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数科公司既是央企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央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功能可以概括为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创新、打造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体系、提供数字化咨询与培训服务、搭建数字化生态平台四个方面。
央企数科公司的核心功能与定位
回顾数科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央企组建数科公司的历史由来已久,且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起步期:21世纪初期,随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浪潮的兴起,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部分央企开始组建专业化数科公司,为集团提供专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从而更好地服务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例如,2000年,上海宝钢成立了宝信软件、一汽集团成立了启明信息、航天科工集团成立了航天信息;2002年,中石化成立了石化盈科、东风汽车成立了联友科技;2003年,航天科技集团重组了神软公司……头部央企的频频动作,为行业大型企业成立数科公司开创了先河。
探索期:2010年以来,数字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与突破应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浪潮愈演愈烈,央企加速探索成立专业化数科公司,向数字化创新领域的不断延伸拓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实。例如,2015年,随着工业互联网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航天科工集团成立了航天云网;2017年,中化集团在“互联网+”新业态浪潮的驱动下,成立了中化信息等。
爆发期:自2020年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资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发布后,央企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又掀起了一波建设数科公司的热潮,在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进一步构建数字能力,助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此期间,涌现了诸如国家电投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中石油集团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海舟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化学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物流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众新身影。
发展至今,据国资委有关部门统计,央企已成立了近500家数科公司,标志着央企数字化转型已上升到战略高度。
央企为什么会大力去成立这一些数科公司?其实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数科公司它本来就是从传统的央企里面剥离出来的,相对来说它对于整个行业或者说整个业务,包括央企它原有的业务的现状和数字化转型的诉求,它可能理解的更加准确。
第二个,央企成立数科公司以后,他本身也是想进一步加剧相应的一些市场竞争,盘活相应的市场,包括进一步对外去对相应的兄弟企业去做赋能,这是第二个点。
第三个,央企成立数科公司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央企自己成立数科公司能够自主研发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外部的其他软件企业来做呢?
基于这三个原因,最近几年成立了大量的数科公司,比如说涉及到国防军工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中核集团、中船、京航科技都是涉及到国防科工下面的,涉及到能源电力的,类似于昆仑数智,类似于大唐数科、三峡数科、南网数科也是一堆的企业。
对于三大运营商也成立了类似于联通数科,中移集成相应的一些数科类的软件企业。对于传统的一些大的央企国企,我们看到的比如说华润数科,比如中铁物资数科,基本上涉及到各行各业。包括在两三个月之前,当时茅台集团有一个大的IT项目,招投标的结果最终中标企业是华润数科。
数科公司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之前国有企业和央企在编制限制方面的问题,使得数字化建设能够更快地推进。当集团与其子公司,或不同子公司间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产生分歧时,通过设立一个共同的'乙方'平台,可以促进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同时,由于数科公司与集团之间交易成本较低,那些长期需关注、复杂性高、协作难度大的项目更容易得到批准和实施。
通过数科公司为集团下属各级子公司提供服务,表面上看是做了“乙方”,但实际上可以很快地将整个集团影子IT体系快速梳理出来,形成数字资产的全景图,有利于做出未来的整体规划设计。之前各个子公司里可能有各种复杂的定制软件,时间长了,这些软件的维护和升级成本非常高,数科公司可以见缝插针地对这些软件进行替换、升级和统一,可能会使用数科公司自研的软件,也可能会统一采购标准软件来降低成本。
在大型企业里,每个子公司或者部门都会有自己的数字化预算,小的公司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这样的预算可能很难建设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体系,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但将所有子公司的预算汇总起来,一个大型企业的数字化预算可能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这样的规模足以建设优秀的数字化系统和采购专业软件。
200人左右团队规模,可能是一个数科企业的规模化起点。如果团队合理分工和组合,以大约一两亿的总预算,在能力上完全可以媲美小型互联网科技公司;不仅仅能很好地完成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也有希望孵化出行业的标准解决方案。然而,如果将这些技术人才分散配置,其潜在的协同效应和创新能力可能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可能导致技术资源的浪费和创新效率的降低。
当然,数科公司也不可能什么软件都会选择自研,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与专业软件厂商的竞合关系。例如中国最大的BI报表软件企业帆软已经有千人的规模,其功能复杂度和设计都已经有了不错的沉淀,大部分数科公司也无法在这种细分领域积攒这么多的资源。如果在这种软件上,数科公司强行使用自研系统去替代原来的子公司的专业软件,反而可能会遭到很多用户的吐槽,数字化的工作成效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现在其实原来我们说的国外的大的IT建设厂商,IT咨询机构,其实现在在整个自主研发国产化、信创,包括传统国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原来我们想的这么吃香了。反而是大集团的很多数科公司容易拿到这一些集成的大单。当然这一些大的数科公司这几年也大量的朝类似于BAT互联网的大的公司,包括原来国外的类似于IBM、埃森哲各个大的国外的咨询机构,不断的挖了不少人才。
所以央企成立的这些数科公司,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能力去做IT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这个事情,其本身能力也在逐步的成长。
但是由于央企成立了这么多的数科公司,一个典型的现状,就是对于传统的民营软件企业,往往有的这一些相应的项目和售前销售的机会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容易。
民营软件企业往往进一步举步维艰,当然是不是说完全没有活干了。因为很多数科公司接了单,也是一种叫大集成的单,里面拆分出具体的软件产品和项目以后,还要再进一步的去找外围下游的软件开发商或者是合作伙伴,就说还是有合作,但是更多的已经是接的第三手,第四手的分包的项目或者是合同,或者说这一个层面也是被相关的销售额利润压差的最厉害的一块,实际项目核心的大头的利润很难拿得到,更多的都是接的相应的一些定制开发外包项目了的,能够养活团队往往就已经不错了,这个反而成了当前国内大的数字经济,包括国家大力推的信创产业下面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所以当前我们的民营的特别是中小的软件企业,我们应该怎么样重新去思考相应的一些战略方向,包括运营商业模式这个相当的重要。包括在最近一两年我们也看到有大量的一些中小软件公司最终破产倒闭,这绝对不是简单的个例。
所以在这种场景下面,怎么样去提升自己的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是体现在技术优先、产品优先,还是体现在实际的开发效率,能效优先,都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没有把这些关键点思考清楚,那么后面整体企业经营运营的日子往往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关于央企数科公司有任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参考:
1、李瑶嘉 《全面盘点央企数科公司!》
2、何明璐 《央企成立大量数科公司-传统软件企业路在何方?》
3、沈旸 《央企成立大量数科公司,CIO和软件企业如何应对?》
<END>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