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Con上海2024大会上,小红书大模型团队分享了自研RLHF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本文将介绍,随着LLM的发展,超长文本、多模态、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训练本身的复杂度等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AGI团队通过异构、同构组网架构以及一系列训推一体优化方案,全面超越开源框架,并展示了RLHF之后模型的效果提升。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以其强大的图文理解、创作、知识推理及指令遵循能力,成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然而,如何使这些模型的输出更加贴近人类的风格、符合人类的偏好,甚至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基于人类反馈信号的强化学习方法(RLHF)应运而生,其中,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算法作为 OpenAI 的核心技术,在 RLHF 阶段扮演着关键角色。
小红书大模型团队,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开始了他们自研 MLLM RLHF 训练框架的征程。他们深知,要构建一个高效、准确的 RLHF 训练系统,需要综合考虑算法优化、系统架构、训练调度以及推理引擎等多个方面。
1.1 RL强化学习原理
在介绍本文工作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RL强化学习的原理。
状态S:输入prompt
动作A:输出response
奖励R:根据prompt+response进行奖励模型打分
给定prompt,调整policy,生成符合人类喜好(RM偏序信号)的response
RL强化学习用在游戏、自动驾驶等场景较多,简单解释就是智能体在特定环境下进行不同策略的action、并给出反馈进行状态更新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自闭环;对应到NLP下,大语言模型就是智能体,输入的提示词prompt就对应状态S,输出下一个token就是动作A,对prompt+res进行打分就是奖励R,整体目标就是给定prompt,调整policy策略模型,生成符合人类喜好的response,这个喜好就是RM(Reward-model)的偏序信号。
1.2 RLHF-PPO算法
RLHF的流程主要是RM+RL两个阶段,sft是RL的前置阶段,一般作为RM/RL的初始化模型。
第一阶段是RM,偏好训练一个reward-model打分模型,这里的数据是有偏的,目的就是模拟人类视角去评价一条数据的质量。
第二阶段是RL,LLMs根据训练集的指令生成自己的偏好回复,并根据RM的实时打分,进行策略优化,不断生成接近人类的偏好输出。
RL算法一般有on-policy、off-policy两类,OpenAI在RLHF阶段采用的有效算法是PPO,PPO是一种on-policy算法,需要在线生成样本,被普遍认为是效果较好的一种RL算法,所以我们RL训练也是基于PPO进行设计和优化的;
RL训练-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策略梯度算法):
1.Actor Model:演员模型,训练的目标语言模型
2.Critic Model:评论家模型,预估总收益
3.Reward Model:奖励模型,计算即时收益
4.Reference Model:参考模型,“约束”,防止模型训歪
PPO是一种经典的策略梯度算法,具体算法涉及到actor/critic/reward/reference 4个模型的协同训练和推理,设计和实现一套高效、准确的RLHF训练系统,是关键挑战之一。
PPO训练流程
下面介绍一下PPO的训练流程,PPO是一个训推混合的训练流程,如下图所示,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个是make-experience,一个是training。
第一阶段经验采样,有时候也叫做rollout,就是滑跑的意思,在RL中可以理解为一次实验,也就是actor模型在当前环境下进行策略动作的过程,具体实现上就是actor模型根据prompt数据集进行generate生成response,然后根据prompt+response进行forward计算,得到logp/values/reward等元素,这里涉及到actor、ref/critic/reward 4个模型的推理过程;
第二阶段就是训练流程,涉及到actor和critic两个模型,从计算loss来看,算法上是相互独立的,本质上是两个模型独立训练;
