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导语
攻防演练已经进入第十八天。
你坐在屏幕前,眼睛已经有些发涩,盯着SOC平台上的告警事件一条一条刷过,像深夜里不断亮起又熄灭的微弱信号。鼠标停在一条“异常登录行为”上,你机械地移动光标,点开,扫两眼,再打上“误报”标签。动作熟练得像在做流水线操作。
桌面上摊着三份还没整理的告警分析文档,一半是你写的,一半是别人拷过来你还没看。纸巾团塞在咖啡杯旁边,纸上有点咖啡渍混着刚才揉眼睛时蹭出来的眼泪,没人看得出来那是哪种“液体”。
角落的外卖袋是中午送来的麻辣烫,汤早已凝固成了一层半透明的油膜,盖子歪在一边。你看了一眼,却没有力气起身去扔。
耳机里还在放着刚才的通话录音,那是甲方安全主管的声音,语速一贯不紧不慢:“这个IP我看着有点眼熟……你们再复盘下,看看是不是和前天那波C2请求是同一源。”
你知道他在说什么,也知道他其实不太确定,只是想让你多确认一遍。
你拉起日志列表,点开了溯源路径,想着是不是该写个脚本比一下哈希值,又忽然意识到你其实上周写过,只是没有提交版本管理。
你看了一眼右下角的时间:凌晨2:47。再过十三分钟,值班日志又要更新一版了。
你起身去接了杯热水,水壶还没烧开,你靠着墙等着的那几分钟差点睡着。回来的路上,你擦了擦脖子后面汗和脏的交界,那是连着熬了三晚没洗头留下的痕迹。
再抬头一看,还剩十四天。
你想起了朋友圈。
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有那么几个熟人发个状态,“又开始了”、“护网请大家注意查收钓鱼邮件”、“谁帮我改个告警模板我实在没空了”……配上工位、咖啡、红队IP截图,一套熟练的仪式感。
你本来也想发点什么的,甚至截图都截好了,鼠标停在朋友圈输入框的那一瞬间,你犹豫了一下,关了。
不是不想发,而是实在太累了。 累到连装作“我还有情绪”的力气都没有了。
你不是在熬夜,你是在熬日子。
第十八天。还有十四天。你知道,这只是这场“持久战”的一半。
一、攻防越来越“像了”,但也越来越“虚了”
你在值班日志里写下“暂无异常”,然后又多敲了一句“需持续关注”。 你知道没必要写这句,但也知道不写就会被领导问:“你真的盯过吗?” 于是你写。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证明“我确实还醒着”。
今年的攻防,战场比去年复杂得多。场景模拟得越来越“真”:业务链路从OA穿到MES,从门户打到内网,演练方案厚得像招投标合同。 红队玩的花活也多了,从AI伪装指令到模拟APT组手法,从邮件钓鱼到外包系统渗透,看起来处处都是“实战还原”。
你们蓝队也不差,战术联动、分级告警、态势感知大屏能投影到三层会议室墙上。EDR、NDR、SOAR轮番上阵,仿佛任何动作都能被监控、拦截、留证。
可你知道,真正让人崩溃的,不是技术多难,而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假的,但又必须演得像真的一样。
你盯着那条刚刚触发的“账号暴力破解告警”,查了上下文、流量、行为轨迹,最后确认是一段提前预置的演练脚本。你写好处置流程,上传报告,更新状态,像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麻木又精准。
你那边刚处理完,耳机那头红队朋友给你发消息:“你们这次EDR厉害,差点卡住我们那段dropper了。” 你回了个狗头表情,顺手在值班记录里补了一句:“红队确认曾企图绕过终端防护机制,建议后续优化规则。”
像极了“攻防”本该有的模样。 也虚极了“实战”真正该面对的样子。
有一次你实在忍不住,在项目组例会上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现在到底是在对抗敌人,还是在配合演出?”
