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添加微信(备注“SOP福利”),即可享受免单试用福利,获取多达10个急需的安全漏洞处置SOP(限Linux和Windows环境中运行的软件产品)
在开放、智能化、持续在线的数字环境中,信息系统面临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漏洞,作为软件、硬件或配置中隐匿的弱点,是攻击者的潜在入口。安全漏洞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风险之一。
漏洞管理不可止步于合规,而应立足于保障组织韧性。本文认为,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不仅有益,而且必要。成熟企业应将防治漏洞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落实。
2.1 惨痛的教训:月末结账时财务系统数据库被加密勒索
5月31日,有家单位火急火燎地找到Z总,说财务系统数据库被加密了,系统无法正常启动。
找到云服务商,试图使用之前每天做的快照恢复,才发现攻击者已经潜伏多日,快照还原出来的文件也都是被加密了。
手段相当狠毒。
这家单位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付赎金。
这家单位有IT人员,但没有专职的安全人员。事后查明:攻击者利用财务系统的漏洞入侵服务器,然后潜伏-破坏备份数据-投毒-勒索。
希望这个“别人家的教训”能够让众多抱有“我们公司小,黑产不会搞”想法的高管们有所思。
2.2 标准化在漏洞管理成熟度评估中的作用
假设有5位安全经理,他们分别在I、M、D、Q、O等5家公司。
用5分制给这5家公司的安全漏洞管理水平打分,假设分值正好如下:
I公司:0<得分<1,Initiated,刚起步
M公司:1<=得分<2,Managed,已纳管
D公司:2<=得分<3,Defined,已定义
Q公司:3<=得分<4,Quantitatively Managed,已量化管理
O公司:4<=得分<5,Optimizing,持续优化
0分表示安全漏洞管理工作一点都没做,既然I公司有安全经理,不可能一点都没做,所以I公司得分在0到1之间,不包括0,也不包括1。
5分表示安全漏洞管理工作已经完美。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可作为愿景,但现状不可能是理想状态。所以O公司得分在4到5之间,包括4,不包括5。
你可能注意到这里引入了一项标准:5分制。0代表完全空白,5代表完美。
你看,没有标准,我们都没法开始讨论安全漏洞管理。
当前漏洞管理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人工管理周期长、修复率低、数据格式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加剧漏洞积压,增加敏感数据泄漏、机密信息被窃取、被勒索、设备被控制后用于开展非法活动等风险,企业可能流失客户、品牌受损、支付赎金、违约赔偿、被监管处罚、面临法律诉讼等。
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是解决“漏洞积压”问题的关键。在流程化的基础上落实标准化,企业能够降低安全漏洞防治工作的管理复杂度、提高其效率、降低其技术门槛、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在限定时间内妥善处置危急漏洞。企业通过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缩短漏洞暴露时间,显著降低信息系统被入侵的概率,有效规避上述风险,增强业务运营和发展韧性。
本文着重介绍落实与促进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的方法和路径,包括可借鉴的框架和可利用的技术。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建设不仅要整合技术工具,更要重构管理体系。基于流程化推进标准化,有助于企业改善内外沟通、明确分工职责,在安全漏洞防治方面取得可度量的改进,在数字安全威胁形势日益严峻的环境中保护关键资产、保障业务连续性。
4.1碎片化的现状:为何临时方法会失败
AI涌现大幅提升了挖掘漏洞的效率和深度,利用漏洞的工具也在加速发展。尽管企业普遍意识到漏洞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困难重重。许多企业的安全防护体系类似搭积木——部署了网络漏洞扫描工具、代码扫描工具、主机安全系统等安全产品,但未能形成预期的安全漏洞管理能力。
在引言中提到的“已定义(Managed)”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并推行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化,漏洞管理往往只是被动响应,很容易混乱失控。不同团队使用的工具不同,操作步骤不同,风险评估标准不同。这种各自为政的负面后果可能包括:
如果不遵循MECE(完全穷尽互不相容)原则来检视资产,可能会忽略关键系统,形成严重的盲点。例如,某大型企业在一次网络攻防演练中发现,漏洞扫描报告与渗透测试文档因格式差异无法自动关联,安全团队耗费将近3天时间人工匹配资产与漏洞,延误了关键漏洞的修复窗口。
内部扫描频率、深度和方法的差异,导致对真实漏洞情况的理解不同,技术协同困难。某半导体研发制造企业的漏洞扫描工具与补丁管理系统因接口问题整合效果不好,导致“修复失败但没发现”的事件时有发生,同类漏洞重复出现率超过30%。而渗透测试报告中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耗费大量人工梳理转换为STIX格式才能有效利用,进一步拖慢了安全漏洞风险处置的节奏。
