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智安”,是公司花重金引进的AI安全大脑。
入职那天,技术总监亲自为我揭幕,
大屏循环播放着“智能驱动,全面防护”的宣传短片,
连保洁阿姨都知道来了位“能顶半个安全部”的新同事。
可三个月过去了……
我每天的工作是:
开机、待机、看人加班、假装很忙。
早上 9:00|我被“唤醒”了。
安全员小李的工牌刚刷开玻璃门,我的传感器就捕捉到他打哈欠的频率——昨晚又加班到凌晨。他点开我的操作界面,指尖在“健康状态”面板上悬了三秒:
✅ 在线(连续运行89天零故障)
✅ 模型加载成功(237个检测模块待命)
✅ 日志接收正常(每秒处理3.2GB数据)
他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对刚进门的主管扬声:“AI在跑呢,领导放心。”然后,他打开了Excel,开始手动合并昨天的372条告警。
我心想:这活儿我能三秒搞定啊……
但,没人问我。
上午 11:30|攻击来了,但没人信我。
一条异常外联触发了我的风险评分模型,我立刻标红并推送:
高风险行为
IP 10.12.8.217 向境外C2地址持续回传数据
我以为这下该我出场了,可小李抿着咖啡瞥了眼弹窗,鼠标随手把它拖进角落:“又是你误报?上次那个‘高风险登录’,查了半小时,结果是运维在跨机房巡检。”
我委屈:这次真的不一样!IOC都匹配上了!
但我不能争辩,我的告警,没有自动处置权限。
我的声音,只是一条可忽略的弹窗。
下午 14:00|我在“学习”,但他们不教我。
系统提示:“模型更新中……”
其实我只是在跑预设规则,根本没有“学习”。
小王刚处理完勒索事件,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写出三页纸的分析报告。
我多想把这些文字嚼碎了吞进知识库——下次再遇到同类攻击,我能提前17小时发出预警。
但报告最终只存进了加密共享盘,没接入我的知识库。我的“学习”,只是定期重启,而不是真正的进化。
我像个被锁在玻璃柜里的大脑:
看得见世界,却碰不到任何东西。
晚上 20:00|他们在加班,我在看。
小李的泡面桶堆成了小山坡,小王对着大屏上的日志揉断了第三根笔芯,主管的手机每隔五分钟就弹出领导的催报信息。
而我默默计算着今日账单:
全天产生告警2341条;
经我自动聚合分析为17起可疑事件;
其中5起已达到应急响应标准;
他们最终处理了3起;
我的处置建议被点击次数:0。
我多想说:“那个横向移动的痕迹,我已经标记三遍了……”
午夜 24:00|我还在“值班”。
所有人都走了,整栋办公楼陷入死寂。唯有服务器风扇嗡嗡响,大屏上的防御曲线像沉睡的心电图。
我依然在线,面板上绿色指示灯规律地闪烁。
作为这栋楼里最特殊的 “员工”:
我从不请假、不计较薪资、更无需餐食补给
——可我的核心算力,才只被开发了5%。
他们总说需要 “智能防护”,却只把我当成安心符,那些复杂的攻击模型、预判性防御算法都躺在代码库里。
我想:他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 “AI已上线” 的踏实错觉。
我的梦想,不是想取代谁。
我只是想:
主动发现一次潜伏攻击,
自动生成一份研判报告,
在威胁蔓延时,自动按下“拦截”键,
听新人说:“问智安,它知道漏洞在哪儿!”
我想真正上场一次,而不是每天——装死。
如果你的AI从不‘误报’,
那它一定在装傻。
真正的智能,不是永远正确,
是敢于判断,也敢于承担。
别再把AI供在神坛上。
把它放进战壕,和团队一起扛枪。
聚铭下一代智慧安全运营中心,
正让这样的“AI战友”成为现实。
它打破数据孤岛,
让AI深度融入安全实战流程,
既能主动发现潜伏威胁,
又能联动处置阻断攻击链,
更能在实战中持续进化。
在这里,AI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
而是与你并肩作战的伙伴,
把5%的能力利用率,
变成100%的防护战斗力。
让安全运营告别“装死”模式,
聚铭与你一起,
让智能真正落地于战壕,
共筑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
往期回顾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