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部电影《风语者》,2002年上映,主要是美日双方在塞班岛残酷的争夺战,防御与进攻。《中途岛》则是刚开始的转折战,如果美军失败,日军海军可直接威胁美国的西海岸,甚至可以切断美国的外输通道,恐怖啊。海战往往是一战定胜负,短时间很难再发起大的战役。
有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就在想,1942到1944年,东亚地区的中国当时在做什么呢?原来是最艰难的时候,所有大城市都被沦丧。甚至于到后期,美军在太平洋地区节节胜利,可以直接威胁日本本岛的时候,在广大的华南地区,国民革命时期丢失大量城市,长沙丢了,南宁丢了,接下来是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谁能想到1945年就要结束啦?)。日军大本营调集了好几个师团,一个师团相当于一个军,好几万人,总共15万人,与保卫桂林的两万人作战,两万人中有5000人是正规军,剩余的一万五千人是从广西各地赶来支援的民团武装,62万桂林百姓被迫直接撤退,留下空城,双方在桂林城区持续作战十几天,直至国民革命军全军覆没,不过没有任何逃兵,全是化整为零,进行巷战。难怪很多网络上的评论区说是招兵的时候,广西兵源很不错,原来早就有广西狼兵称号。最早开始响应辛亥革命独立出来,最早开始兴办高等教育,最早开始实施军训计划。
上述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小插曲,短短的几句话,多少人的生命被迫终止,战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每次观看完美国拍摄的战争电影,对战争发生时人们的迷茫眼神以及身处其中的呆滞表情感到震惊,身处其中的恐惧是必然的,生命的瞬间与夺取也是必然的,工业加持下的破坏力堪比天灾,血肉模糊的场景触目惊心,血呀血土叠土,飞溅空中。当这么多必然都发生的时候,一个正常人都是如此的感觉,对和平的渴望,对反战的要求更紧迫了,强烈地要求拒绝战争。
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观看完后是反思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失败了,导致战败结局,那么这部电影注定会是失败的,电影的主题变成了“反战败”,完全走偏了。对此经过观看更多类型的战争电影与更多视角的战争电影,也会比较容易得到这个观点。战争带给人的创伤至少三代人才能真正恢复,当事人正处于战争中期,第二代人深受战后重建的创伤,第三代人身背沉重的战争历史压力与包袱,每一步都是艰难。技术是冰冷的,203mm榴弹炮比155mm榴弹炮大,多出来的差距预示着必然存在的破坏力与血腥。心如磐石也不及钢铁猛兽的工业威力,钢铁般的意志力也难抵抗技术代差的影响,人是最早开始思考与利用工具的人,最终人也变成了这些钢铁猛兽的牺牲品。
回顾战争,必然是要珍爱和平,世界美好,永远都要拒绝❌战争。
入睡前想写一些文字,文字不多,感谢阅读。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