仅仅依靠甚至不参考CVSS,主观划定优先级,在综合风险不高的漏洞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忽略了高风险问题。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认知差异——安全团队紧盯漏洞技术风险,开发团队担心业务上线时效,运维团队害怕修复导致系统不稳定。
比如,某银行在修复Spring框架漏洞时,开发部门以“停机影响核心系统”为由提出延期申请,安全团队却坚持“漏洞暴露窗口不可接受”,双方对安全漏洞风险认知的偏差,导致修复周期拖延三周多。
资产责任人不明、工作流程不具体、协作全靠临时商量、沟通缺少共同语言等问题严重阻碍安全漏洞处置工作及时完成。这种技术工具“各管各的”局面,进一步拉低流程管理水平。多数企业沿用“发现-通报-修复”的线性模式,缺乏SOP(标准作业程序)支撑。
如,某保险公司在漏洞处置中曾出现戏剧性一幕:安全团队通过邮件、电话、线下会议多轮沟通,一份高危漏洞修复指令在跨部门流转中耗时17天,最终因开发团队领导担忧业务中断而搁置,暴露出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很难满足当今安全漏洞处置效率的需求。
2024年初,监管下文进一步明确了高危漏洞的处置时效要求。在此之前,某支付机构已经因为24小时内未能实质性响应监管通报的漏洞被处罚。其事后复盘暴露出流程低效——人工逐级审核审批环节超过6个,而且还经常出现“反复打转”的情况。
如果事先没有约定“验证修复有效”的标准,可能只是声称「已修复」,但实际上仍然可被利用,造成虚假的安全感。
如果没有可审计的、标准化的漏洞管理流程,满足法规要求(例如:三法两条例、等级保护、监管要求等)就成为繁杂、琐碎、耗时耗力的重复劳动,团队不得不疲于应对不同来源的监管或者上级检查。
攻防对抗的不对称性更令人警醒:某互联网企业在攻防演练中,红队仅用30分钟便利用半年前已发布补丁的Log4j漏洞攻陷核心系统,暴露出从知(漏洞情报)到行(有效处置)之间巨大的时间差。
IDC调研显示,超过40%的企业停留在已管理(Managed)这个级别的能力和成熟度,未能迈入已定义(Defined)级别。究其根本在于“缺乏标准”。某零售企业2023年漏洞修复率仅38%,其安全总监坦言:“我们在技术上并不落后,但管理体系相当松散,离标杆企业的差距很明显。”
这些挑战交织的压力之下,漏洞管理实际上变成了“打地鼠”。要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标准化是必经之路。
4.2 标准化的支柱:方法论与框架
本文建议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建立在成熟可靠的风险管理方法论和明确的框架之上。这里不展开介绍方法论,而是重点列举几个可借鉴的框架。
· NIST 网络安全框架 (CSF): 虽然不是专为漏洞管理设计,但NIST CSF的「识别」、「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功能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在「识别」功能中,「漏洞管理」是一个关键类别,强调持续扫描、分析和划定优先级。为信息安全测试和评估技术指南(包括漏洞评估)提供了技术指南。
· ISO/IEC 27001: 这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MS) 国际标准要求采取系统化方法管理信息安全。它明确要求组织管理漏洞,包括定期评估、事件响应规划和报告。遵守ISO 27001可以推动漏洞管理流程的标准化,确保跨生命周期的可审计和可重复的活动。在合规层面,落实标准化可帮助企业构建防控安全风险的纵深防线。
· OWASP (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 对于Web应用的安全,OWASP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例如OWASP Top 10和OWASP 应用安全验证标准 (ASVS)。这些资源标准化了常见Web应用漏洞的识别和修复,鼓励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SDLC) 早期整合安全控制措施的安全「左移」实践。
· 漏洞管理生命周期
1. 资产发现与清点: 持续识别所有IT资产。标准化首先在落实漏洞管理流程中起到“锚点”的作用。通过书面RACI表格(责任分配矩阵)划定安全漏洞防治工作中各种角色职责,如规定安全团队负责漏洞定性、运维团队主导修复、业务部门验证影响,使某央企金融机构在HW演练中实现“零失分”。
2. 漏洞扫描、评估风险、划定优先级: 运用各种自动化和手动技术发现漏洞后,根据CVSS+EPSS+AVSS,结合漏洞自身严重程度得分、漏洞可被利用的评估分数、资产价值评分和威胁情报等划定漏洞处置任务的优先级。通用漏洞评分系统 (CVSS,目前为4.0版)是定量评估漏洞严重程度(0-10分)的关键标准。组织可以根据CVSS评分将资源集中在影响最高的漏洞上。某证券机构通过标准化的资产分级模型,将CVSS评分与业务影响相结合,动态调整修复优先级——将一批CVSS高危但仅影响测试环境的漏洞处置任务往后排,让团队成员专注修复生产环境的多个中危漏洞。
3. 修复与缓解: 应用修补程序、配置更改或补偿控制措施。某金融机构在引入标准化的漏洞管理计划前,高危漏洞经常拖延到3周以上才修复,且占比居高不下;通过建立覆盖“发现-评估-处置-验证”的全流程SOP(标准作业程序)并投入应用后3个月,其高危漏洞修复时间缩短到72小时内,全部漏洞闭环率从53%提高到86%。
