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讲到,。在这篇中,我们就来讲述一下,什么是“数据精炼厂”。
数据精炼厂,恰似矿石精炼厂。
一个常识不言而喻:矿石精炼厂的技术再先进,也不能从一堆铁矿里炼出黄金。
那不是技术,是魔术。
同理,只有原始数据里包含了探案的关键信息,数据精炼厂才有机会把它提炼出来。
青藤手里的数据“含金量”如何呢?
或许可以这样说:在过去的十年里,青藤的办公室从一间民房到如今横跨几座城市,从二十几个人到如今七百多人,如此汹涌生长,皆因市场对他们的一个*核心艺能*买账——数据探针。
把企业的网络空间比作一个人的躯体,网络安全公司就是负责给他做体检的医生。
实际上,体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望闻问切,比如造影拍片,比如抽血化验。
注意!不同的检查方法侵入性不同:对话没所谓,拍片有辐射,扎针人会疼。
侵入性越小,对肌体伤害的*可能性*越小,但查出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小。
青藤选择了什么检查方法呢?
满身“针灸”。
具体来说,他要在系统的每一个关键主机/系统/应用里都植入“探针”。如此一来,每时每刻,任何指标的细微变化都会被针尖零距离捕捉,所有疾病都能在“未病”的阶段被发现,堪称究极の体检。
这个植入的探针,就被称为“Agent”。
最凶残的绝活是:随着系统的运转,探针们要一直保持在肌体内部!相当于插了满身的针灸,跑跳运动还要无感,同时还要准确捕捉实时数据,不能错漏。
可想而知,这对“针灸”的技术要求有多高。
十几年过去了,诸多银行、券商、能源、军政系统里都部署着青藤的Agent(万相、蜂巢),一切顺滑如常。而且,每年的国家级网络安全演习中,青藤都是他们必备的法宝。这些都是对青藤效果和稳定性的最硬背书。
青藤的“数据含金量”有口皆碑,但又回到那个问题:对于AI来说,数据量太大。
“即便所有数据类型的开关只打开 20%,200台机器一天收集的数据量都有1TB。”
到底要*以怎样的标准*来筛选数据给AI看,才能让它洞察最多的本质呢?
开发组全员在这里卡了半个月。
那段时间,张福每天早晨六点半爬起来,看一整天论文,晚上十二点躺在床上,各种理论如十八路诸侯在他脑海里混战扬尘,根本无法入眠。
但日子一天天碾过,他颅内战场的马蹄声渐渐归一,杨立昆的“世界模型理论”把战旗插上了高地。
杨立昆(Yann LeCun)是深度神经网络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也是如今Meta AI的首席科学家。
他认为:当前AI模型的工作原理只是精细的概率预测,而非对世界的本质理解。
Yann LeCun
这种“不理解本质”特别体现在:AI无法对*物理世界*的下一秒进行预测。
比如:给AI看一个小球滚到桌子边缘的视频,AI很可能不是预测它会滚落,而是预测它会继续沿之前的路线行进。
而要做出世界模型,必须让AI对现实世界的“主体属性”(物理性质、空间性质、不变性)和“主体间逻辑”(时序、因果)特别敏感。
世界模型希望把世界的“本质”抽象出来。
张福意识到,他也需要一个“世界模型”,但这个世界模型不需要强大到理解整个物理世界,它只需理解赛博世界中的“主体”和“主体间逻辑”。
他称之为“小世界模型”!
小世界模型是一个*理解问题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为AI筛选数据,事情就大大简化了。
很快,团队就筛选出来了一些重要的“赛博主体”。
例如:进程、文件、网络调用。(当然主体不止这些,涉及技术保密,这里不便多说细节。)
数据精炼厂的任务也明确了:从海量的探针数据中,专门精炼出与这些主体有关的数据。
这些精炼数据如同光线,可以刺激AI睁开“眼睛”,对所处的环境有了基本的抽象能力↓↓↓
一边精炼厂火速施工,一边张福和团队师傅们的心还悬着:
之前虽然对DeepSeekR1模型进行过简单测试,感觉它足够聪明。
但那毕竟只是粗试,真正执行复杂的网络入侵调查任务时,这个模型能不能扛住?要怎么调教才能把它的智商完全发挥出来?
到了必须亲手揭开答案的时刻。
未完待续......
往期内容回顾: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