落地。
报告题目:极低功耗边缘AI计算在vivo可穿戴运动健康上的实践
摘要:随着可穿戴设备逐步成为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的重要入口,在有限功耗与算力条件下实现持续、准确的实时健康监测,已成为产业与科研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本报告分享了vivo在运动健康场景中对极低功耗边缘AI计算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融合高效信号处理、轻量化神经网络设计与软硬件协同优化,我们在消费级可穿戴设备上突破了能效与智能化的平衡瓶颈,实现了高精度的生理信号检测与运动识别。实践结果表明,极低功耗边缘AI不仅显著提升了设备续航和用户体验,同时也为大规模健康数据建模和个体化健康洞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黄正行
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围绕医疗临床决策范式转变这一临床医学、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前沿,开展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医疗临床智能辅助决策方法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在Nature Medicine、Science Advance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含录用)论文60余篇,被多篇综述、评论、研究协会年鉴及JACC、PNAS等权威期刊正面引用,授权发明专利15项;担任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和医疗健康与生物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了医学人工智能领域重要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的Executive Editor,以及Nature合作期刊《npj Digital Medicine》等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或编委。
报告题目:大模型技术及其在医疗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报告阐述以知识引导和数据驱动为代表的医学人工智能技术演进历程,重点介绍其在辅助诊断、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代表性工作与核心成就,分析技术如何赋能并重塑临床决策主体与模式,同时深入探讨当前面临的可靠性、伦理合规等关键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温煦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主任、运动科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运动风险评估与预防、智能可穿戴与运动健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决策咨询专家、SCI期刊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and Fitness杂志编委、《中国体育科技》青年编委、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特聘专家、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常委、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兼职,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4项。
报告题目:信息技术在人体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1. 介绍人体身体活动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 2. 人体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的传统方法和发展历史 3. 智能可穿戴技术在人体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4.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人体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5. 人体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温万惠
西南大学教授
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教授,主要从事情感计算、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擅长基于可穿戴神经生理信号的身心状态识别建模,以及在复杂真实情境中的身心状态实时监测与识别。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Sleep Medicin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以及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合作出版一部情感计算领域学术专著。
报告题目:动态心率变异性分析在身心健康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可穿戴设备和移动健康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态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分析在身心健康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HRV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跳节律的调节能力,其变化与个体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报告将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动态HRV分析如何用于实时监测和评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态: (1)实时压力强度评分与压力适应性评估 (2)慢性压力与睡眠的关联 (3)非恢复性睡眠与昼夜节律类型的关联 (4)抑郁体征的神经生理规律与个性化动态建模
黄国亮
清华大学研究员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岗位教授,1995年3月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留校,先后在清华大学精仪系、生物系、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工作。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创新研究与新型科学仪器、创新医疗器械、分子诊断试剂盒等产品开发,包括微流控芯片分子诊断、生物传感技术、在体成像、痕量样品分析、非标记超分辨率测量、可穿戴式生理测量、中医精准化技术…等。 积极开展“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加盟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兼任首席光学工程师、中心副主任等,积极推动清华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与推广示范应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实施率>70%),部分核心技术与产品已经形成国家标准2项;出版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累计SCI IF>186; 主持完成了5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认定2项、CFDA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5项(最高级别Ⅲ类2项,Ⅱ类3项)、CE证书3项,累计直接销售收入>10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上千万人从中获益。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一等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国际工业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 、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等20余项国内外重要科技奖项。
报告题目: 微纳科技创新与精准中西医疗示范应用
报告摘要: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无论是前沿科研,还是临床医疗、卫生防疫等,近90%的中高端科学仪器和临床医疗仪器均依赖进口,临床“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日趋突出,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国内科学研究与健康中国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本报告结合我们在微纳生物医学检测、柔性生物传感、白睛无影成像与中医眼象健康分析等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系统介绍微纳芯片在精准医学诊断、新冠卫生防疫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及柔性生物传感、白睛无影成像技术与中医眼象健康分析仪在无袖带连续血压测量、糖尿病、肺癌、多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健康监护方面的应用。抛砖引玉,希望本报告的“产—学—研—医”科研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探索,能够激发国内同仁进行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与临床转化应用的热情,一起推动国内微纳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示范应用的发展。
结识同行翘楚,专业技术传讲布道;
洞察前沿趋势,拓展专业视野;
产业与技术直面交流、共话“数智赋能 无限可能”——
打开CCFLink小程序,开启CNCC智能参会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