工程实现上的痛点也比较明显:涉及到多阶段的dataloader(prompt和rollout、train),actor模型的generate自回归过程,以及4个不同的模型推理,2个不同的模型训练。
当然整体来看make-experience阶段部分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优化空间。
2.1 整体架构
架构选型
训练:
apex/nemo/megatron-lm/pytorch-lighting/accelerate/ray
=> Megatron-core+ray
推理:
vLLM推理引擎(logp用megatron)
下面介绍我们的整体系统架构,框架选型上我们吸取了开源比如trlx/openrlhf的痛点,比如apex/nemo/megatron等混合框架的组合缝合怪方式,这会给代码维护和更新增加成本,因此我们降维到megatron-core作训练,ray做调度的方式降低维护成本;推理服务我们使用vllm推理引擎,当然需要注意的是,vllm也可以输出训练所需要的logp数据,但还是要和训练保持一致,走megatron框架,否则会引入框架之间的diff,成为训练的bias,引入风险;
该图为我们的整体架构,上面是make-experience的第一步骤,dataloader迭代器返回prompt之后,通过vllm的generate输出response,prompt和response组合之后成为新的forward数据集;左下方是第二步骤,也就是进行4个模型的forward,生成最终的ppo-elements或者简称rollout,构造最终的train数据集;右方为PPO训练,actor训练之后会进行参数同步,这里会涉及到medusa-sft的协同训练流程,最终同步给vLLM进行新一轮的generate等。
2.2 异构组网架构
从0到1优化设计
1.Forward-Offload:纯串行实现,分时复用 model:4->2
2.Training-Seperated:actor/critic 独立集群异步训练(并行化)
启动流程:actor集群上进行torchrun启动主进程训练,并自动以mock方式拉起critic所在集群——remote-func
下面介绍异构组网架构,RL的workload涉及到4个模型,如果全都串行实例化每个model,成本较高,但根据前述分析来看模型结构相同,所以我们设计了异构组网架构,能够大幅提升性能;
如上图所示:
Forward阶段涉及到的4个模型通过offload的方式可以进行串行实现(actor->offload->ref,critic->offload->RM),能够分时复用集群,整体model Memory从4降到2,以llama3 70B为例,需要8机64卡跑一个模型,那么原始的纯并行方式需要4倍,也就是32机256卡跑一组实验,通过offload的方式可以降低到16机128卡,降低模型所需要的GPU集群规模;
Training阶段实现seperated分离的方式,一方面actor/critic模型需要独立参数,另一方面通过独立集群部署可以实现异步训练,所以通过异步的方式可以保证吞吐最大化,这一版本架构已经具备一定可用性,相比开源框架比如trlx/openrlhf提升50%以上;
启动方式:异步的启动方式是复用torchrun拉起主任务,我们实现mock-run的方式,继承同等规模的actor集群信息,能够在远端自动拉起critic所在的集群。
2.3 同构组网架构
新的瓶颈出现,见招拆招
异构组网的痛点:
数据量,seq,模型参数量,集群规模压力加大(以llama3 70B为例,SFT模型本身需要4机32卡,32k长文下CP2=>8机64卡
rollout同步:序列长度、多模数据量增加,同步的通信耗时增加
AC同构组网架构:AC复用集群,main-model 2->1 ——tride-off
forward阶段:offload param进行模型切换training阶段:offload中间状态(param/grad/ddp-bucket/opt)
接下来介绍同构组网架构,当数据量、模型规模等都增大的情况下,集群规模压力也大幅增大,我们以llama3 70B为例,SFT模型本身需要4机32卡,32k长文下需要开启CP2,也就是需要8机64卡,即便是DP1,原始异构组网也需要16机128卡,这个对于资源的压力是较大的;另外异构组网因为需要master-worker架构的拉远实现,需要同步rollout的buffer数据,当多模数据增加了图片等数据后,会大幅增加rollout同步所需要的开销;
所以我们进一步实现了异步组网架构,前面讲到forward阶段的2个模型的同构,训练阶段是异步的,但其实actor和critc部分也是类似,可以通过offload完成进一步的scale,集群规模降低到单个sft所需的训练规模,具体实现上,forward阶段只需要offload-param即可完成模型切换,training阶段,需要切换较多的状态,包括param、grad/ddp-bucket/opt-state等所有显存开销,虽然会增加上下文切换的开销,但相比训练本身的时间相对较小;
这里列举了方案对比,AC异构训练,吞吐最高,但所需集群规模较大,AC同构组网通过完全复用集群的方式,集群资源最小,且最大化性能。
