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2日,美国陆军经验教训中心(CALL)发布一篇题为《小型无人机空域管控:美国陆军指挥员指南》的报告。基于此报告,本文主要介绍美军旅级以下部队的小型无人机作战,具体包括相关关键概念与作战框架,以及常规、预先规划以及动态响应的小型无人机作战任务规划流程。
关键词:美军,无人机,小型无人机,任务规划
小型无人机定义
本文中提到的小型无人机属于美国战争部定义的第一类和第二类无人机(见图1):其最大起飞重量小于55磅(约25公斤);最大飞行高度可达地面以上3500英尺(约1066米)。这些无人机主要集中在旅级及以下单位,并且越来越频繁地被各种机动部队使用。尽管小型无人机(SUAS)还不是正式的教范用语,但在美国陆军和联合作战体系中已经被广泛认可。
图1. 美国国防部的无人机分类(图源于美国陆军报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要在各个作战层级成功运用小型无人机,就必须将其融入战场环境中,而环境中还包括其他有人/无人飞行器、防空系统、传感器和间瞄火力系统。因此,各级作战部队应理解并遵循上级指挥部下达的空域指令。旅级以下的战术部队,包括营、连、排和班,并不具有正式的空域管制权。尽管如此,各级指挥员和小型无人机操作员必须了解既定的空域管制框架和空域管理程序,以便更高效且安全地操作无人机系统。
小型无人机作战的关键概念与作战框架
1.旅级以下部队小型无人机作战的关键概念
在旅级以下单位开展的小型无人机行动中,不同类型的任务提出不同的空域需求。
短程侦察(SRR):执行此类任务的无人机通常在低空飞行,且行动范围紧邻其所支援的作战单位。这类行动通常受制于执行单位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或该单位设定的空域协调措施(ACM)。例如:“小型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必须保持在距地面200英尺(约60米)以下,且活动范围限制在某排级单位所在地500米以内。”由于短程侦察的航程和高度都有限,这类任务的飞行高度通常低于有人机的飞行高度或既定的协调高度层,因此通常无需与更高层空域进行协调,除非相关程序有特别要求。
图2. 第101空降师第1旅战斗队的一名士兵正在操作“黑寡妇”无人机系统(图源于美国陆军报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程侦察(MRR):此类任务的飞行高度和距离都更大,可能接近或超过协调高度层,甚至进入有人机所在的空域。在使用小型无人机执行中程侦察时,特别是当无人机接近协调高度层、跨单位边界,或进入存在其他空域活动的区域时,往往需要提交正式的空域协调措施申请(ACMREQ)。中程侦察任务通常在距地面约1000英尺(约305米)的高度飞行,具体高度会因地形和噪音控制因素有所变化。中程侦察平台的航程一般在10至25公里或以上,因此其任务范围往往会显著延伸到己方部队前锋线(FLOT)之外。一旦越过己方部队前锋线,友方飞行器的密度降低,对中程侦察小型无人机的管控也会稍微宽松。
远程侦察(LRR):此类任务的飞行高度既可能低于也可能高于协调高度层,飞行范围可延伸至小型无人机的最大航程,即15公里或更远。美国战争部定义的第二类无人机(见图1)可以执行远程侦察,但大多数此类任务由第三类无人机(见图1)承担。开展远程侦察任务通常需要提交空域协调措施申请,以与有人机、防空部队以及其他空域使用者进行冲突协调。
空域协调措施申请流程:该项申请由操作者发起,并由营级作战部(S-3)以及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进行审批和处理。通过上述处理流程,可以将小型无人机任务纳入整体空域作战计划,使其获得相应的空域管控机构的批准,并录入战术空域综合管理系统(TAIS),保证该任务在整个战场态势中可被相关单位查阅与识别。战术空域综合管理系统通常由旅级战斗队负责管理;营级单位需与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进行协调,确保其提交的空域协调措施申请被正确录入到战术空域综合管理系统并得到后续跟踪。
2.小型无人机的作战框架
所有小型无人机的行动开始都以空中和地面指挥官下达的命令为准。相关指令通过一系列文件下达,例如空域管制令(ACO)、空中任务指令(ATO)、支援单位空域计划(UAP)以及陆军作战命令(OPORD)。旅级以下的作战人员通常只会收到空域管制令和空中任务指令中的部分相关内容或专门指示,因为完整文件内容往往为机密信息,不对所有层级的作战人员公开。防空和空域管理(ADAM)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BAE)负责将上级命令转化为下属单位能直接执行的具体信息。
空域管制令(ACO)、空中任务指令(ATO)可以被视作空域行动的手册,用于指导战区内的全部空中活动。空中任务指令由联合部队空中组成部队指挥官(JFACC)发布,每72小时(3天)为一个发布周期;空域管制令由空域管制局(ACA)发布,每96小时(4天)为一个发布周期。
空域管制令负责给飞行器以及其他有特别任务的资产下达具体任务,并列出其他所需的任务细节。
