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度阴山曰
想让光脚的怕穿鞋的,那就想办法让光脚的穿上鞋。
前209年农历七月,一支奉命去驻守渔阳的九百名民工,被持续的大雨困在了大泽乡,此时离规定抵达渔阳的日子越来越近,雨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大家都知道一定迟到。而大秦帝国的法律严苛,倘若迟到就要斩首。
民工头陈胜和二把手吴广在雨夜商议说:“即使现在雨停,我们也不能按时抵达,终究是个死。与其等着辛苦赶过去被处死,不如造反,或许还能拼出一条活路来。”
吴广点头同意说:“去了是死,造反也是死,不如选择造反,死得也不窝囊。”
于是二人偷偷准备,在大雨最猛烈的那天,以监督官的名义集结队伍,说要去渔阳。
民工们怨声载道,陈胜趁机斩杀监督官,发表造反宣言说:“我们已经耽误行程,即使抵达渔阳也不能免死。与其这样,还不如造反,或许可以光宗耀祖。大家想想,总有人认为那些王侯将相,从出生就享尽荣华富贵,难道是注定的吗?同样都是人,难道他们就天生比我们高贵?”
这番话激起了众人的求生欲和压抑多年的情感,于是他们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开始。后来虽然失败,但动摇了秦帝国的根基,撬开了秦帝国灭亡的坟墓。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它是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在之后的两千多年帝制时代,农民起义不绝如缕,成为糟糕王朝统治者最头痛的问题。
许多统治者都搞不明白一件事,那些在平时看起来人畜无害、懦弱无能的平民百姓,为什么会突然不怕死地造反。
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任何动物都有怕死的基因,这是动物们与生俱来的,人更是如此。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居然改变了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变得不怕死了呢?
大体而言,人在三种情况下是不怕死的:第一,对生活没有任何指望时;第二,拥有价值观并能升华价值观时;第三,不想窝囊地死。
老子所说的“民不畏死”的民,其实包含了以上三种人。
按照老子思想,人来到世界上,就应该寿终正寝,而不是横死。但对生活没有任何指望的人选择自杀,虽然没有死在当政者的手中,却很大程度上是当政者逼迫的。
至于如陈胜、吴广那样的“亡命之徒”,还有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都是横死,而非自然死亡。
老子说,任何人的生命都应顺应自然、顺理成章地生,自然地死去。即是说,每个人的生死都属于天道管辖范围。而主动结束生命和被动结束生命都不符合天道,被动地被他人结束更是如此。
比如那些斩杀百姓的集权者,他们竟然“替天行道”,提前结束人的生命,这叫截和。代替木匠去砍木头,注定会伤到自己的手。
当一个人不畏惧死亡时,你还用死亡来威胁他,这是饮鸩止渴。想让一个“亡命之徒”乖乖听话,不是用死亡来威胁他,而是要用死亡的对立面生存来解决他。
当你让一个人吃饱喝足,略有财产时,你就会发现,他非常恐惧死亡。对于恐惧死亡的人,治理起来当然轻而易举了。
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若要让人恐惧死亡,别在死亡上下功夫,而是在死亡的对立面——生存——上下功夫。一个人生存得越好,就越恐惧死亡。此时用死亡威胁他时,他必恐惧。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