3.1 训练性能优化
数据加载:prefetch,双dataloader(ptx-loss)
并行优化:TP/PP/CP/SP
显存优化:recompute,大模型+长文本
Dynamic-batch:推理、训练不同batchsize
负载均衡:prompt请求Round-Robin到vllm-engines
vllm优化:调整切分,虽降低running-batch,能提高并发
首先是一些常规的训练性能优化方法,数据加载部分采用prefetch,比如ptx-loss的时候存在双dataloader,这里就需要降低num-workers数,防止CPU-OOM;并行策略上,使用megatron的TP/PP/CP/SP并行方法;在长文和大模型下采用recompute方式进行显存优化;dynamic-batch部分的训练和推理用不同的batchsize,因为推理不需要梯度优化器等显存占用,所以bs可以更大;vllm部分优化采用的是round-robin的方式把prompt请求分发给多个vllm-engines进行负载均衡,并且推理服务的TP并行切分可以更细,比如TP4到TP1,虽然降低了running-batch,但是能够增大vllm并发数,把整体的吞吐进一步提升。
3.2 Pipeline优化
问题:
actor进行采样阶段,训练无需进行,存在较大的空窗
思路:
•训推集群混布,增大serving并发,降低generate耗时
•类比pp并行,把generate和forward阶段进行流水线并行
整体调度优化:
•全量offload:
•vLLM:kvcache销毁,param-offload
•Forward:actor/critic的param/buffer-offload
•资源最大化:vLLM资源合并到train
•流水线优化:Make-experience阶段最大化
进一步分析发现,actor进行采样阶段,训练无需进行,存在资源浪费,即便是通过训推资源的混合切换,也会存在较大的空窗;因此我们设计了pipeline的流水线。主要思路是首先通过训推集群混布,增大serving并发,降低generate耗时,我们实现了vllm和megatron的全量offload;vllm部分支持kvcache的销毁,param-offload,forward部分涉及到actor/critic的param以及其他buffer的offload切换,最终可以把vllm资源合并到train内部,实现资源最大化;并且通过类比PP并行,把generate和forward阶段进行流水线并行,通过细粒度的mini-batch切分workload,大幅降低make-experience阶段的整体耗时。
我们整体对比一下不同的实现方式:
常规版本:每个节点独立运行各自的任务,推理在推理集群上部署,ac的训练和推理也在各自的集群上部署,但是推理服务和训练性能差异较大,存在一定优化空间;
全量offload:相当于vllm/actor/critic分别进行全集群的资源利用,这种方法实现简单,可以充分提高generate的并发能力,roi较高;但是也引入了明显的offload/restart等空隙;
Pipeline版本:通过流水线机制可以overlap掉数据落盘、restart/offload,以及一部分forward等开销,在多模等复杂场景下,可以进一步overlap vit等上下文开销,在开源模型上训练时性能最优。
3.3 PPO细节处理
针对PPO我们做了一些细节处理:
padding-free优化,对generate/forward/train三阶段进行padding的去除,vllm通过running-batch进行排队,forward和train通过megatron的1F1B之前进行broadcast即可保证micro-batch内部的正常运算,整体提升10%;
Vllm和训练部分的参数同步上,通过提前和ray-vllm组建ncclGroup的方式完成,相比走文件系统的reload方式进一步提升几十秒;
CP并行部分与传统sft不同,需要进行logp以及values/reward的重排,比如logp部分,规避对logits进行gather的方式,先统一得到total的logp,这样可以把通信量从bsh降低到bs。
3.4 多模MLLM优化
MLLM (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
痛点:
vlm部分需要图像处理,图文混合,负载不均衡
特点:
1.视觉部分计算量大,但参数量较小
2.PPO场景下图像处理存在冗余
优化:
1.组网优化:llm 的 tp/pp/cp 用作视觉部分的 dp
2.多路复用:vllm/actor/critic复用相同的img_feature
3.Prefetch:frozen visual-model,通过prefetch的机制,融合进make-experience做Pipeline的overlap
在大规模的场景下,图文混合场景增大的复杂度,也带来了新的瓶颈,因此需要进行特定的性能优化:
我们观察到视觉部分计算量大,llm部分模型权重大。针对这个现象,可以对视觉部分和llm使用不同的并行策略:视觉部分只有 dp; llm 部分有mp + pp + cp。把llm 部分的pp、mp、cp用作视觉部分的dp;
