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盒挂人”这个网络新词,你听说过吗?
起因
- 虚拟偶像粉丝冲突
:被害人小雨从事虚拟艺人配音工作,所属团队因流量分配问题引发粉丝矛盾。被告人赵某、成某某作为团队另一成员的粉丝(一人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在读博士),因不满公司流量倾斜,决定以暴制暴。 - 境外群组设立
:二人在境外社交媒体创建群组,吸引3万余名“志同道合”成员,专门攻击虚拟主播及其粉丝。
经过
- 非法获取信息
:通过境外社工库非法检索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住址、社交账号、行踪轨迹等。 - 恶意曝光与煽动
:将小雨等人的个人信息发布至群组,并配以侮辱性文案,诱导群成员进行网络暴力。 - 线上线下双重施压
:群组成员对被害人实施短信轰炸、线下跟踪(如医院就诊时被跟踪拍摄),甚至泼油漆破坏住所。 - 扩大化攻击
:若粉丝为被害人辩护,其家人朋友信息也会被“开盒”,形成恶性循环。
结果
- 刑事判决
:赵某、成某某因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各获刑1年6个月,罚金1万元。 - 社会影响
:案件导致多名主播患抑郁症,相关虚拟IP被封存,公司遭受经济损失。 - 法律警示
:案件明确“开盒挂人”刑事定性,强调平台监管责任,并指出未成年人参与需担责。
境外创建三万多人社交群组公布个人隐私
被害人住址 手机号以及照片全部遭曝光
而且,这些信息并不单单是被曝光出来这么简单。两名被告人还会在原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恶意篡改、加工,或是添加一些不堪的话语,造谣并引导网友对当事人进行网暴。
小雨所属公司工作人员:比如说今天去看了什么病,她可能只是身体不舒服,也有可能在网上被几个人拿出来之后就传播变成了某些什么其他的问题,有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生活娱乐的点滴,拿出来之后,就变成了一些对人性的指点,或者对人性的一些质疑,对道德层面的一些质疑。
线下跟踪尾随 线上进一步煽动网暴
检察官在梳理群内的聊天记录时发现,赵某和成某某发布一些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后,还会煽动和诱导群成员对这些被害人实施网络暴力。
面对线上线下双重暴力 身心遭受严重损害
危害大!不仅侵犯隐私还滋生多种刑事犯罪
检察官认为,一旦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公开,便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测性,无法预知这些信息会被哪些不法分子获取和利用,从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不可控的信息传播不仅会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网络暴力、诈骗、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那么,赵某和成某某是如何获取这么多被害人的个人信息的呢?
“开盒挂人”构成何种罪名?平台是否担责?
开盒挂人的行为究竟会构成什么罪名呢?开盒行为又该如何预防呢?社交平台又是否应承担监管责任呢?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这起“开盒挂人”的案件进行宣判。
情节严重 二人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2024年8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赵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赵某、成某某伙同境外人员,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通讯群组,发布有关违法犯罪的信息,群组成员账号数累计达到了3万以上,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应予惩处。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赵某、成某某犯有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
庭审过程中,两名被告均能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法院依法对二被告人从轻处罚。赵某、成某某自愿认罪认罚,法院依法对二被告人从宽处理。
2025年3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赵某、成某某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在这起案件中,赵某和成某某二人构成的罪名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法学专家提到,开盒挂人的行为从刑法学的角度讲,会因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可能涉及多种不同的罪名。
、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实施网络侮辱、诽谤等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关于“开盒挂人”行为的法律分析如下:
一、信息泄露渠道
- 技术手段
:黑客攻击、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窃取账号密码; - 数据交易
:通过暗网或社交平台购买包含身份证号、手机号的批量数据包; - 平台漏洞
:利用外卖地址、快递记录等碎片信息拼凑完整隐私; - 内部泄露
:部分企业或机构存在“内鬼”违规出售个人信息。
二、高风险信息类型
- 核心隐私
: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 - 社交痕迹
- 生物信息
- 财产数据
:银行流水、征信报告(高价交易内容)
三、刑事法律定性
基础罪名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50条以上个人信息即构成犯罪,特别严重者可处7年有期徒刑 典型案例:成都警方对“开盒”团伙同时指控寻衅滋事罪、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
加重情形
若导致被害人自杀或精神失常: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 编造虚假信息诽谤:可叠加诽谤罪(3年以下) 线下骚扰:涉嫌非法侵入住宅或侮辱罪
四、维权建议
- 证据固定
- 平台投诉
: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0条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信息 - 刑事报案
:建议同时向网信部门举报(www.12377.cn)及属地网警报案
注:2024年9月最高法新增司法解释明确,购买“开盒”服务者与实施者承担连带责任。若遭遇类似侵害,建议立即停止社交账号使用并更换关联手机号。
来源:央视新闻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