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文章发布距今已超过57天,您需要注意文章的内容或图片是否可用!
“未来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会从过去的电力转到算力。”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现身2024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一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分享了他对AI与产业变革的看法。在上个月刚揭晓的诺奖上,AI大放异彩。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位AI先驱——“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机器学习奠基者约翰·霍普菲尔德。诺贝尔化学奖也为AI加冕:一半授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大卫·贝克,另一半共同授予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AI科学家德米斯·哈萨比斯和约翰·江珀,“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尽管是几个学者得了诺贝尔奖,且颁奖词里没有AI的字眼,但王坚发现很多媒体的标题主打的都是AI赢得了诺奖,“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还有文章认为,这是诺奖就像是AI的青霉素和X光射线时刻。二者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诺奖此举,“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AI向善的根本作用。”王坚说。他还注意到,有好事者向ChatGPT提问:杰弗里·辛顿的研究是不是属于物理学?结果怎么也问不出来。“在这里可以看到,所有科技创新的逻辑,因为AI发生了一次非常非常大的变化。”在王坚看来,科技发展,把计算推到了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地位。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技术指标来衡量新质生产力的话,算力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这也表明未来将从电力经济转向算力经济。算力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他还用了一组数据介绍了计算对创新的重要性。1971年,英特尔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Intel 4004),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到了2024年,英伟达(Nvidia)推出的GPU拥有超过2000亿个晶体管。再从工艺看,处理器制程也从最早的10微米(10000nm)开始迈往5纳米(5nm)。“今天人们常讲的需要万卡,也就是一万张GPU卡……大家可以设想下,在人类历史上有哪一项技术可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这一万亿倍的变化?”王坚说。还有一个明显的转变是,经过这一次计算的革命,算力中心被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从建设数据中心到建设算力中心,王坚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名词的变化,而是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变化。今天常说的E级超算、万亿参数模型已变成了人工智能最基本的能力。在王坚看来,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的成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它实际上决定了创新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论坛上,王坚所在的之江实验室还发布了三体计算星座创新成果。这是一个千星规模的天基智能计算的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将会达到1000个P。据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发星座的工作正在紧张地推进中,其目标是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一箭发射“12+1”颗卫星,目前所有的研发都已经转入的研制阶段。预计在春节之前,进行星舰的适配和核验。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ZhouSa.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