MLLM针对特定的训练任务进行优化,目前sft/RL阶段均采用frozenvisual-model的方式进行,只是微调adapter部分,所以可以进行多路服用,vllm/actor/critic三者复用相同的img_feature;
并且通过prefetch的机制,类似把vit视觉部分的整个实现放到dataloader内部,通过与make-experience阶段结合Pipeline做overlap,能进一步降低预处理的耗时。
3.5 训推一致性
确定性训练和推理
问题:
1.RM的精度要求——RM-serving,acc掉点
2.推理评估的精度要求
原因:
rm的vhead是一个linear,y=xA^T+b
本质上是一个矩阵乘,[1,hidden] * [hidden,1]
如果logits存在框架等diff,则会放大误差:初始diff ~= 0.001,矩阵乘之后达到0.3
训推一致性是对工程架构的一个考验,比如训练之后的模型走推理框架评估可能会存在打分差异,特别的,算法上严格要求RM(Reward-Model)的精度一致,最早通过RM-serving进行accuracy统计发现掉点,经过排查发现是因为框架的diff,逐位误差在千分位,但是RM的vhead是一个linear,本质上是一个矩阵乘,相当于扩大了hidden平方倍,精度无法容忍;
我们的解决方法如下:
RM+RL的训练均使用相同的训练框架;
RL场景下要把RM-serving走api的方式转为本地offload去做forward,这样能够保证训推完全一致,且没有额外的serving占用和通信开销;
训推一致性,训练和推理采样mcore的计算workload,保证评测任务上训推tokenwise一致,如下图所示,多个评测case上完全相同;这里也会涉及到一些技术实现,比如通过allgather+local-reduce实现替换allreduce,cublas的调优选项对齐等细节处理。
3.6 Medusa提升采样效率
投机采样无损优化
问题:
•actor进行generate采样耗时较为明显
•传统量化等方式有一定的精度损失,要求无损优化
推理优化:
•投机采样能无损优化自回归性能
•计算换空间,FLOPS -> VRAM带宽
•Medusa:多个head,frozen主干
•Running-batch:吞吐量最大化
Rollout阶段的generate耗时始终是一个大头,所以我们结合推理部分进一步优化,但传统量化等方式有一定的精度损失,为了稳定PPO训练,也要要求无损优化。
投机采样是一种无损优化,通过多个头的预测来降低decode次数,因为自回归部分主要为 Memory-bound,进行计算并行优化,也是一种计算换空间的方式。这里我们采用的是medusa算法,由主干网络加上多个medusa-head组成,每个MedusaHead是和LM-Head一样结构,分别对应到预测每个头的topk的token,并且RL场景下需要组batch关注的是吞吐,不需要考虑延迟,所以running-batch尽可能大才能提高整体吞吐量;
伴生训练设计
问题:
Backbone vs mhead的匹配,接收率下降
伴生训练:
1.精度无损:backbone实时更新, mhead update
2.训练overlap:mhead的更新可以延后于主干
3.少量微调:数据量rollout-batch-size
性能说明:
由于RL训练阶段均为组batch,所以提升效果有折损,generate部分性能提升50%+
但RL场景下存在一个问题,actor模型在不断更新,medusa的接收率(猜测准确越高,降低decode次数越多,越能提升推理效率)会下降,降低加速效果,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提出伴生训练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更新mhead;
在精度无损的要求下,backbone部分需要实时更新,而mhead的更新可以延后于主干(只是接收率下降),且medusa的训练在RL的上游sft阶段已经完成训练,进入到RL之后再次进行微调,此时的训练数据已经变为rollout-batch-size,所以只需要按照rollout-bs的大小进行少量微调,所以只需要单台机器即可训练medusa,并且伴生训练可以和训练阶段overlap,参数更新的耗时也是无损的;
性能收益来看,medusa会有一定的计算开销,batchsize增大会降低性能收益,但即便是running-batch打满的情况下,仍然有50%性能收益。
4.1 通用能力提升
我们用开源模型RL后可以获得通用能力提升,这里列了两个case:
第一个是指令跟随,比如prompt为午餐吃什么,原始sft也是正常语义,但回答的是早餐,RL之后可以正确回答午餐内容;
第二个case为丰富性,比如prompt提问是否能够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原始sft也能正确回答,但是回答太过简短,只有一个是的,相比之下RL的回答还有额外的解释,当然丰富性通过response_len也可以看出RL之后的长度更长;
