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与机器人,现代战场的“新刺客”
图:2024 年 3 月 11 日,美国陆军中士斯泰森·曼努埃尔(Stetson Manuel)在加州欧文堡“融合计划”人机融合实验中组装 Ghost-X 无人机。(拉希克·帕特森中士/美国陆军)
在2025年7月的乌克兰战场,一场前所未有的“机器人俘虏战俘”事件震撼了全球军事界。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真实发生的战争革命。俄罗斯士兵在无人系统的猛烈攻击下,放下了武器,向机器投降。这一幕,不仅标志着战争形态正迈向高度无人化的新阶段,更暴露出国际法在此领域的巨大空白,引发了对机器在战争中角色的激烈辩论。
我作为军事和科技大国,在这场无人作战革命中既面临机遇,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揭秘这场划时代的战争事件,探讨其对我安全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机器人战俘”事件
图:乌克兰无人地面车辆的代表性图像。
2025年初夏,乌克兰与俄罗斯在哈尔科夫州陷入胶着状态。俄军占据的一处林线阵地,成为乌军推进的拦路虎。尽管乌军两次强攻均未果,但第3独立突击旅并未放弃。他们决定采用非常规手段,派出一支绰号为“DEUS EX MACHINA”的无人作战特殊连队,向俄军阵地发起攻击。
夜幕低垂,乌军的无人作战行动悄然展开。
首先,多架改装的FPV自杀式无人机对俄军前沿火力点进行饱和式俯冲打击。紧接着,一台履带式无人地面战车携带三枚反坦克地雷,向俄军主掩体推进。一声巨响,约21~22.5公斤TNT当量的炸药摧毁了俄军外围掩体,整个据点部分坍塌。
此时,幸存的俄军士兵已陷入绝境。然而,乌军的攻势并未停止。第二台无人战车继续逼近,准备对地下室进行第二轮自杀冲击。面对这无形的杀手,俄军士兵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们举起一块写有“我们想投降”的纸板,走出了掩体。
图:一名俄罗斯士兵举着一块用俄语手写的牌子,上面写着“我们投降”。这块牌子是从乌克兰无人机在掩体上方拍摄的。来源:乌克兰陆军第三突击旅。
投降的俄军士兵随后被一架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引导,沿着安全路径走向乌军阵地。整个过程中,没有乌军士兵靠近,只有无人机在空中“押送”。最终,这几名俄军士兵被乌军拘押,整个过程未出现任何抵抗或变故。
此次行动,乌军不仅成功拔除了俄军据点,还控制了邻近的森林防线,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零伤亡、零接触”的战绩。这一事件标志着无人作战从支援保障角色跃升为进攻主角,预示着未来战争模式的巨大变革。
技术化战争与法律伦理
图:2024年9月13日,乌克兰利沃夫,武装部队士兵在志愿者组织移交FPV无人机时进行检查。
乌克兰的“机器人战俘”事件,是战场范式向高度无人化迈进的重要标志。无人机和机器人不再仅仅用于侦察、排爆等辅助任务,而是成为进攻的主力。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对于高消耗、阵地化的对峙战场具有深远意义。
但是这场战斗也暴露出了法律与伦理的巨大困境。传统国际法如《日内瓦公约》等,并未规范“被自主系统俘虏”的战俘应如何处置。俄军士兵是向谁投降?机器人能否被视为“接受投降的代理”?这些问题引发了激烈讨论。
对我的安全风险分析及策略(详见星球完整版报告)
为此,我们精心梳理了这份研读分析资料《乌军无人作战系统迫俘案例还原及其对我的风险与对策》(资料编码250715343,47页,15505字)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