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共识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梁,中国航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融入全球,开放共享,中国航天“走出去”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按照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中国航天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悄然展开。2016年10月,国防科工局、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升卫星天地一体化应用能力,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的航天国际合作,在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为中国航天国际化乃至整个航天事业开启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3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签署了98份政府间或政府部门间合作协定,涉及“一带一路”国家11个,协定23份,与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政府和商业合作机制,中国航天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已基本形成固定通信广播、移动通信、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技术服务体系,已有在轨民(商)通信卫星17颗,转发器总数量接近300个,建成了连接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卫星电信港,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卫星通信业务拓展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太九号通信卫星、老挝一号通信卫星、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的陆续成功发射,不仅实现了中国航天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实现了中国航天首次向欧洲地区用户提供整星在轨交付服务。这些成果对中国航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将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在卫星遥感领域,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南美国家国土资源调查、林业、农业、环境保护、水利、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成为“南南合作典范”;在印尼、老挝、泰国、玻利维亚等19个国家建成了风云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及分发系统,全面提升沿线国家在气象监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高分二号”卫星实现亚米级光学遥感探测,“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高达1米,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成功发射,北京二号、吉林一号、高景一号等商业遥感卫星陆续发射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遥感数据在沿线国家的覆盖及服务能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达5米左右,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合作交流取得重要进展,拟于2018年左右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覆盖。
这些实践和成果归根结底是利用中国航天的实力来充实、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同时,中国航天更通过“一带一路”机遇,加速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科技公使阿萨德·法儒克伊介绍,巴基斯坦大概有20所医院用不同的医学技术来治疗病人,需要用远程医疗技术把这20所医院连接起来。
远程医疗就是借助了航天技术,“这是航天技术和平利用的典型范例。”法儒克伊如是评价。
正如他所言,当前中国航天技术成果正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经贸商协会合作总部空间数据应用中心主任黄绍滨介绍,中国—东盟遥感卫星的合作为东盟开展农业监测、灾害防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由于共享服务,卫星数据还在柬埔寨的物流管理应用、老挝的农林业精准管理、新加坡的港口精细管理作业方面发挥了作用。
2012年10月起,黄绍滨开始配合中国卫星产业在东南亚地区的应用推广工作。他认为,中国有卫星产能和装备优势,东盟国家有需求、有市场,两者融合到一起,就能够大范围、有深度地推广卫星产业合作。
结合具体的实践来看,航天作为一种基础能力越来越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视。而认识并发掘这种需求,要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缘、经济、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大陆,既串联起俄罗斯、欧洲等大国及发达地区,也有中亚、北非、东非等欠发达地区。
美国富创公司2014年发布的《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天整体实力分为四档。
第一档包括俄罗斯、中国、印度拥有较为完备的航天工业体系的国家;第二档包括以色列和乌克兰等拥有较为先进的相关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三档包括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联酋等逐步开展自主航天系统研发能力建设的国家;第四档是航天活动参与度较低的其他国家。
无论实力强弱,领先者有继续扩大影响保持领先的动力,拥有一定航天基础能力的国家有提高地位的愿望,正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国家有开展航天活动的诉求,其他国家有分享航天成果的愿望。
多元化的诉求为航天产品落地提供了市场,通过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航天基础设施,提高航天技术能力,进一步改善本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不断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互信、外交互动以及共同利益的构建,促进沿线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联合发展航天技术及应用产业集群,惠及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增进民心相通和人文交流。
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契机,共同建设空间信息走廊,搭建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升“一带一路”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航天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沿线国家积极推进诸多项目建设。
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后续,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将有20余颗通信卫星陆续研制发射,国家航天局正在组织论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工程,将大幅提升我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卫星通信的服务能力。
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将有效提升沿线国家海上搜救、应急救援、海上航道安全等领域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澜沧江-湄公河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实施,利用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北斗导航和数据采集系统等空间信息服务,促进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沿线国家资源保护与开发及信息化管理合作,并带动卫星遥感、高精度导航、无人机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学院、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等48所知名高校签署《“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成立宣言》,将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航天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深入交流。与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就 “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签署合作意向书,承办2018年空间技术应用于亚太区域发展部长级会议,进一步推动我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在亚太区域落地。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正如“一带一路”所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一样,中国航天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这不仅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增加了航天技术成果输出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实现合作共赢的平台。
