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晚,CCF TF工程师文化SIG成功举办第172期“AI浪潮下的工程师文化:不变的内核与进化的实践”主题夜话。活动由CCF TF工程师文化SIG主席刘付强主持,邀请猎豹移动副总裁童宁、英特尔前首席工程师何万青、北航博士/初创企业CTO郑耀威三位嘉宾,围绕AI时代工程师文化的坚守与变革展开深度对话。本文系统梳理四位嘉宾的核心洞察,为工程师与组织在AI时代的文化构建与个人进阶提供坚实指引
扫码观看回放
在AI技术重塑工作范式的今天,工程师文化的内核与边界正被重新定义。本次夜话从“文化内核”“团队实践”与“个人成长”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工程师群体在AI浪潮下的坚守与进化。
一、不变的内核:工程师精神的永恒基石
英特尔前首席工程师何万青凭借其在英特尔、阿里巴巴等大型科技企业26年的技术管理经验,开宗明义地指出:“‘痴迷于细节’是工程师永恒不变的内核。”他解释道,无论技术工具如何演变,从学术研究到工程落地,对实现细节的深度关注和把控,始终是工程师区别于其他角色的根本。他强调,AI的崛起并未改变工程师在“不可能三角”(即难以同时兼顾的“好、快、省”)中的核心决策地位。“什么叫做‘好’的产品?如何在成本约束下做出权衡?这最终是由工程师决定的,而非AI。”
猎豹移动副总裁童宁从AI1.0到2.0的实战历程出发,补充了工程师文化中那些历久弥新的特质:“好奇心、责任感、追求极致和务实精神,这些从未改变。”他特别指出,优秀的工程师永远不会只满足于功能实现,他们会在有限资源下追求用户体验的极限,并对自己的代码和产品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北航博士/初创企业CTO郑耀威作为知名开源项目的贡献者,则以一个新生代技术领袖的视角,将编程比作艺术创作:“写代码就像是绘画,工程师就是数字时代的创作者,天然带有工匠精神。”他认为,这种在创造过程中追求美感与完美的内在驱动力,是无论AI如何发展都无法磨灭的文化基因。
二、AI带来的进化变量:从辅助工具到战略伙伴
三、优秀团队的文化实践样本:从超级组织到敏捷初创
工具与基建:推出自研开发工具,并计划开源,实现工具与文化的闭环。
作为初创企业CTO的郑耀威博士为初创团队提供了“轻量化”文化构建思路:“我们从零开始,没有历史包袱,因此直接从招募‘对AI有高度认同感和学习能力的人才’入手。”同时,他提出了一个关键警示:“我们与AI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使用AI,更要主动去影响和塑造AI。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是AI的主人,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推动技术向更可靠、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四、个人与团队的实操指南:在进化中锚定核心竞争力
猎豹移动副总裁童宁提出了成长模型:
• AI行动:必须亲手去用,从工具实践中获得认知。
• AI思维:“必须扭转‘我擅长,所以我先自己做’的惯性,转变为‘让AI先尝试,我作为审核者来检查和校正’的新思维。”
• 对技术演进的信心:“要相信AI能力会持续迭代。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问题,但信心能让你穿越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英特尔前首席工程师何万青则发出了冷静的提醒:“当你的‘AI助手’写出代码却出现深层Bug时,你是否还具备系统性的调试和问题定位能力?你的知识深度必须足以驾驭AI。”他警告,过早或过度让渡核心能力,可能导致能力退化。
最后郑耀威博士的倡议简单而有力:“保持好奇,大胆尝试。AI工具迭代极快,以低成本的方式去体验和跟进,是这个时代工程师的必修课。”
五、结语:文化是技术的方向盘
关于TF:
CCF 技术前线(TF),是专为企业一线工程师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12个SIG(特别兴趣小组)覆盖架构、人工智能、云原生、安全工程、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聚焦技术落地痛点,助力工程师突破职业瓶颈。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TF172回顾视频。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