空中任务指令相当于空中的“交通规则”,规定安全航道、限制/禁飞区,以及协调高度层等,以协调不同军种的空中行动、防止空中碰撞和友军误伤,并优化武器使用策略与效率。
作战命令(OPORD)中则会详细规定支援营级和连级任务的小型无人机作战行动细节;该命令必须与旅级空域计划、现行空域管制计划(ACP)和空域管制令保持一致。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是协调正式和非正式空域协调措施的关键——负责处理中程侦察和远程侦察类小型无人机的空域协调措施申请,确保获批的措施被录入到战术空域综合管理系统。
3.小型无人机操作人员的协调职责
内部协调:连/排级领导与小型无人机操作员负责在本单位范围内协调,避免小型无人机行动与其他活动(例如其他小型无人机、间接火力观测)发生冲突。
外部协调:对于中程侦察与远程侦察的小型无人机,或者当无人机活动接近边界或受控空域时,小型无人机操作员/小组组长发起协调流程,经由连级领导层上报至营级S-3作战部,再由S-3与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对接。
4.营/连/排级指挥员的规划考虑因素
表1.营/连/排级指挥员的规划考虑因素
常规的小型无人机作战流程
本节介绍在旅级以下部队中,常规的小型无人机任务如何嵌入部队指挥程序(TLP)。在部队指挥程序的每个步骤,都列出相应的行动要点和产出内容,以便为指挥官和小型无人机操作员提供更清晰的指引,说明如何最好地整合小型无人机行动与部队其他活动。
图3. 小型无人机任务规划和部队指挥程序(图源于美国陆军报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接收任务
行动:在接到上级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后,本单位指挥部与小型无人机小组负责人识别可能的小型无人机支援需求;审查当前的小型无人机情况、已知友军位置以及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传达的当前空域指示或限制。
结束状态:明确任务与指挥官意图,形成初步的小型无人机支援计划构想,并清楚当前的空域限制状况。
2.发布准备命令
行动:提醒/通知小型无人机操作员有待执行的任务;应包含作战区域的基本信息和可能的任务要点。
结束状态:小型无人机小组开始初步准备(系统检查、航路规划与盘旋区规划)。
3.制定初步计划
行动:
◆ 确定具体的小型无人机任务,如航路侦察、突击掩护/监视,以及对指定兴趣区(NAI)的监视。
◆ 分析地形以确定最佳起降/回收场地、航路,以及可能的通信盲区。
◆ 针对短程侦察:依照单位标准操作程序,在本单位直接作战区域内规划行动,确保行动与其他本地空域行动不存在冲突。
◆ 针对中/远程侦察:确定初步空域需求(期望区域、飞行高度、驻留时间),并将这些需求上报至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以供整合与协调。
◆ 评估风险(天气、敌情与地形)并制定缓解措施。
◆ 制定应急预案(失联处置、备用的起降回收地)。
图4. 美军第2多域特遣部队的一名士兵在“奥术雷霆25”演习中对一架无人机进行飞行前检查。(图源于美国陆军报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结束状态:确定以下内容已提交给上级:初步的小型无人机飞行计划、主要/备用起降回收地、识别出的风险与相应的缓解措施、中程侦察/远程侦察行动的协调请求。
4.开始行动
行动:小型无人机小组向计划的起降回收地机动,并开始进行飞行前系统准备。
结束状态:小型无人机小组已在机动中,且小型无人机处于待命状态。
5.实施侦察
行动:小型无人机小组负责人确认起降回收地的最终适用性,核实视距范围,并排查当地危险源。最终确认营级指挥部或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旅级航空部队是否发布最新空域指令。针对飞行计划/航线开展地图侦察。
结束状态:起降回收地确认完毕,更新当地空域与作战环境的态势感知信息。
6.完成计划
行动:根据其他部队的侦察活动及任何新增情报,最终确定小型无人机的任务细节。对于中/远程侦察任务,确认已从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接收到空域许可和具体参数。
结束状态:形成最终的小型无人机行动计划,包含任务目标、航线、飞行高度、时间节点与应急预案。
7.发布命令
行动:部队单位指挥员与/或小型无人机小组负责人向操作员指示最终任务细节,包括任务目标、航路、飞行高度、通信计划(呼号与频率)、应急程序、禁飞区及其他具体指示。
结束状态:小型无人机操作员理解任务要点并已准备就绪,随时可执行任务。
8.监督与完善(执行阶段)
行动:
◆ 通过与小型无人机操作员保持持续联络,监控无人机行动。
◆ 针对中/远程侦察:与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保持通信,确保行动与其他空域使用者保持协调。根据实时态势或指示,随时准备调整飞行计划、时间节点或任务目标。
◆ 针对短程侦察:与营级部队保持通信以应对战场战术态势的动态变化。根据实时态势或指示,随时准备调整飞行计划、时间节点或任务目标。