没人笑。
大家都知道,这场“对抗”,更像一场排练。演给上级看,演给投资人看,演给某些‘尚未明确落地但极具象征意义的政策’看。
你刷到一条行业新闻:某家知名安全公司被曝工资迟发了两个月,今年六月刚还了5000万投资款,现在账上入不敷出,连护网项目的红蓝队外包都降级为“实习工价”。
你转给同事,附了一句:“他们去年还给演练方案打了榜首。”
“原来我们拼命做的不是演练,是业绩冲抵。”对方回道。
你想起去年自己也是那个拼命的人,一天写九份处置记录,演练结束当天去医院挂了个急诊。 医生问你做什么工作,你想了想,只能回答:“安全……临时演员。”
“不是我们不专业,是这场仗本来就不是真打。”你心里默念着。
你回到控制台,把状态从“已处置”切换为“复核中”。就像这个行业本身一样:看上去“处理完了”,其实还要再演一遍。
二、第十八天,有人还在坚守,有人已经耗尽
你看到小陈,24岁,去年刚从一所普通一本毕业,入职第一家安全公司就被安排进蓝队。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攻防演练,第一次穿着印有“Security”字样的工服,在凌晨值守SOC平台。
他跟你说,那天凌晨三点,他正在值班室角落里啃一个硬邦邦的面包,泡面都泡不动,实在没时间跑楼下便利店。微信群“滴滴滴”跳出来一串消息:“Webshell触发,目标为核心业务系统。”
控制台喇叭也响了,一声短促的警告音响彻了空旷的值班间,吓得他差点把耳机摔了。
他冲上前台,手指在键盘上打字都有点抖,以为真出事了。等溯源做完、数据比对完才发现,是红队提前预置的“演练型植入”,带标记的。 小陈瘫在椅子里,过了十秒才说了一句:“靠,我刚才心率都过百了。”
你拍拍他肩膀,笑着说“习惯就好”,但你心里知道,这种“习惯”,从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你也看到老李,红队里的老前辈,干了七年,从最早写Exp、改Payload、爬边界,到现在带组、写方案、谈需求。以前演练一开始,他能两天不睡,绕五层防线打穿核心;现在你再找他讨论攻击路径,他却总是说:“等等,我先看下客户的预期。”
他说:“不是我不想打穿,是我知道就算打穿了,也会被客户退回来,让我们‘控制一下影响面’。我们不是打实战,是打‘适度可复现的高质量演示’。”
你听完没吭声。
老李笑了笑,又点开桌面上的XMind,开始画攻击链图谱。你知道这张图不是画给自己看的,是画给客户、给汇报、给后面领导发PPT用的。
他现在的工作不叫打点,而叫“构建协商型攻击路径”。
更有一位同事,叫阿轩,三年前进公司的时候,是你亲手带的。那时候他总问你:“CTF里学的这些到底能不能用在实战上?”你说“等你上护网就知道了。”
今年,他没再问你这些问题了。他默默熬完了前十天值守,第十天深夜你看到他在公司走廊打电话:“我不离职,我就是看看外面还有啥。”
挂完电话,他坐回座位,把几封面试邀约的邮件点开又关上。他说,“我不想走……但也不想哪天被公司先下手。”
你懂这种心情。
第十八天,系统还在跑,邮件还在收,指令还在发,但人已经明显疲了。 演练的节奏还在加快,可人的耐心、体力、情绪,早在十几天前就开始透支。
你白天对接客户,晚上做复盘,凌晨改文档,打的不只是技术栈,而是一整套混合了流程、协同、账期、心理承受力的持久战。
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演练“能不能上”,而是“你能不能撑完”。
这不是某一场攻防的困局,而是整个行业的写照。当所有人都还在演,谁先累了,谁就出局。
三、攻防演练已经不是演练,它成了行业的真实缩影
从前我们说,演练是“为了实战”; 现在你越来越明白,它早就是实战了。不是“技术实战”,而是“行业现状”的实战。
你每天盯着控制台,听着工位对面同事和客户开会,听他们反复解释“这个告警是怎么触发的”“那个IP为何没有拦截”,语言一遍遍重启,逻辑一层层拆解。 这不是沟通,这是一种自证清白的过程。你不是在交付方案,而是在演一场“你值得这笔预算”的证明剧。
系统还在跑,演练方案越来越厚,平台也越建越多。你记得某客户搭了整整七套安全平台,态势感知、终端防护、日志分析、指挥编排、漏洞扫描……看上去像钢铁洪流,点进去却发现要么是“无数据”、要么是“测试版本”、要么“提示权限不足”。
你曾调试一个接口,点了五分钟才弹出个空白页面。你以为是卡了,重启浏览器,弹出来一句英文报错:Feature not included in demo license.
