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手一个团队,“三把火”究竟是烧向人,还是烧向事?
当员工犯错,是先安抚情绪,还是先追究责任?
当年底KPI岌岌可危,是狠抓考勤纪律,还是激发团队潜能?
管理者要么死在心太软,要么死在太强势。前者带出了一群小白兔,一团和气,毫无战斗力;后者逼出了一群中山狼,人人自危,随时准备反噬。这些问题背后,直指管理的核心——人与事的平衡。这些年,我把自己摔打出的经验,浓缩成一句话:
管人要“怂”,管事要“狠”
管人,要俯下身子,像春雨润物,无声却能浸润人心;管事,要挺直腰杆,像山峰矗立,划定边界不容侵犯。这“一低一高”之间,藏着一个管理者从合格到卓越的全部秘密。
这不是什么圆滑世故,而是一个领导者真正的胸怀与脊梁。
01 管人要怂:向下兼容人性,向上激发善意
为什么说管人要“怂”?这不是让你唯唯诺诺,更不是让你放弃原则。这“低”,是姿态上的谦卑,是心理上的共情,是格局上的包容。本质上,是承认一个冰冷但真实的前提:管理者,首先是管理人性。
放下身份,看见“具体的人”。
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被“看见”。不是被当成一个“下属”、“员工”或者KPI的执行单位,而是被当成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
你如果终日紧绷着脸,用权威和命令驱动团队,团队看到的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板”。他们会对你敬,但多半是敬而远之;他们会怕你,但心里那道墙会越筑越高。这种距离感,是团队协作最大的敌人。
我一直坚持一个习惯,每个季度必须和我的团队吃一次饭。这顿饭有个规矩:尽量不谈工作。聊家常,聊孩子,聊以色列狂揍大伊,聊最近火的拉布布,聊哪里有好吃的。当我知道一个雷厉风行的女高管,最近正为女儿的叛逆期焦头烂额时,我才能理解她偶尔的精力不济,才能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工作之外的支撑。这种“看见”,让我对团队多了一份欣赏与包容,少了一丝苛责与评判。
华为的任正非,那么大的老板,在内部会议上,依然会说“我是来向大家学习的”,坚持让基层员工先发言。这种姿态,传递出的信号是:“你的想法很重要”。于是,员工便愿意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拼命。
主动示弱,以真诚换信任
很多管理者有个误区,觉得在下属面前必须无所不能,永远正确。其实,这恰恰是建立信任的最大障碍。心理学上有个“示弱效应”,恰当地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反而能迅速拉近心理距离,让人觉得你真实、可信赖。
我想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早年我凭着一股冲劲和拿结果的能力,在职场上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谁要是能力没我强还想领导我,门儿都没有。
那年夏天,老板突然空降了一位VP来带我们这个王牌团队。我们一群人心里都憋着火:“凭什么?他有什么战功?”大家表面客气,暗地里都等着看他笑话。
他上任的第二天,单独约我吃饭。灯光摇曳的西餐厅里,几杯红酒下肚,他看着我的眼睛,眼神里没有一点“领导”的压迫感,全是恳切和真诚。他说:“金保,我知道,论带队冲锋、啃硬骨头,我不如你。所以,我需要你帮我,你是我的主心骨。我的长处,是帮大家搞定资源,做好服务。以后生活上、工作上,任何需要我协调的,你尽管开口。”
就这么一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心里那把叫“不服气”的锁。我一半的心,当场就被他收服了。而另一半,是在后来日复一日的共事中,我亲眼看到,他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弱”,换来了我的“强”,更激活了整个团队的合力。
营造“场域”,让温暖和简单成为底色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有责任为团队打造一个“简单”的心理环境和一个“温馨”的物理环境。要把下属当成自己的子弟兵,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不搞办公室政治。我一直倡导一个文化:“有话当面说,有火当面发,背后只说好话”。这种清澈的氛围,才能让大家把精力聚焦在做事上,而不是琢磨人上。
奖励,要大张旗鼓,奖到心花怒放;批评,也要关起门来,点到为止,给足面子。公平,是团队内部最大的温暖。当大家感受到,无论亲疏远近,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贡献和能力时,那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任何团建都无法替代的。
这种“低”,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它是向下兼容人性的复杂,向上激发人性的光辉。当你把人心聚拢了,最硬的仗,也就不难打了。
02 管事要狠:较真不是苛刻,是为结果负责
