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世博园区开幕。大会将持续数天,自从7月25日至7月28日,首次聚焦“学术突破、软硬结合、全球治理”三大核心亮点。
连续8年举办如此规模AI科技大会,年复一年,上海不仅仅向世界展示承办一场又一场的AI科技盛宴的背后对应的产业实力,更是希望以系统性创新改写全球AI版图的凌云之志,彰显其从“魔都”向“模都”升级的星辰大海之冀。
除了现场观展,参加论坛,当然还可以在盛夏时节美丽的黄浦江两岸欣赏2025WAIC灯光秀,观赏陆家嘴各座高楼在夜晚的天际线里各自璀璨,光彩夺目,感受模都夜景之大气磅礴以及浸入人心的心动。
2025WAIC四大展馆透出三大创新
一路从核心技术展馆(H1)前往工业应用展馆(H2)、智能终端展馆(H3)再到生态系统互联展馆(H4),视野所及之处是一个包括了参展企业800家及首发展品3000余项的超大规模物理空间。
H1展示核心技术,H2展示工业应用,H3展示智能设备,H4展示生态系统连接,以此形成“人工智能能力走廊”,汇聚算法与模型、多场景融合、与具身人工智能的协作以及满足需求的科技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四个展馆共同构成“人工智能能力走廊”:核心技术展馆展示大型语言模型、计算芯片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要素,反映人工智能的演进轨迹;工业应用展馆则突出人工智能在智能驾驶、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和新型工业化等关键领域的驱动性整合;智能终端展馆通过整合类人机器人、硬件和自主系统,解决超越理论展示的现实世界挑战;生态系统互联展馆通过闭环融资生态系统连接初创企业和投资者,通过将成果、市场需求、订单匹配和资源分配相连,加速商业化进程,完成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值得期待,有目共睹。
青年力量爆发
考市即展厅
治理话语权升级
即将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安全承诺框架》,推动中国治理方案成为全球共识。
在WAIC各大展馆里实施进行的思想汇聚及各种创新产品散发而出的光芒,离不开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和人工智能人才在模都聚集的厚积薄发。浦江两岸,年轻创业者们在模速空间的落地窗前调试代码,张江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手臂精准舞动,WAIC展馆里的四足机器狗腾空翻转——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的立体图景。从总书记在模塑空间提出的“年轻的事业”的殷切期许,到“东西双核”的差异化进阶,再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全球对话,上海正以制度创新为炬,以场景开放为基,吸引全球智慧在此汇聚碰撞。
模都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受益于政策定位与支持,呈现“热度高、迭代快,应用多”之磅礴之势。自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便开启了抢占AI高地的战略征程。
1奖金支持
2数据要素
3人才安居
4技术协同
正是上海人工智能政策沃土方能孕育出“东西辉映”和“东硬西软”的产业地标——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与浦东张江的模力社区。这两颗上海AI版图上闪耀的“双子星”,也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两座即将喷涌的“火山”。
二者隔江相对,地理区位不同,也承载着差异化的战略使命。
双子星各自精彩发展,体现了上海市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遵循“东西分工”与“东硬西软”差异化定位的的全景设计。
模速空间
(徐汇西岸)
通用基础大模型的创新苗圃,全链条生态与软实力聚合
模速空间聚焦通用基础大模型生态,短短一年多就集聚超400家大模型企业,战略优势在于孵化和发展通用基础大模型。
北杨载体:承接上海创智学院、港科大等前沿技术转化,攻关基础模型;
徐家汇载体:依托商圈场景孵化C端智能硬件,如AI陪伴机器人;
漕开发载体:联动游戏企业打造“AIGC+渲染+硬件”生态。
这里有众人关注的典型企业如阶跃星辰、无问芯穹,都是从不足50平米的格子间起步,两年内成长为近百人团队的独角兽;也吸引到仪电万卡算力集群、九章云极等致力于算力共享、降低通用基础大模型研发成本,在模塑空间的孵化高地用心成长,尽力发展。
模力社区
(浦东张江)
硬科技落地的产业熔炉,垂类模型和具身智能双层融合
模力社区专注垂类模型应用孵化,已经集聚了近50家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应用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的“潜力股”。整个20万平方米的“模力社区”区域,垂类模型上下游生态企业近200家,覆盖智能座舱等新兴赛道,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研发生态。
在张江科学城的超级场景中,模力社区专注垂类模型在实体经济的淬炼。16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市40%)背后,是覆盖具身智能、生物医药等7大领域的“三横三纵”生态体系:
工业级验证:依托浦东15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真实产线测试环境;
前沿攻坚:国地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运动大模型,智元机器人2025年出货量破千台;
技术闭环:从稀树科技的高精度3D医疗扫描到分子之心的产业级蛋白质生成大模型,实现“实验室-工厂-市场”无缝衔接。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在闵行马桥和临港智算中心等重点区域也加速布局,多个节点共同构建起黄浦江两岸“多点支撑、星云联动”的产业网络。
当陆家嘴为庆祝举办WAIC的璀璨灯光渐渐淡去之后,真正的人工智能创新之光已然在这座城市深处持续闪耀。那些在模速空间诞生的算法、在模力社区淬炼的硬件、在WAIC达成合作的项目,既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底色,也终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浪潮的底牌。