◆ 在任务或行动结束后进行行动复盘,总结教训以便日后改进对小型无人机的运用。
结束状态:任务成功执行、态势持续可视、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并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预先规划的小型无人机作战
预先规划的小型无人机任务指挥官和操作员拥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来规划并执行无人机作战行动。这类行动通常用于支援较大规模的营级或旅级任务。确保预先规划的小型无人机作战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
与部队指挥程序尽早整合:在部队指挥程序的“接收任务”步骤就纳入小型无人机考虑因素。这可确保小型无人机的能力被有效纳入整体作战计划中。对于中/远程侦察任务,此举还可确保详细的空域申请能及时提交给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
详尽准备:
◆ 情报重点:获取已知或疑似的敌方防空信息、潜在电子攻击威胁,以及影响小型无人机视距的地形信息。
◆ 空域协调(中/远程侦察):提前向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提交详细的空域申请。明确操作区域、飞行高度、时间,以及小型无人机如何支援任务。小型无人机负责人/操作员应准备向营或旅级规划人员提供详细信息。
与其他要素同步
◆ 连/排内部:确保小型无人机飞行计划与本地其他空域使用者不存在冲突。
◆ 陆军/联合火力整合(主要针对中/远程侦察):如果小型无人机正在支援火力行动,应与前沿观察员(FO)或连/营火力支援部门密切协调,以进行目标指示与战损评估。
执行与调整
◆ 任务前全面检查与简报:确保小型无人机操作员理解任务目标,遵守标准操作程序,并知悉所有协调措施(尤其是高度限制和边界)、应急预案及通信协议。对于短程侦察,通常按标准操作程序和训练流程执行;任何偏离情况需在简报中说明。对于中/远程侦察,任何偏离标准飞行计划的情况都需在联系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或旅级航空部队时进行简报。
◆ 通信程序:根据单位标准操作程序和任务命令,使用既定通信频率、呼号和报告格式,以确保与控制单位的清晰通信,并按需向营级单位/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旅级航空部队传递信息。
◆ 实时协调(主要针对中/远程侦察):持续关注空域或任务需求的任何变化。在执行任务所在空域中还有旋翼机时,应主动协调调整。
动态响应的小型无人机作战
动态响应的小型无人机行动强调速度与适应能力,规划时间通常非常有限。短程侦察行动往往是动态的,并主要依照单位标准操作程序及战技术程序(TTP)执行。
起飞与协调程序
◆ 随时待命: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对无人机进行飞行前准备(在标准操作程序范围内);确保电池充足、机组人员可行动;并预先确定潜在的起降回收地。
◆ 接到任务后的即时通信:对于短程侦察,单位领导通知小型无人机操作员,并开始与本单位其他编组消解冲突;对于中/远程侦察,小型无人机小组或部队指挥员立即联系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旅级航空部队或S-3,提供关键信息,包括请求单位、所需支援、目标区域/指定兴趣区以及期望时间/持续时间。
◆ 实时空域许可(中/远程侦察):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旅级航空部队快速消解所请求空域的冲突情况,并发放简明的空域许可,包括批准高度、飞行限制及协调点。
动态任务调整:在空中执行任务时,随时准备接收新的或调整后的任务,尤其是中/远程侦察无人机。任务更新通常由部队指挥官根据态势和不断变化的战术需求发布。空域协调更新通常由防空和空域管理小组/旅级航空部队发布。
数据利用与发布:
◆ 精简分析:聚焦于快速识别信息、支援目标定位,并报告优先情报需求(PIR)。
◆ 快速发布:使用语音通话、数字信息或预先设计好版式的报告,将关键信息迅速传递给部队参谋人员和指挥官。
◆ 标注影像:如果具备能力,应快速标注并传输关键影像(敌方位置或障碍物),以提供可操作的情报。
小型无人机作战行动的挑战
1.通信可靠性
在拥挤或受干扰的电磁频谱环境中执行任务,可能会干扰小型无人机的控制链路或数据传输。因此,部队应规划主用、备用、应急及紧急(PACE)通信方案;在可能的情况下利用地形进行屏蔽。
2.操作员工作负荷与疲劳
动态、高压的作战环境可能会使操作员超负荷。指挥官必须关注操作员的工作/休息周期,并减轻疲劳相关风险,尤其是在持续作战期间。如果有多名合格操作员,应采用轮班制度。通过高压情境训练和遵守标准操作程序,可以减轻认知负荷。
3.生存能力
由于小型无人机的电磁和可视特征、相对有限的机动能力,以及对战场的影响,操作员和地面站易成为高价值目标。指挥官和操作员必须优先采取生存措施,如管控电磁与可视特征、定期机动等。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