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路并行。”
看到了,关注一下不吃亏啊,点个赞转发一下啦,WP看不下去的,可以B站搜:标松君,UP主录的打靶视频,欢迎关注。顺便宣传一下星球:重生者安全, 里面每天会不定期更新OSCP知识点,车联网,渗透红队以及漏洞挖掘工具等信息分享,欢迎加入;以及想挖SRC逻辑漏洞的朋友,可以私聊。
01
—
导语
在漏洞挖掘的世界里,白帽子们常面临一个灵魂拷问:是死磕传统技术漏洞,还是深耕业务功能漏洞? 有人靠一个高危SQL注入漏洞月入数万,也有人通过发现支付逻辑漏洞一战成名。这两种路径究竟谁更“暴利”?本文从收益、门槛、风险三大维度深度剖析。
一、传统漏洞:技术为王,高风险高回报
定义:传统漏洞主要指技术层面的安全缺陷,如SQL注入、XSS、RCE(远程代码执行)等,通常依赖工具扫描和代码审计发现。收益特点:
赏金天花板高:高危漏洞单笔赏金可达数万元,例如区块链项目Walrus曾为关键漏洞开出10万美元奖励,反序列化、内网渗透等高阶漏洞更是“硬通货”。
技术壁垒明显:需掌握渗透测试工具(如Burp Suite、Nmap)、漏洞利用链构建能力,学习周期长,但一旦精通,收入稳定性强。
竞争激烈:全球白帽子同台竞技,简单漏洞已被自动化工具“扫荡”,只有稀缺的高危漏洞才能带来超额收益。
案例:某大厂安全工程师利用反序列化漏洞,单月挖洞收入超10万元,但需持续跟进最新漏洞类型(如AI模型渗透)以保持竞争力。
二、功能漏洞:业务逻辑的“隐秘金矿”
定义:功能漏洞指业务逻辑缺陷,如支付绕过、越权访问、数据篡改等,需深入理解业务流程才能发现。收益特点:
低技术门槛,高洞察需求:无需精通代码,但需对业务场景敏感。例如,某18岁学生通过修改登录参数实现越权访问,获利2800元。
赏金波动大:低危漏洞赏金通常数百元,但部分业务逻辑漏洞(如金融系统支付逻辑缺陷)可能被厂商视为高危,奖金可达数万元。
竞争较少:自动化工具难以覆盖,依赖人工分析,适合“细节控”选手。
案例:2025年1inch平台因智能合约解析漏洞被攻击,黑客最终通过协商归还资金并保留部分作为赏金,凸显业务逻辑漏洞的潜在价值。
三、收益对比:谁才是“性价比之王”?
维度 | 传统漏洞 | 功能漏洞 |
---|---|---|
技术门槛 | 高(需编程、工具链) | 中(需业务理解) |
单笔赏金 | 数百元至10万+美元 | 数百元至数万元 |
竞争强度 | 极高(全球技术流竞争) | 较低(依赖场景洞察) |
可持续性 | 依赖技术迭代 | 依赖业务复杂度 |
四、选择策略:不站队,打组合拳
新手入门:从功能漏洞切入,利用业务逻辑漏洞积累信心和初始资金,同时学习基础渗透技术。
技术流进阶:深耕传统漏洞,瞄准区块链、AI系统等新兴领域的高危漏洞,抢占技术红利。
混合打法:例如先通过资产测绘(FOFA、Shodan)定位目标,再用业务逻辑分析+技术渗透组合挖掘,提升漏洞价值。
五、风险警示:合法性与道德边界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合法性是底线。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利用漏洞非法获利可能构成盗窃罪或计算机犯罪。建议仅通过正规漏洞平台(如HackerOne、补天)提交报告,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结语:漏洞江湖,适者生存
传统漏洞与功能漏洞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技术深度”与“业务广度”的互补。真正的赢家往往是“双修派”:既能用工具横扫技术漏洞,又能化身“产品经理”解剖业务逻辑。
免责声明:
本人所有文章均为技术分享,均用于防御为目的的记录,所有操作均在实验环境下进行,请勿用于其他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和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