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亚洲9月26日消息,以色列军事监视机构使用微软的Azure存储了大量巴勒斯坦人的手机通话录音,依靠微软云对巴勒斯坦人进行大规模监视。微软已通知以色列国防部,决定对其停止和禁用指定的IMOD订阅及其服务,包括其对特定云存储和人工智能服务和技术的使用。
美国商务部启动对进口机器人和工业机械的国家安全调查
据联邦公报9月24日消息,美国商务部宣布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发起针对进口机器人和工业机械的国家安全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计算机控制的机械系统、用于切割、焊接和搬运工件的机床、高压釜和工业烤箱、激光和水切割工具及机械。调查要求企业详细说明对机器人和工业机械的预计需求,以及“美国内生产的机器人和工业机械及其零部件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程度”,以及外国供应链在满足美国需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研究团队联合打造晶圆级光刻胶沉积技术,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光刻系统
据MIT科技评论网9月26日消息,中国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团队联合打造出晶圆级光刻胶沉积技术。研究团队依靠该技术搭建起能在大尺寸晶圆上均匀沉积10余种下一代先进光刻胶的技术平台体系。具体来看,该技术是一种非晶态沸石咪唑酯骨架薄膜,目前全球最早报道的在溶液体系沉积咪唑类金属有机光刻胶的研究之一,并且具备晶圆级规模和纳米级的厚度精度。同时,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和仿真交叉对比来获得旋涂化学液相沉积动力学特征,并实现了光刻胶的可控制备、全面表征和光刻验证。该技术及其制备工艺有望在超越极紫外的下一代光刻中得到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推出兼具高速与高效的新型磁性晶体管,为未来高性能集成电路开辟新可能
据中国科技网9月25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制出一种兼具高速与高效的新型磁性晶体管。研究团队采用具有双态磁性切换能力的二维材料溴化铬硫,成功将磁性特性与半导体性能结合,实现了晶体管在“开”与“关”状态间的平滑转换,从而降低运行能耗。此外,溴化铬硫在空气中性质稳定,且制备工艺纯净度高,使晶体管性能优于现有磁性器件,电流切换与放大能力提升达10倍。该研究为未来高性能集成电路开辟了新可能。目前,团队正致力于推进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台湾台积电A14工艺进展超预期,2028年量产引领1.4nm时代
据大半导体产业网9月26日消息,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宣布其1.4nm A14工艺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其A14工艺良率表现优于预期,性能较上一代N2工艺提升15%,功耗降低30%。该工艺采用第二代GAAFET纳米片晶体管与全新NanoFlex Pro标准单元架构,芯片密度提升高达20%,在相同面积下可集成更多晶体管,实现更高计算能力与更低能耗。据悉,A14工艺预计2028年进入量产阶段,苹果、英伟达、AMD等科技巨头已确定采用。
美国对医疗设备、机器人、工业机械展开关税调查
据路透社9月24日消息,美国商务部表示,已对个人防护设备、医疗用品、机器人和工业机械的进口展开新的国家安全调查。“232条款”调查于9月2日启动,但此前未公开披露。该调查可能成为对大量医疗和工业产品征收更高关税的依据,包括进口口罩、注射器和输液泵。
美国高级卫生研究计划署启动两项促进基因药物和疗法开发的新项目
据ARPA-H官网9月25日消息,美国高级卫生研究计划署(ARPA-H)宣布启动两个基因药物和疗法开发的新项目。一个是“利用体内精准基因药物治疗遗传性罕见疾病”(THRIVE)项目,通过开发集成平台技术,加速精准基因药物发展,并提供单次干预精准治疗。另一个是“人人享有基因药物和个体化生产”(GIVE)项目,将利用尖端生产技术,打破基因药物研发瓶颈,使美国成为高质量基因药物先进生产方法的领跑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全国首个类器官开发中心,推动减少对动物模型的依赖