为进一步增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国际合作需要从目前的整星出口为主,向天地一体化的应用卫星系统出口转变,并逐步向卫星系统与主流应用配套的空间基础设施全产业链“走出去”发展。
(一)加强统筹规划,强化空间基础设施国际合作的战略对接
一是进一步提升全球视野,立足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支撑,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卫星的全球性共性应用与服务产品,完善天地一体化系统布局,解决全球通信保障和对地观测与服务的能力不足的问题,落实对“一带一路”空间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保障。
二是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在空间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改变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国际化发展的法规政策与标准建设滞后局面。
三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内的国际太空治理平台。以“一带一路”倡议获得联合国支持为契机,创设我国自己的太空倡议,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和协调。依托“外空会议+ 50”,共同制定面向未来的太空发展路线图以及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国际太空新规则。通过搭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太空治理机制和平台,积极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
(二)结合沿线需求,完善空间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的战略布局
一是推动空间基础设施(天基、地基、通信、导航、遥感)在沿线重点国家的覆盖。以“东盟行”、“亚太行”的方式帮助东南亚、南亚、中亚国家和地区进行卫星导航应用的方案设计,在当地推广普及北斗产品,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二是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大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南海油气开发等项目对空间基础设施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元化的数据服务(如“海星通”卫星通信服务)。加强与中铁总公司的合作,加大对中欧班列高效运行的空间数据服务支持力度。
三是在独联体、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欧选择具有市场辐射能力和合作基础较好的国家布局一批航天装备、导航遥感及零部件制造基地,争取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与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共同建设航天产业园区或航天城。
四是依托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信息中心、澜沧江-湄公河空间信息交流合作中心、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小卫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提供专业性和区域性公共产品。
(三)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各类空间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联动
一是强化国家对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工程的统筹协调和监管。加快出台数据政策与服务等相关政策,加强“一带一路”空间基础设施对外合作的项目的统一管理,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加强天、地、服务类项目联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带一路”空间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或管理中心,整合天基类和地基类,空间资源类、地面应用类、服务平台和应用类项目,进行统一备案管理。
二是推动整星出口向天地一体化的空间基础设施出口转型。加速推动卫星平台与地面系统整体出口(包括硬件、软件、终端与设备、标准、产品设计等),鼓励与主要的卫星应用类项目(包括公益性和商业性应用)协同出口,鼓励与其他卫星组网运行,提高卫星系统的应用水平和效益,形成全产业链竞争力。
(四)创新融资模式,落实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能力
一是拓展空间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支持业务卫星体系建设、科研卫星研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重大共性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行业与区域的重大应用示范。
二是推动多元化投资和产业化应用。尝试采用PPP模式建设一些商业性较强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应用类项目,凡是具有商业运营能力的卫星系统原则上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设立“天基丝路”合作基金。在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金融平台中,对支撑“一带一路”其它领域重大项目的空间基础设施类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或者探索单独设立“天基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沿线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予以融资支持。
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2021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在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一条跨越山河的“友谊之路”正式开通。
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随着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从老挝首都万象到中老边境车程由2天缩短至3小时,到昆明可朝发夕至。
雅万高铁是中印尼两国高度关注的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向印尼总统佐科致贺信,祝贺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动工。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印尼总统佐科共同视频观摩雅万高铁试验运行。2023年10月,雅万高铁正式启用。
作为印尼乃至东南亚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通车后,雅加达与万隆两城间旅行时间由之前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
科伦坡港口城被称为中国和斯里兰卡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典范。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斯里兰卡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一道为港口城奠基揭幕、为开工剪彩。
科伦坡港口城计划通过填海造地方式在科伦坡旁建造一座新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亚地区集金融、旅游、物流、IT等为一体的高端城市综合体。
由中马两国元首命名的“中马友谊大桥”,是中国和马尔代夫两国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领域的标志性项目,也是马尔代夫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
中马友谊大桥于2018年8月正式开通,全长2千米的大桥将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旁边的机场岛连接起来,当地百姓和赴马游客可通过大桥5分钟内往返于两岛之间。
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两国元首关心之下,逐渐成为对接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的示范项目。2016年1月,两国元首共同为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揭牌。
截至2023年6月,中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共吸引145家企业入驻,实际投资额超17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38亿美元,缴纳税费超2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超5000人,带动就业约5万人。
塞内加尔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西非国家。2014年2月,在塞内加尔总统萨勒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和他共同见证了签署摔跤场项目立项换文。2018年7月,正在塞内加尔访问的习近平主席亲手将竞技摔跤场的“金钥匙”交到了萨勒总统手中。
布图卡学园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3部分,自2018年11月启用以来,改善了当地办学条件,获得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和民众一致好评。
十年来,这条承载文明记忆、寄托未来梦想的希望之路,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正与各方走出一条通往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