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有利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1.工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是指在处理信息和管理信息中所使用的技术,它包括智能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无可否认,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的进步。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汽车行业、金属行业、化工行业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完成工艺改造,产量不断提升,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不管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当前电力行业领域,随着我国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电力市场的起步和发展,电厂、电力集团成为一个独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作为一个发电企业,在安全性、可靠性约束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它的主要目标。因此,电厂的管理重点从传统的计划生产,逐步过渡到基于科学调度和竞价决策的市场化生产。
追求发电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从宏观来看,也无非就是两条路:开源和节流。开源是指在每天的电力市场交易竞价中,通过科学的分析本厂的发电成本,预测电网的需量,估计同类电厂的报价,从而报出最有竞争力的价格,实现电厂售电和电价的最大化。节流是指加强电厂的内部科学管理、深挖潜力、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合理安排机组的启停和检修,将机组的启停次数、机组的检修时间尽量缩小,实现电厂成本的最小化。当企业的销售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时,利润也就趋于最大化。
在电力生产市场化环境下,电厂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应该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个企业目标,为这个企业目标服务。将这个企业目标落实到信息化的管理和技术上,通过信息系统,为电厂的经营管理者服务,在管理和技术上提供开源和节流手段和工具,使电厂信息化能真正为发电企业提高效益这个目标服务。
2.资源分配和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工业中尤为明显。能源损耗一直是工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在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厂信息技术的目标是“充分利用电厂的生产和经营的数据,合理规划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为电厂的经营目标服务”。
从需求来看,要求信息系统以企业内部网为依托,以经济分析、成本管理和报价辅助决策为目标,在对大量生产、经营、交易实时和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分析模型实现生产经营指标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比较、电价趋势分析、预报以及报价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
由此可见,传统的电厂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厂需求。作为独立的发电企业,电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厂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信息系统,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将电厂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能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让数据流起来,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各类优化目标下的辅助决策,甚至给出推荐的上网电量和电价,减少盲目性,提高竞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将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增加设备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资产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因此,在市场环境下的电厂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上看,需要综合采用企业信息门户(EIP)技术、企业应用整合(EAI)技术、企业设备资产管理(EAM)技术、工作流(WorkFlow)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决策分析模型等来构架,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能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在ERP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可定义的工作流,对生产调度、设备运行等原子的业务模块进行规划;采用合理的决策分析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报价策略进行分析,完成一个发电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此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保证电力市场中的对手不能了解到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电成本、报价策略和报价信息等数据。
两化融合的几种模式
1.生产技术之间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设备和仪器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与自动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并不代表以信息技术全面取代传统的生产技术,而是在企业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以发电企业来说,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不同控制、管理和信息系统之间,实现精确、实时、可靠和及时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使用远程诊断专家系统为机组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科学指导,从而降低发电成本和机组设备故障率,提高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采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和工程项目进度管理软件,完成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实现工程建设阶段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实现生产过程集控室一点集中监控,电厂生产实时和视屏信息远程监视、检索和管理,实现生产现场的无人值守;实施低负荷下机组运行优化措施,提高机组的整体效率和整体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电力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常规手段。
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生产、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现在已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生产技术之间的融合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模式,也是工业制造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常规模式。
2.管理模式之间的融合
显然,信息产业和工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融合要求两者在管理模式上相互融合,它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内部组织结构,让信息化成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反,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更能推动企业不断进步。
按照信息化思维调整企业组织架构,使得组织与环境、战略、业务、数据、技术全面融合并快速联动。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和企业战略调整,重构生产要素和业务模式,重组业务和流程,全面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持续提升工作,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转型,提升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是企业工作流程的重要约束。信息技术支持的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管理更加细化,支持企业良好运营。信息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信息资源将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资资源联系起来,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整合,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系统以信息为基本元素,能够极大地提高流程运行质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业务系统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综合治理,建设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对标平台和知识平台,实现生产、行政、经营数据的集合,为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运作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进一步梳理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固化管理平台,实现集约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管理模式的融合可延伸到企业管理、商务合作、生产制造环节,从而实现生产制造信息化,企业商务信息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带动企业技术,产品,管理的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
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需要信息产业和工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也同样需要肩负起带头作用,为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创造基础物质条件。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中,鼓励自主创新,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应当率先在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中推广应用。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传统工业,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企业作为国家支柱型大型企业,同时又是技术密集、资产密集型产业,其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决定了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地位。
推进电力行业信息化和两化融合的工作,需要在各电力企业支持下,成立电力企业信息化工作相关协会或相应组织机构。该组织能沟通行业内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发展,促进电力企业间信息交流,推动电力行业两化融合的建设。
建立电力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两化融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组织协会推广该指标体系,并提供评选条件和对标体系,加快促进电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企业应该加快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集成应用的力度,并逐步发展到深度应用阶段。从行业来看,应该注重开发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加速进行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企业根据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
结语
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支撑和保障,两者是互为融合、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建立“数字化电厂”“信息化企业”的电力工业产业和体系,使电力企业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推动电力工业发展,向现代企业迈进。
来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杂志
作者:谢志奇
(本文不涉密)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