4. 验证:重新检测、使用POC验证、使用安全验证(BAS)平台验证等测试以确认漏洞已解决。传统模式下,漏洞修复依赖人工经验,而漏洞验证主要靠二次扫描或者人工复测。某保险集团金融科技公司漏洞验证的平均时长为3个工作日;采用基于POC的自动化验证机制后,系统可及时反馈修复有效性,验证效率平均提高70%。
5. 报告与改进:发现、记录、跟踪、度量并改进流程。对企业更长远的意义在于标准化驱动的“知识演进”。某央企金融机构通过四年持续优化,其漏洞知识库已沉淀近万条处置经验,将Log4j等典型漏洞处置SOP(标准作业程序)推广到全部17家主要软件开发外包供应商,全链协同提高安全韧性。SOP不仅降低工作难度,保证漏洞处置效果的基本质量;而且降低管理复杂度,减轻各级主管的负担。同时,SOP还具有网络效应:用得越多,效果越好。
6. 打破团队协作的“部门墙”:某互联网企业在网络攻防演练中,曾因安全团队与业务开发运营团队对漏洞危害认知偏差大,拖慢高危漏洞修复。事后复盘中,这家企业决定落实标准化,统一术语,量化漏洞风险,安全团队用业务人员听得懂的语言陈述漏洞危害,开发团队基于SOP快速制定修复方案,进而做到“危急漏洞不过夜”。
4.3 利用新兴技术实现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
具备基础流程后,标准化是投入产出最高的活动之一,而且基于标准化还能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AI/ML): AI/ML在增强安全专家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 划定优先级: AI算法可以分析大量的威胁情报、漏洞利用可能性和历史漏洞数据,基于风险测算(而非仅靠CVSS分数),动态设定漏洞处置任务的优先级,并结合组织实际情况调整。
○ 自动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可以识别系统行为或网络流量中的异常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意味着内部尚未发现或未修补的漏洞被利用。
● 自动化与协作: 自动化与协作是实现一致和快速响应的关键。
○ 自动化扫描: 跨不同环境(云端、本地、容器)持续、定期的漏洞扫描,确保覆盖完整、范围一致。
○ 补丁管理整合: 自动化补丁部署工具进一步简化修复过程,减少误操作,缩短修复时间。
○ 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 (SOAR): SOAR平台整合各种安全设施(漏洞扫描工具、安全态势感知、IT服务管理系统等),自动化工作流程,从漏洞识别到修复工单的创建,甚至自动化缓解措施。
● 云原生安全:
企业使用公有云或私有云,都需要遵循云安全最佳实践,并考虑云上云下混杂的环境中安全漏洞防治工作标准化。
● 容器安全:
容器化推进中,应使用扫描容器镜像和注册表的专业工具确保在部署容器之前识别和修复漏洞,将安全漏洞防治标准化嵌入到应用交付的流水线中(如CI/CD或者DevOps)。
从各自为政到体系化,企业需要走标准化道路革新安全漏洞防治工作模式。在实现标准化的基础上,漏洞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自身优化”迈向“全链协同”,在攻防对抗的持续博弈中构筑起高效低耗的安全屏障。
标准化是落实安全漏洞防治计划的基石,它超越单纯的合规要求,使组织能够从混乱、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数据驱动的积极防治,让组织的网络安全变得更坚韧。
采用NIST CSF和ISO 27001等广泛接受的方法论,利用CVSS、EPSS等事实标准,并整合AI/机器学习、安全编排自动化响应(SOAR)、云原生安全等新兴技术,企业可以建立一致、高效且可衡量的安全漏洞防治计划。确保在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系统地识别、准确评估、快速修复和持续监控漏洞。
随着安全威胁形势不断演变,标准化保障安全漏洞防治质量基线,统一术语和衡量指标,让管理层清晰地看到安全漏洞防治工作的效果、效率和稳定性。
迈向成熟且高度标准化的漏洞管理需要持续努力。后续工作重点包括:
推进AI/ML模型,不仅能划定优先级,还能结合程序代码模式、架构设计和历史数据,利用图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预测潜在漏洞,实现漏洞预警。
基于标准作业程序(SOP)实现自动化修复,执行配置更改、禁用易受攻击的服务、应用微隔离、集成基础设施即代码(IaC)等,安全人员可全程监督,随时控制。
将漏洞管理实践和工具更深入地整合到SDLC的早期阶段,将安全考虑直接嵌入到设计和开发工作流程中。例如,在DevSecOps流程中嵌入自动化的安全测试(SAST、DAST等)。
建立通用框架和工具(如软件物料清单SBOM),管理通过第三方软件、开源组件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引入的漏洞。
普惠数码科技(PHD)是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自2010年成立以来专注网络安全,深耕数据安全及安全运营流程化、标准化、智能化。核心团队由人均10多年经验的金融科技专家、信息安全及数字化转型专家组成,提供咨询-落地-运营全周期服务。主营信息科技管理咨询、数据安全管理、SOC建设与运营、BAS及以SOP为特色的安全漏洞防治等。总部位于南京,分支机构覆盖上海、苏州、合肥、武汉、成都、重庆等地。
普惠数码科技的安全漏洞防治中心产品集管理软件、SOP订阅、服务三位一体,目前已有多家金融机构采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安全漏洞防治中心产品的具体信息,敬请致电垂询025-57725902,或添加产品经理微信。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