如果说“管人要怂”是艺术,是怀柔,那么“管事要狠”就是科学,是铁腕。人性都有惰性,如果你对事情的要求打了折扣,团队就会用脚投票,选择最省力的方式应付你。一团和气的背后,往往是平庸和溃败。
狠,不是让你吹毛求疵,而是对目标、对过程、对结果,保持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肃性和穿透力。
目标拉满,定义卓越的标准
没有高标准,就没有好结果。这就像射箭,你瞄准的是月亮,才有可能射中老鹰。你一开始瞄准的就是灌木丛,那最终只会射到泥土里。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团队定义“什么是卓越”。
乔布斯对产品细节的偏执近乎变态。为了iPhone屏幕的一个圆角弧度,他能让工程师修改上百次。正是这种“狠”的标准,才把苹果打造成了一个宗教般的品牌。海底捞的张勇,对服务标准的要求堪称严苛,但他又给予员工极大的自主权去“变态”地满足顾客。你看,一“严”一“活”,成就了现象级的口碑。
作为管理者,你就是团队水准的天花板。你对PPT的逻辑、标点符号、像素对齐要求到什么程度,你的团队就会呈现出什么程度的专业性。你对一个项目的交付底线在哪里,你的团队就绝不会突破那条底线。这种“高”,是在为团队注入追求卓越的基因。
过程紧逼,检查是最好的赋能
我听过一句非常扎心但正确的话:员工不会做你期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布置任务,只是管理的开始。真正的闭环,在于持续的、精细化的过程检查。
这绝不是不信任,恰恰是最大的负责。PDCA循环里,Check(检查)环节是灵魂。检查,能让你第一时间发现员工的困惑和偏差,及时给予指导和资源,这是最好的“过程赋能”。检查,能传递出“这件事很重要,我盯着呢”的信号,倒逼团队保持必要的紧张感和敬畏心。
你想要什么,就去检查什么。你想要客户满意度,就去检查每一个服务触点;你想要代码质量,就去检查代码审查的每一个细节。这种“高”,是把战略意图,落实到具体行动的唯一通路。
结果对焦,敢于动真格
只谈过程不谈结果,是最大的伪善。很多管理者害怕冲突,害怕得罪人,项目推进不力就和稀泥,最终搞得项目黄了,自己也成了上级眼中的“烂好人”,被挪走背锅。这是对团队、对公司、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
管事,核心就是对结果的绝对担当。做得好,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要奖得公开透明,奖得人心潮澎湃,树立标杆。做得不好,罚!惩罚不是目的,而是立规矩的手段。要罚得心惊肉跳,让所有人明白,规则就是高压线,碰不得。
这种奖惩分明的力度,是在塑造团队“说一不二”的执行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敢于问责,敢于担当。上级压下的指标,不能动不动就去讨价还价,而是要思考如何带领团队跳起来够得着。下属搞不定的单子,你要能亲自顶上去,拿下它,用行动告诉他们:“天塌下来,有我扛!”
这种“高”,是在为团队的战斗力托底,是在打造一个有铁律、能打仗的组织。
03 平衡之道: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一会要“低”,一会要“高”,我岂不是要精神分裂了?这恰恰是管理最高级的智慧所在:对人,不对事;对事,不对人。
管人“怂”,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底线。你可以和员工称兄道弟,但当他触犯了职业道德的红线,比如数据造假、吃拿卡要,必须严惩不贷。这是原则,是立身之本。这份“低”,是建立在规则边界清晰的前提下的。
管事“狠”,但绝不意味着僵化死板。你可以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但必须给足团队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授权和试错空间。就像谷歌的“20%自由时间”,看似宽松,实则是在用高度的信任,激发极致的创新。这份“高”,是建立在赋能和信任基础上的。
所谓平衡,不是在“高”和“低”之间摇摆,而是将二者融为一体。我常把管理者比作一个“六边形战士”:
面对人性时,你像个心理学家,充满同理心和真诚。
面对目标时,你像个战略家,意志坚定,寸土不让。
面对团队时,你像个大家长,给予温暖和包容。
面对流程时,你像个工程师,追求严谨和精准。
激励人心时,你像个布道者,点燃激情,传递信念。
复盘得失时,你像个冷酷的棋手,客观理性,只看对错。
这背后,需要的是强大的内心和清晰的头脑。当你和下属谈心时,你就是他最可靠的朋友;当你们一起复盘项目时,你就是他最严厉的教练。角色的切换,自如流畅,毫不违和。
说到底,管理是一场关于“道”的修行。管人如水,利万物而不争,随形就势,润物无声;管事如山,巍然屹立,界限分明,是所有攀登者的基石和方向。
能将水的柔韧与山的刚毅集于一身,一阴一阳,一刚一柔,方能聚人心,成大事。这,或许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吧。
说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分享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