模都上海展现的启示无比清晰:开放生态、代际传承、东西协同,在AI浪潮中构筑持久竞争力。这是一条城市产业的进化之路和自我提升的哲学。
2025WAIC主论坛专家提出,在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上海正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重新定义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数据(语料)、模型(算法)、算力、生态、资本、场景。
这六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上海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的坚实底座。
语料(数据)
数据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新石油”,而上海正着力将其转化为驱动大模型革命的“高纯度燃料”。
在语料资源领域,上海不仅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的落地,更积极构建多层次语料供给体系,计划建立一批通用与专用语料库,支撑基础大模型研发和垂直应用。
上海数交所设立语料交易板块,让语料从“静态资源”变为可流通、可定价、可质押的“新型资产”。在愚园路智慧社区、洋山港无人码头等场景中,实时产生的城市运行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又回流至训练系统,形成“场景产生数据—数据反哺模型—模型优化场景”的闭环,使数据真正成为城市智能升级的活水。
模型(算法)
东西双核驱动“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
在模型这一核心竞技场上,模都上海以“东硬西软”的双核布局,实现从科研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全周期覆盖。
大模型发展成果
西岸的模速空间聚焦通用大模型研发,集聚了阶跃星辰、无问芯穹等400余家企业,成为通用基础大模型创新的苗圃;张江的模力社区则深耕垂类大模型开发及应用,160余家企业覆盖智能座舱、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在真实工业场景中淬炼技术。
这种分工不是割裂,而是协同,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模速空间诞生的认知大模型,在模力社区的医疗产线上验证蛋白质折叠精度;张江的工业质检算法又反向优化西岸的基础模型架构。
东西联动间,算法从实验室代码,蜕变为驱动实体经济的新质生产力引擎。
算力
从“分散孤岛”到“智能电网”的集约革命
面对动辄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需求,上海正将算力资源整合为可灵活调度的“城市级智能电网”。市级智能算力调度平台通过整合仪电万卡集群、临港超算中心等节点,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算力网络,企业可像用电一样“即取即用”。
更具突破性的是政策创新——对部署国产芯片的算力主体给予最高10%补贴,推动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与算法框架深度适配。在临港,算力网络已开始为长三角企业提供普惠服务,中小团队无需自建算力池,也能训练百亿级模型。
算力,正从奢侈品变为基础设施,普惠的算力成本将更好地助力大模型产业的发展。
生态
从“企业扎堆”到“热带雨林”的生命共同体
上海深谙真正的创新高地,不是企业的简单聚集,而是物种丰富、共生共荣的“创新雨林”。
生态搭建成果
在徐汇,“模速空间—奇绩创坛—人形机器人孵化器”构成三级孵化梯队,覆盖从技术原型到应用量产的全链条;在张江,“三横三纵”生态体系让算法公司、硬件厂商、场景方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网络。
生态的繁荣更体现在人才维度——上海创智学院联合31所高校共建教育生态,WAIC“菁英会”让90后科学家与国际图灵奖得主同台对话。当年轻创业者能在同一栋楼里找到导师、客户、投资人,甚至未来员工时,创新便从偶然变为必然。
资本
从“风险投资”到“全周期陪跑”的耐心资本
人工智能是长周期赛道,上海正构建“陪伴式”金融支持体系。早期有徐汇5亿元青年创业基金、浦东百万平米低成本空间,支持人工智能创业团队迈出第一步;成长期则依托225亿元AI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聚焦硬科技领域;而科创板的“1+6”改革,更打通上市通道——对研发投入占比超15%的企业放宽盈利要求,让人工智能企业敢闯“无人区”。
在近期上交所的产业链座谈会上,资本方已明确表态:将重点支持“技术-场景-商业”闭环企业,而非单纯追逐估值泡沫。这种“既给弹药、又指方向”的资本生态,成为上海区别于其他区域的隐性优势。
场景
从“技术秀场”到“价值熔炉”的深度淬炼
上海最独特的优势,在于能将最前沿技术投入高复杂度场景中接受检验。在顶层设计上明确提出“推动垂类领域应用持续拓展”,要求开放国企场景、推行“揭榜挂帅”。
国企实践成果
医疗领域:阶梯医疗的脑机接口在中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长期人体埋植,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工业领域:羚数智能的大模型在振华重工产线实现故障预判,停机时间减少40%;
城市治理:徐汇落地全国首个政务服务大模型,审批效率提升70%。
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如语料作价入股、算力补贴);
以空间分工实现高效配置(模速空间孵化、模力社区验证);
以开放胸怀汇聚全球智慧(WAIC链接全世界AI人才)。
在模都上海这座城市里,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代码、工厂的机器人、展会的聚光灯、浦江两岸的璀璨灯光与星光,它早已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无声却深刻地重塑着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而这,或许才是真正的“高地”之義。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