整体上,基于开源模型做RL后,相比基线sft GSB提升5-20%,不同模型有一定差异,模型越强增益越小;右图所示为某开源模型在RL之后的各项任务打分,推理、数学提升较多,综合自动化评分有6%的提升,表明RL 能够提升通用能力。
4.2 PRM效果提升
我们也开发了PRM也就是基于过程的训练模式,基于PRM的过程奖励,可以增强可解释性,比如这个case是推理小赵换到小吴位置需要几个步骤,标准答案是需要换3次,PRM不仅推理结果正确,而且中间推理过程也能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惩罚,比如中间错误的说辞以及冗余的推断逻辑。
通过PRM能够让激励更准确,比如在相同的输出情况下,ORM和PRM的分差reward-gap会加大,更有区分度,更细力度的打分也能指导推理的过程,最终提升模型的上限5%。
4.3 调参经验
•可视化逐样本/token进行细粒度分析
•Advantage-batch对于小DP场景较为有用,防止走的偏
•Critic从RM进行参数加载,复用训练集群进行reward的batch-forward提高推理效率
•LR:基于sft进行设置,actor<critic,否则容易发散< span="">
•Critic先学习,actor先frozen,更准确的学习
•reward hacking奖励攻击:奖励后期的收敛性vs评测结果的差异。
PPO调参需要依赖一个鲁棒的系统,一些可视化的分析是有必要的,除了常用的tensorboard看loss/reward训练指标之外,还可以通过上图所示的具体rollout信息,进行逐样本更细粒度的分析;
调参方面有一些细节,比如advantage平滑的时候在整个rollout-batch进行,尽可能增大激励的稳定性,防止走偏;critic从RM进行参数加载,走本地offload可以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Reward的forward效率;lr一般基于sft进行设置,actor要小于critic,否则容易发散;尽可能让critic先学习,frozen住actor,让critic具备一定的评判能力,保证走的更准确;还有reward-hacking问题,训练指标可能持续增加,但评测集已经开始下降一般就是reward-hacking了,需要进行rm的迭代训练。
4.4 未来规划
未来计划主要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进一步的性能优化,一个是算法探索:
性能优化方面,MATRIX(MultimodalAI Training and Inference eXecutor)是AGI团队进行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大规模分布式预训练、可监督微调、人类偏好对齐训练和在线推理的统一框架;
比如结合内部自研的推理引擎进一步压缩generate的耗时,不同seq的负载均衡,目前Pipeline优化主要针对rollout阶段,后续也可以结合训练做深度流水调度。
AGI的算法上,其实预训练的scaling已经吃的差不多了,通过post-train还有一定空间,单一的sft无法满足,通过RL可以进一步提升,甚至是infer阶段的scaling,比如现在OpenAI的O1实现,提升推理性能,虽没有公开细节,但已经有一些揣测,比如按照RL的迭代流程,sft是无法推断正确,但通过PRM的RL训练后,模型有了更强的推理能力,也是对RL的scaling-law的探索。
唯世
小红书大模型分布式训练工程师,负责多模态分布式训练框架的研发和优化。
云开
小红书大模型分布式训练工程师,负责多模态分布式训练框架的研发和优化。
霍金
小红书大模型分布式训练工程师,负责多模态分布式训练框架的研发和优化。
杜弼
小红书大模型分布式训练工程师,负责多模态分布式训练框架的研发和优化。
部门介绍:
小红书大模型团队,邀请更多行业优秀同学的加入。我们关心最高质量数据的构建,关心在Scaling Law上的持续极致探索,关心如何更好的Align,能够跟上亿用户的需求对齐,关心跟小红书搜索、推荐、电商、创作、内容标注与审核等各个场景的深度结合,显著改善产品体验和下一代 AI native的产品探索。技术 + 场景 + 商业闭环三位一体,打造技术强、应用价值广、商业逻辑成立的闭环。
大模型AI Infrastructure团队专注于大语言模型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落地,提供高性能、高可靠、可扩展的机器学习系统、丰富的异构计算资源和极致的端到端的机器学习服务体验,为公司提供核心技术能力和服务。
重点岗位:
高性能计算工程师-分布式训练方向
模型轻量化算法工程师
大模型推理服务架构工程师
大模型预训练算法工程师
多模态通用基础大模型资深算法工程师
大模型搜索算法工程师-离线RAG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发送简历至:
并抄送至:
往期精彩内容指路
添加小助手,了解更多内容
微信号 / REDtech01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