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展示了一个 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及监控分析系统 的整体方案,可从 左侧基础设施层 和 右侧监控分析层 两部分拆解解释:
一、左侧:云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1. 网络拓扑(Spine-Leaf 架构)
-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连接外部网络,实现数据中心与公网的交互。 - Spine(骨干交换机)
+ Leaf(接入交换机):构建数据中心内部的高带宽、低延迟网络(Spine-Leaf 架构是现代数据中心的典型拓扑,通过横向扩展满足大规模连接需求)。
2. 服务器与虚拟化层
- 服务器
:运行虚拟化软件( Hypervisor
,如 VMware ESXi、KVM),提供虚拟机(VM
)运行环境。 - vSwitch(虚拟交换机)
:实现虚拟机之间、虚拟机与物理网络的通信,是虚拟化网络的核心组件。 - Trident
:NetApp 的容器存储接口(CSI),用于为容器化应用(如 Kubernetes Pod)动态分配存储资源,暗示服务器可能同时支持虚拟机和容器环境。
3. 流量采集(TAP)
- TAP(测试访问点)
:串联在 Spine 和 Leaf 交换机之间,镜像网络流量(不影响主业务),将流量数据发送到右侧的监控分析系统,实现 “无侵入式” 流量采集。
二、右侧:监控分析系统
1. 数据来源
- 流量数据
:通过 TAP 采集的网络流量(如数据包、连接会话)。 - 网络数据
: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接口流量、设备负载)。 - 平台数据
:虚拟化平台(Hypervisor)、容器平台的状态(如 VM / 容器生命周期、资源利用率)。
2. 分析处理层
- Monitoring Fabric
:监控专用网络,负责传输采集到的数据,保障监控流量与业务流量隔离。 - 分析器集群
:多节点并行处理数据,支持 深度包检测(DPI)(解析应用层协议,如识别视频、下载流量)、性能分析(延迟、丢包)、异常检测 等功能;还预留 3rd工作节点
,支持第三方分析工具接入。 - 控制器
:统一管理分析器集群(如任务调度、节点扩容、策略配置)。
3. 应用展示层(云网分析视图)
提供 统计、分析、日志、诊断、分发、报表 等功能: 统计:流量趋势、资源利用率等; 诊断:故障根因分析(如网络拥塞、应用异常); 报表:周期性输出分析结果,支持租户或管理员查阅。 集成 DPI(深度包检测) 和 AIM(AI 分析模块):DPI 解析应用协议,AIM 结合机器学习实现异常流量识别(如攻击、违规访问)。
4. 用户角色
- 管理员
:配置系统策略(如采集规则、分析模型)、管理租户权限。 - 租户
:通过可视化界面查看所属资源的网络状态、流量分析结果。
三、整体价值
该方案实现了 “云网融合” 的全链路监控:
左侧保障云数据中心的网络连通性和虚拟化能力;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