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下午,华为正式发布《算力基础设施安全技术白皮书》,即Huawei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Technical White Paper (HCIST),面向AI大模型规模化部署与数据跨域协同的核心诉求,提出“统一架构、分层解耦、按需组合”的算力安全方法论,系统化给出从芯片到硬件到软件、从端到管到云全栈安全技术体系。HCIST以“数据可用不可见、环境可验证”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将安全从外围加固升级为基础设施的内生安全能力,服务政务、金融、制造、医疗等关键行业的可信智能化转型。
HCIST的定位与目标
白皮书指出,AI产业已经从“技术可行”转入“商业可用”的确定性阶段,面向AI的算力基础设施必须同时满足用户智能化、高性能、数据安全隐私隔离的复合要求,并以可审计、可证明的方式通过合规审查与安全审计,帮助解决用户关注的隐私保护问题同时保障合规要求。HCIST围绕这一命题,提供一套既可整体落地、又可按场景可裁剪、可解耦、同时兼容第三方生态的安全架构——在同一技术底座下,既可通过云、管、端一体面向消费者提供安全服务体验,也可以结合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提供云、计算、管道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端—管—云的协同安全架构
在端侧,HCIST以可信执行环境(TEE)与设备级身份为信任锚点,将生物特征、支付凭证、私密指令等敏感数据固定在硬件隔离的可信域内处理,并通过分布式设备认证替代“默认信任”。在通信管道,系统化采用零信任设计原则,通过双向身份认证、端到端加密和可卸载的线速加解密能力,将安全与性能合二为一,必要时下沉到物理层实现比特级保护。在云侧,华为构建了覆盖机密计算、机密存储、机密云全方位计算体系,结合TPCM可信计算与支持国密的硬件可信根,使“我是谁、我在跑什么、是否按策略运行”成为可验证事实。
HCIST强调“统一与解耦并存”:一方面,以端—管—云的统一信任骨架与标准化证明体系,避免碎片化带来的合规与运维成本;另一方面,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与不同诉求,安全能力可以分层抽取、按需组合,既可“整包落地”,也可“精益切入”,在统一的工程范式下快速形成可复制、可运维的最佳实践。
计算与存储的一体化机密域
HCIST从“使用态安全”出发重构计算与存储路径。在计算侧,鲲鹏处理器基于ARM体系的机密计算能力(如virtCCA/CCA)提供cVM级的硬件隔离与度量验证;昇腾处理器(NPU)通过“昇盾”机制将模型权重、KV缓存与中间张量固定在加速器的机密域中,主机侧特权不可触达明文;两者通过可信通道与统一的密钥与会话策略衔接,形成端到端的安全流水线。在异构设备接入方面,HCIST通过PCIPC/CoDA机密直通与安全SMMU映射实现“接近原生”的异构设备安全直通,兼顾SR-IOV场景下PF/VF的细粒度控制需求。在存储侧,将“加密磁盘”的概念升级为“计算—存储机密域”,以硬件可信根与双向认证为前提,结合RDMA/SR-IOV等高性能路径的端到端链路加密与远程证明,确保模型仓库—加载—运行全链路“可用不可见、可验可控”。
云原生与平台化的安全形态
针对云原生工作负载,HCIST提出机密容器与机密云平台的协同路径:在容器侧,聚焦于平衡敏捷性与安全性。在保持开发者体验与持续交付效率的同时,通过底层可信执行环境(TEE)为容器提供运行时强隔离保护,并与容器镜像完整性度量、安全策略自动校验等能力联动,确保容器从构建、分发到运行的每一步都可信可溯。在虚拟化侧,则以擎天架构为核心,承载高强度多租户隔离与可远程证明的可信能力。擎天通过专用硬件加速卡、极简虚拟化层及安全控制器的协同,实现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硬件级卸载与安全隔离,为虚拟机和容器提供统一、高性能的可验证环境。
典型落地与商业价值
白皮书精选了若干高价值应用镜头:1)在用户私有模型使用云服务进行机密部署场景,模型存于机密存储、在CPU/NPU可信域内加载与推理,调用链路全程加密与可证明,既满足监管要求,也保护知识产权并支撑规模化上线;2)在金融级可信数据流通场景,数据来源可验、算力环境可证、存储防篡改与强同步,使核心系统同时获得稳态可用性与极致恢复能力;3)在端管云协同场景,端侧最小化处理与加密,链路用户身份防追踪、云侧机密推理,“可用不可见”贯穿始终,用户体验与隐私保护不再互相牵制。
获取白皮书与交流方式
《华为算力基础设施安全技术白皮书》现已发布,面向产业伙伴与客户开放,欢迎通过点击阅读原文链接下载白皮书。我们也将面向重点行业开展系列技术介绍和研讨,携手生态伙伴共建“高安全、高可信的安全算力底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华为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