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应急数据治理的内容,通过本文章,也可以进一步的举一反三,去理解其他行业的数据治理。
应急行业存在的问题
应急数据治理概述
应急数据治理核心步骤
应急数据资源池构建
应急数据服务支持
应急数据治理价值
一、应急行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数据治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各个部门的数据难以汇聚和共享。
缺乏对多维数据的关联和挖掘,导致信息无法形成网络,缺乏围绕应急管理领域信息要素的关联关系。
缺少应急管理智慧应用的数据支撑服务,无法满足应急部门智慧应用的需求。
缺乏数据共享服务,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利用率低下,难以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数据建设多样,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各个系统产生的数据字段、命名规则等存在差异。
二、应急数据治理概述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急管理部门也面临着数据治理的建设任务。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采用了数用分离、智能驱动的思路,构建了符合应急管理业务的大数据治理体系。
在信息资源规划的指导下,该体系建立了统一的应急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数据标准、数据接入、数据服务和深度数据应用的全面统一。同时,该体系还提供了数据共享交换和数据应用等服务,为风险管控动态化、监测预警智能化等应急管理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数据接入是指根据业务需求,定义数据获取、处理、治理、组织和服务各环节的流程、方法和流转机制,并将多源异构数据接入大数据资源池,完成与数据提供方的数据对账。数据处理则是按照数据接入环节的数据定义,结合应急行业特殊字段数据处理规范,对规模巨大、类型多样、高速流转、复杂多变、质量参差不齐、价值密度高低不一的大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提升数据价值密度,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等领域的多场景智能应用实现数据增值、数据准备和数据抽象,为应急管理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四个阶段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数据管控则是通过应急相关数据标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统一应急数据资源目录规划等功能,实现应急数据资产管理和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管控。数据质量管理是指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标准和管理规范,及时发现、定位、监测、跟踪和解决各类数据质量问题,形成数据质量问题的闭环处理,以保证数据质量的稳定可靠。数据运维管理是指采集数据接入、处理、组织和服务等各项任务的状态信息,对异常状态进行预警和处置,实现对各任务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数据共享交换是通过汇聚应急行业数据,打通各单位的信息阻碍,向应急管理部门内部组织以及外部安委办成员单位等提供数据资源共享与交换服务。数据应用则是根据应急业务需求,在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接入、处理、治理、组织之后,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等领域支撑多场景智能应用,为应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提供支持。
三、应急数据治理核心步骤
序号 | 核心步骤 | 步骤描述 |
1 | 数据标准制定 | 制定应急管理数据标准,包括数据分类、数据定义、数据格式、数据关系等标准,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能够一致、准确地进行交换和共享 |
2 | 数据汇聚 | 将来自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来源的数据汇聚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资源池,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3 | 数据资源池构建 | 构建应急管理数据资源池,包括原始库、资源库、主题库和专题库等,以实现对数据的分类管理、存储和管理、分析和应用等功能 |
4 | 数据服务支撑 | 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包括查询检索服务、比对订阅服务、数据汇聚服务、数据推送服务、元数据访问服务等,以支持内部业务系统和外部共享交换的数据应用和服务 |
数据标准部分有:
准名称 | 描述 |
数据元标准 | 针对应急数据“多源异构”的特性,针对对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接入,主要技术方法有数数据读取、数据对账等操作。 |
代码集标准 | 代码集则是将一种代码应用于代码集中的所有元素所产生的结果。在应急管理数据元的值域中会引用代码集作为数据的取值范围。 |
信息资源目录标准 | 按照统一的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目录标准规范,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对大数据平台存储的应急数据资源和通过接口方式提供大数据平台使用的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并赋予唯一的目录标识符和编码,实现对所有的应急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
数据接口标准 | 为了实现应急数据共享,提升数据价值,其他下属机构业务系统需要调用大数据资源池中的数据。数据通过服务接口方式实现应急管理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数据传输交换。可提供结构化数据(各类数据库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位置数据、日志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图片数据)存储传输能力。 |
数据汇聚:
内部数据数据汇聚:
外部数据汇聚:
四、应急资源池构建
在应急领域数据治理核心步骤中,数据资源池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该过程主要涉及原始库、资源库、主题库和专题库的建设。
首先,原始库的建设是数据资源池构建的起点。原始库用于存储从应急管理局内部系统和其他安委办成员单位各个条线业务系统获取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接入方式包括对接应急管理局各业务系统、对接外部业务开放接口、订阅政数局共享交换平台数据等。原始库在各个源业务系统和数据资源池之间起到了平滑过渡的作用,既保障了数据资源池的稳定性,又降低了前置系统数据被抽取的压力。
其次,资源库的建设是在原始库基础上进行的。资源库主要用于存储由原始库数据进行清洗、转换等标准化后的数据。资源库的表结构设计应遵循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以保证输入源原始库的数据的完整和输入信息的及时性。
然后,主题库的建设是为了高度统一地刻画应急业务的实体属性和特征。主题库是根据应急业务,围绕基础信息、行政管理、监督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实体构建沉淀的一组数据建模方法和一系列基础算法。
最后,专题库的建设则是面向应急管理常态与非常态业务需求,通过将资源库、主题库数据进行二次抽取装载的方法重新组织数据,并按照不同事件专题应用的需求重新整合形成的。
总的来说,数据资源池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接入、处理、管理和应用等多个环节,以实现对应急领域的全面、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和利用。
五、应急数据服务支持
在应急数据治理核心步骤中,数据服务支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资源目录 :应急管理部标准结合实际应急管理数据涉及的行业及其业务范围作为分类依据,将数据来源、主题信息和专题信息进行划分。数据来源目录按照应急管理领域信息资源涉及的来源部门进行划分,包括内部机关单位、下属单位、其他政府部门、互联网及社会单位等。主题信息目录结合应急管理部下发标准规范,按照应急管理领域信息资源涉及的主题信息进行划分,包括管理对象、灾害事故、应急人员、救援资源、日常监管、应急环境、动态感知、空间地理等八个主题分类。专题信息目录则根据特定应用或服务需求构建,例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题、安全生产执法专题、三防监测专题、应急指挥专题等。
数据共享交换 :通过对应急数据的汇聚形成了统一的数据资源池,在此基础上,梳理数据共享资源目录,形成应急数据共享体系。纵向上打通从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市应急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多级间的数据上报、下发,横向上拉通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应急相关委办局单位等单位之间的数据对接、数据考核、数据共享。
数据上报 :利用应急管理部数据治理系统(含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与地方、部本级业务系统联通,汇聚政务服务及监管数据。为满足政务服务及监管数据共享需求,由数据治理系统结合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作为应急管理部体系内基础设施和数据交换通道的作用,通过配置交换任务等。
以上内容主要展示了在应急数据治理过程中,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资源目录和实现高效的数据共享交换来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同时,通过与地方和部本级业务系统的联通,实现政务服务及监管数据的上报,以满足对数据的共享需求。
六、应急数据治理价值
应急数据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数据利用率:通过统一的数据资源池和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方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协同效率,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数据的价值。
提升决策支持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降低成本:通过整合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减少重复建设的数据系统,降低数据接入、处理、管理和应用的成本。
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严格的数据权限控制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促进信息共享共用:通过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实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信息互通,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