据NIH官网9月25日消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投资8700万美元,建立标准化类器官建模中心。该中心将利用AI技术开发世界一流的类器官方案、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先进机器人技术,以及实体样本和数字资源库。该中心设在弗雷德里克国家癌症研究实验室,目标实现类器官方案的实时优化,制定类器官研究的标准化协议。
美能源部启动“快速发电”项目以在解决AI和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问题
据启元洞见9月25日消息,美能源部启动名为“快速发电”(Speed to Power)的新项目,聚焦电源快速接入、电网扩容升级以及能源效率提升,满足AI和数据中心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美能源部预计,到2030年,美国所有新增电力的一半将供应AI和数据中心,而当前的电网容量无法满足。为此,美能源部已发布信息征询书,重点关注能够加速美国电力转型的大型电网基础设施项目。
德国核聚变企业联合呼吁政府投入30亿欧元推动示范工厂建设
据核聚变商业化9月26日消息,德国核聚变企业Proxima Fusion、Marvel Fusion和Focused Energy等联合发出紧急呼吁,称该领域德国落后于已投入巨资的美国和中国,若要保持德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政府必须果断行动,在示范工厂建设上投入约30亿欧元。这些企业称,聚变技术已发展至关键阶段,亟需建立有效机制,以必要规模和速度推动技术从研究向商业应用过渡。这些资金将用于建设三座示范工厂,推动聚变产业工业化生产。同时,这些企业还呼吁制定专门的法律框架,使核聚变能免受现行核裂变法律法规的约束,并通过“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计划加强欧盟层面的协调。
美国黑海科技公司提交新型模块化攻击无人艇设计方案
据国防科技要闻9月26日消息,美黑海科技公司近日启动新型模块化攻击无人艇研制项目。该型艇采用细长铝制双体结构,具备阻力低、稳性好的特点。该艇符合美海军2025年7月发布的“模块化攻击无人艇”项目需求,可通过搭载集装箱化、快速重构的有效载荷,执行反潜战、反水面战、电子战/情监侦、后勤保障、基础设施监控、水雷战等任务,有望提升美海军水面舰队作战能力。
美国公司合作建造无人水面艇队
据国防邮报网9月25日消息,美国蓝水自主公司(Blue Water Autonomy)与康拉德造船厂(Conrad Shipyard)签署协议,合作建造其首批无人水面艇舰队,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该合作旨在利用美国本土未被充分利用的造船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和自动化装配技术,以显著缩短建造周期,加快无人舰艇的部署速度。康拉德造船厂将利用自动化面板装配和焊接等工艺在多处船厂同步生产,加快建造速度。
法国公司无人水面艇自主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航程1100海里
据海军新闻网9月25日消息,法国公司在其DriX O-16大型无人水面航行器(USV)的发展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该艇成功完成从法国拉西奥塔至葡萄牙特罗亚、长达1100海里的跨洋航行,以参加北约“REPMUS 2025”演习。此次航程全程由Exail远程操作中心进行自主监控,验证了USV在复杂海事交通中的卓越续航力、态势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此次航程证明了大型USV已具备在开放水域和受限航道执行远程任务的作战成熟度与可靠性。
德国计划建造无人武库舰,加强海上火力支援
据战区网9月23日消息,德国海军计划建造3艘无人“大型远程导弹舰”(LRMV),作为新型F127护卫舰的无人“僚舰”,执行防空与海上打击任务。这些武库舰将配备垂直发射系统,可搭载防空、反导及对地攻击导弹,大幅扩展舰队的弹药储备量。该舰为无人操作,主要通过在特定海域巡航待命,并依赖母舰或卫星提供目标数据执行任务。该计划旨在应对密集导弹与无人机威胁,体现出德国海军向分布式、无人化海上作战平台转型的战略方向。据了解,该计划仍处于早期阶段,该型舰预计于2035年前服役。
美国诺格公司将着手启动“棱镜”人工智能自主系统机载飞行测试