你笑了。不是觉得可笑,而是笑自己居然还以为这个系统会真拦下什么。
红队刚打完一波,还没收尾,就被项目经理催着“整理攻击链条截图”。你在群里回:“还在整理”,其实你清楚,这不是为了技术分析,而是为了赶下周的汇报PPT能填满十页。
客户也不容易,他们换了三轮安全负责人。你刚教会前一个怎么看Webshell行为日志,新人上任又让你“从头讲一下Kill Chain和ATT&CK框架的关系”。你讲到第五遍的时候,已经可以不看笔记直接对着白板脱稿画图。你甚至想过,自己是不是可以改行做个网络安全讲师。
你觉得这些流程像是在“教学”,但其实每一步都是在告诉你:这不是为了让客户更懂安全,而是让项目更容易结项。
预算是有限的,演练却是“要做得像样子”的。 你听说某家乙方公司在投标时写进攻防报告“附赠2次复测+3次PPT修改+可视化动画展示”,客户拍了手,你们拍了大腿。 “我们是做安全的,不是动画外包。”有人低声骂了一句,没人接话。
你翻着客户打过来的日志压缩包,解压密码是“2024safe”。你点开,发现里面除了日志还有一份早期演练策略的初稿,上面手写一句:“要可落地、可汇报、可演示。”
你忽然意识到,这不是一场演练,它是行业的X光片。它不暴露漏洞,它暴露现状:
项目要能验收、报告要能看懂、告警要能截图、攻击要能复现、平台要能展示……至于到底防住了没有、到底有没有用,没人真问。
你开始怀疑我们到底在演练什么?
后来你想明白了,我们不是在练对抗,而是在练生存。
四、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愿放弃
你当然知道这场演练有剧本。 有预设的攻击波次,有早就谈好的“允许放行段落”,有“适度展示”的演练要求,有“供复盘用”的样本攻击包。 甚至连你手里的这份攻击报告,在打点完成前几天,模板就已经被客户提前下发过来了。
可你还是选择把那一段绕WAF的打点过程,原原本本写进了日志。包括你尝试失败的前两个payload、调试过程里的三个报错信息,甚至连最终成功的请求头部也做了注解说明。
你明知道没人会细看这些细节。
但你还是写了,因为你知道这份报告,不只是交差,它可能会被某个后来者用作参考文档,也可能在哪一天,变成一场真正事故发生后的溯源线索。
你不是为了评分,你也知道甲方可能只会翻你做的那张“攻击路径汇总图”,可你就是不愿意拿“应付”来应付这个行业。
蓝队那边也一样。你看到小陈值完通宵,趴在椅子上补觉前,还把凌晨三点那条疑似横向扫描的告警手动标了个“待复查”,并在后面备注了“异常但暂未触发IOC,建议观察下一波通信行为”。
你知道这条不会被客户看到。你们组长甚至说过“这条可以不用写,演练剧本里没这段”。 可小陈还是写了,他说:“我不知道以后谁值班,我就当是写给他看的。”
那一刻你忽然意识到,这场演练虽然被很多人当作流程、任务、报表,但你身边这些人,真的没有放弃。
他们打得认真,守得认真,写得认真。不是因为有人看,而是因为他们明白。这套系统,演练之后还要继续跑;这个世界,不演的时候才更危险。
有时候你觉得你像个傻子,明知道这场秀并不“真实”,却在每一个环节都想做到好一点。
你也许没有拿到最多的绩效,也许不会被截图发到公司公众号表扬“某某夜以继日值守保障”,也许连“优秀个人”名单里都没有你。 但你知道,在别人撤场之后,你还在改报告;在其他人开始切图的时候,你还在写复盘建议; 在脚本快跑完的时候,你还是愿意回头检查那个“看起来像误报”的事件有没有真异常。
你问我们图什么?
