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图片:Grok
“我们会把iPhone工厂搬到美国,用自动化取代手工,把高薪制造业岗位带回来。”
这不是脱口秀段子,而是上周末,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CBS《国情咨文》上的公开发言。他描述了一个被政策梦想包裹的未来——数百万台机器人在本土高速组装iPhone,而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变身为新一代的“高科技蓝领”,操控这些机器,重塑美国产业辉煌。
这个“美产iPhone”的梦想,其实是美国政客们多年来反复上演的旧戏码。问题是:这事儿,能靠特朗普吗?
一部“纯美产”iPhone,要3万美元?
我们先从最现实的层面聊起——成本。
根据TechInsights的测算(上图),一部256GB的iPhone 16 Pro,其硬件成本(BOM)大约为550美元,加上组装测试,总成本约为580美元。如今,特朗普主张的对华新关税已经让这部手机的总成本上涨至约850美元,涨幅达到54%。如果不提价,苹果的利润空间将被严重挤压。
那如果干脆把整条供应链都搬回美国,会不会更便宜?
答案是:完全不会。
曾有分析指出,在美国进行iPhone组装,单部手机的人工成本就会从目前的30美元跃升至300美元。而如果所有零部件都美国本土化制造,那价格?大概就像网络上疯传的一个Quora回答——“3万美元一部。”
诚然,这个数字极端夸张,但也并非毫无根据。苹果的零部件来自全球——从韩国的显示屏到日本的存储芯片,从中国的电池到美国的5G模块,还有从79个国家开采的稀有金属。构建出这样一个跨越六大洲的供应体系,苹果用了近二十年。要把它搬回美国?不仅贵,几乎不可能。
“造”iPhone之前,美国得先造工人
接下来是人。我们经常说,“造iPhone的不是苹果,是富士康”。这背后是140万名工人在亚洲的产业链上拧着一颗颗螺丝。卢特尼克口中的“自动化”可以取代一部分人力没错,但这项转型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苹果内部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人工装配人数减少50%,但这一进程已经拖了多年。哪怕是退一步讲:美国能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人才来维护这些自动化设备?能不能找到足够的电工、机修工、HVAC技术员来支撑高科技工厂运转?
现实是,美国正在经历制造业工人的“断层危机”。2023年,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晶圆厂一度因“缺乏本地技术工人”而叫停建设,只能依赖来自中国台湾的技术人员继续推进。Foxconn在威斯康星的投资烂尾,更是成了教科书级的“政绩工程失败样本”。
而另一方面,亚洲的“产业链熟练工人密集区”仍在扩张。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iPhone主板微焊维修师,是美国几乎找不到的技能组合。
换句话说,美国不缺技术,而是缺乏把技术“广泛规模化”的底层生态。
“高科技蓝领”愿不愿进车间?
你还得问一句:美国人愿不愿意干这种活?
根据Reshoring Institute的数据,美国机器操作员年均收入约为43000美元(合人民币30多万),而越南仅为5000美元。在苹果工厂里工作,从来不是轻松的差事:长时间站立、高重复动作、枯燥单调。中国富士康工厂多年来的问题早已被广泛报道——从超时劳动到心理健康问题,再到多起工人自杀事件。
即便是未来实现自动化,这些工厂也仍需要大量现场操作人员、维修技师、物流调度员。这不是硅谷程序员的生活,也不是YouTube创作者的自由,更像是20世纪工业时代的“重启版本”。
更残酷的是,在这一切建设完成之前,消费者会感受到什么?涨价、缺货、产品延迟发布。
美国的制造业回流是大趋势,但iPhone“回不去了”
不能误解,美国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本身是大趋势。拜登的CHIPS法案已经让半导体企业加速布局美国本土,特朗普主张的“产业链脱钩”也逼迫企业在全球重新布局风险。但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脱钩”不等于“自给自足”。
现实是,苹果的供应链是全球分工的集大成者,它的每一颗螺丝都藏着几十个国家的经济协作成果。如果一纸关税就能打破这种体系,那么它本就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产业链。
高科技制造业可以回流,但“美国制造iPhone”的口号,只能是政治秀,而不是经济路线图。
更高的关税、更多的工厂、更自动化的产线、更复杂的工人培训体系……“让iPhone回国生产”,这听起来很燃,但现实是,这并不是一场可以靠民粹情绪一蹴而就的变革。
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前提是在产业链上游找到下一个“苹果时刻”。
而不是,花十倍的成本,把旧梦搬回家。
END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