据eplaneai网站9月24日消息,美国诺格公司将着手启动机载“棱镜”(Prism)人工智能自主飞行系统的飞行测试。按照计划,该公司将使用“先锋”(Vanguard)喷气机作为开放式架构测试平台,验证“棱镜”系统在真实飞行条件下的自主性能。此次作为作为美国防部“信标”(Beacon)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到未来战机系统簇中,加速自主系统在导航、任务规划和多机协同作战等领域的成熟。目前,该项目初始阶段将有包括Applied Intuition和Shield AI在内的六家科技公司参与,测试活动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
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公布“远射”无人机最新概念图
据TheWarZone网站9月25日消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发布一系列新型“远射”(LongShot)空射无人机的最新概念渲染图,展示了其或将由F-15战机、B-52轰炸机以及C-17运输机等多平台发射的场景。渲染图显示,该无人机采用修长机身、棱线形机头,前部配备小型鸭翼,后部为主翼,采用倒V形双垂尾布局。美国防部在2026财年预算申请文件中指出,该无人机将结合低速、省油的巡航模式与末端高动能空空导弹的打击能力,以提升武器效能,并重点解决在小型无人平台上发射导弹所面临的稳定与控制挑战。
美太空军首次披露“午夜之锤”行动中频谱战的关键作用
据airandspaceforces网站9月25日消息,美太空军称,美太空军在6月的“午夜之锤”(Midnight Hammer)行动中运用频谱战技术,通过电磁干扰、GPS导航等手段保障了B-2轰炸机安全进出伊朗领空并摧毁核设施目标。太空作战司令部司令米勒称,此次是美太空军首次在实战中公开运用电磁战力量。目前,美太空军规划采购150余套“远程模块化终端”(Remote Modular Terminal)便携式干扰器,并成立首个“太空电磁战战术行动中心”,以实现全球电磁频谱的实时监视与快速定位。
英国研究人员制备出可在常温条件下研究的新型全碳分子,或支持新型电子技术突破
据先进制造与新材料情报研究9月25日消息,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制备出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这是继1990年富勒烯(C60)面世以来,第二种可以在常温条件下研究的新型分子碳同素异形体。此前,纯碳原子组成的分子环仅在气相或4-10 K的极低温度下进行研究。此次得到的C48可在20 ℃(半衰期92小时)溶液中稳定存在。这一突破或为新型电子技术与量子技术带来超高效率的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
美国普惠公司加速研发F-47战斗机的XA103发动机
据中国科协航天发动机产学联合体9月24日消息,美国普惠公司正在加快为美国空军下一代自适应推进系统(NGAP)计划下开发XA103发动机的工作。普惠公司在完成该发动机的设计评审七个月后,其工程团队已加快了该计划数字数据包的准备工作。普惠公司将为其供应商设定数字要求并分发先进的数字设计模型,缩短发动机研发时间并降低项目成本。普惠公司的目标是在本十年末准备好对XA103发动机进行测试,该款发动机将为F-47战斗机提供动力。
英国数字制造中心交付增材制造“獒犬”装甲车核心部件
据国防制造9月24日消息,英国数字制造中心(DMC)已向NP宇航公司交付了重达90千克的“獒犬”装甲车悬挂与差速器承载部件,成为其迄今为止采用增材制造的最大复杂装甲车部件,满足了坦帕(TAMPA)项目“安全关键部件”的任务需求。该部件采用电弧定向能量沉积(DED)技术制造,打印尺寸为500×500×500毫米。与传统铸造、锻造工艺相比,数字制造中心的增材制造方案实现了零工装成本,并将承载部件的生产周期从6-9个月缩短至数周。在保持原有性能指标前提下,经重新设计还可快速实现轻量化改进,有效提升装甲车的运载能力与防护性能。
美波音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大幅缩短太阳能帆板制造周期
据国防制造9月24日消息,美波音公司推出针对太阳能电池阵列基板的3D打印技术,将复合材料太阳能帆板的制造周期缩短了六个月,相比现有制造模式实现最高50%的生产效率提升。该技术通过在面板中直接打印线缆路径和连接点等特征结构,将数十个独立部件整合成单一高强度精密构件,同时基于波音已获认证的增材制造材料和工艺体系,结合模块化太阳能技术,实现整个阵列的并行建造。首批3D打印太阳能阵列将装载到Spectrolab太阳能电池中,应用到波音公司旗下千年空间系统公司建造的小型卫星中。此外,该技术还将从小型卫星逐步扩展到波音702级航天器等大型平台,通过结构化打印和特征内置,进一步缩短整体制造周期。
-END-
由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整编
转载请注明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