你自己也没法准确回答。 但你知道,当有一天别人问起,“在那段行业最冷的时候,你们都在做什么?” 你至少可以回答:“我没有摆烂,我尽力了。”
这不是什么情怀,也不是清高。 这就是一场力所能及的抵抗,抵抗虚假流程、抵抗工具主义、抵抗那个不断侵蚀你热情的行业疲态。
安全这行也许真的走下坡了,但你还站在坡上。
还没塌,就不能当它塌了。你能做的,只有守住你自己那一块砖。
五、写在攻防演练的第十八天
还有十四天结束。 你看着排班表上自己的名字被划去又写上,工位隔壁换了三拨人,有的熬夜换岗,有的调休后再回来,还有的干脆“借调支援别的项目”,再也没出现过。
此刻你也许正在趴在工位上打补丁,几百行代码里查一个参数错误,查到头昏眼花;也可能刚刚把一条自定义规则调优上线,却被客户一句“这是不是误报?”打得哑口无言。
你喝了第四杯速溶咖啡,嘴里苦得发麻;你手机电量跌到了20%,还得撑到晨会同步时开相机露个脸。
有个刚值完夜班的同事,在群里发了一句:“我现在已经不是在做安全了,我是在参加生存实验。”
你笑着回了个狗头表情包,但笑完又盯着屏幕发了会儿呆。
十八天,人没倒,但魂确实有点飘了。
可别急着下结论。别被疲惫和困惑盖住了你走进这个行业时的判断。
你说现在风口没了。是啊,没错,甲方预算收紧、项目周期拉长、流程复杂到连你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那套“技术栈”了。 可你有没有注意到:真正留下来的人,手没停,脚也没乱。他们可能话不多,但告警一来,永远是第一时间跳进工单;他们也可能情绪低落,但凌晨两点还能接电话、讲逻辑、写复盘。
你没在等风。你是在干活。是用你的一段日志、一句建议、一段流程文档,把一个原本可能出漏洞的地方,悄悄垫稳了。
这场攻防,说是演练,其实是行业的一面镜子。你在里面看到别人的焦虑,也照见了自己的决心。
它不会告诉你答案,但会逼你思考:“当这个行业不再喧哗时,我还愿不愿意留下?”
等风再起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真正有选择权的人,恰恰是那些在最沉的时候没走的人。
你说:“演练结束之后呢?”
我想说,演练会结束,安全不会。 项目会收尾,报告会归档,红队会解散,蓝队会轮休,客户会转向下一个供应商。
但你做的那些东西,不会消失。
你写的规则,有一天会拦下一条真正的恶意流量。 你标注的日志,有人会在凌晨复查时看到。 你留下的脚本、流程、流程图,可能会被一个你从没见过的新人照着用。 你熬夜做的那份复盘,哪怕只被一个人读懂,也许就避免了一次不该发生的灾难。
所以这十八天你不是白熬的。 再过十四天,报告会上或许没人提你的名字,但你自己知道:你撑过来了。你没有退。
风口没有再来,但你没有等风。你用这十八天,已经把自己磨成了帆。
尾声:别太当回事,但也别不当回事
第十八天了。
你可能忘了吃饭,也忘了关灯,甚至忘了自己当年怎么一头扎进了网络安全。你也许还记得面试那年,攻防刚火,团队还算完整,PPT不那么赶,项目也不像现在这么紧绷。现在呢?每天醒来不是看太阳升起,是先看平台有没有爆红。
有人说攻防像场连续剧。你想了想,确实像,只不过是那种穷剧组拍出来的:剧本老套,演得还得自己写词;没有预告、没有下集,只有任务单和告警跳窗。演员嘛,困得睁不开眼,但还得演得像模像样。
你调侃自己是“安全农民工”,干的活细碎得要命。白天讲逻辑、讲架构、讲 Kill Chain,晚上就像个修表匠一样对 YAML、查字段、填参数。PPT 改了一版又一版,客户回你一句“这个指标怎么解释”,你就得推翻整张图。
可你心里清楚,你不是为了这些图表活着。你为的是,哪怕这套系统再旧,只要你守着,它就不会在凌晨四点崩掉。
你也会焦虑,会烦躁。有人六月被欠了工资,还有人在群里开玩笑说:“要不要发个网安人表情包募捐”,你笑着点个赞,笑完就去继续盯日志。你没得选,或者说,你只剩下这一种选择:别掉队,别掉链子,别掉饭碗。
风什么时候再来?你不知道。
但你知道,演练还没结束;知道哪怕你觉得自己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接口人,也总有人在等你上线、等你查那个异常 IP、等你讲完那页 PPT。
也许这一切最终不会写进报告,也不会算进评分,但你知道你做了什么。你扛住了一场“像演练但早已不是演练”的考验。你守住了某个没人看见的边界。
所以别太当回事,但也别不当回事。
继续卷,继续熬,继续把命运写在 YAML 和 Git 提交记录里。别太期待掌声,但也别忘了,你的存在,至少让某个系统没垮。
安全从不会记住我们,但我们总有人记得那一刻,当所有人都下线了,你还在。
那一刻,你稳住了什么,那就算你的了。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