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和根本保障。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食物观在注重食物数量的传统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强调丰富食物的种类、提升食物的品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正是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体现。大食物观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现有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大食物观下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以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食物需求,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建设农业强国。
一、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的逻辑和内涵
(一)理论逻辑: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是大食物观和大农业理念的体现
在大食物观下,为了满足人们对营养健康和多样化食物的需求,食物生产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从耕地资源向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拓展,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多途径丰富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从大农业的视角看,农业产业链不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还包括食品工业的食物生产、收获、加工、分配、消费和处置环节所有的参与者、与参与者们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和环境。农业科技服务于大农业产业的发展,要体现在产业链上的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和主体上。
(二)现实逻辑: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是平衡食物供给与消费、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首先,多元农业科技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美好食物和营养健康的需求。一方面,我国虽然全面消除了饥饿,但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无法满足消费需要。居民的谷物总消费量大大超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年)的推荐标准,而薯类的消费量大大低于推荐标准。居民对畜禽肉的消费量明显偏高,但水产品等优质蛋白的消费不足。特别是奶类消费,我国居民的奶类消费量远远低于平衡膳食推荐量,按照推荐量计算出来的奶类需求量远远超过我国能够生产的奶类。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大量居民存在缺乏维生素、铁、锌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特别是老人、妇女、小孩等脆弱人群。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从食物供给和消费平衡上看,我国当前食物供求的总格局特点是口粮自给有余,但饲料、油、糖、肉、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供给缺口。2022年我国进口农产品数量和金额最多的是大豆和玉米,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饲料粮的需求,我国还进口一些高品质的大米和小麦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主粮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其次,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发展多元农村科技不仅体现了“科技装备强”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产品供给保障、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农业产业韧性和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的内涵
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就是要符合大食物观的要求,体现发展大企业产业链的思路,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食物的需求。具体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应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农业科研的目标多元化,即农业科研要实现粮食安全、营养健康、资源环境可持续等多维目标;二是投入多元化,包括投入资金和人才、科研主体的多元化;三是产出多元化,即要全方位多渠道培育壮大整个大农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已形成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对畜牧业生产的贡献率超过40%。目前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累计已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全国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配方肥占三大粮食作物施用总量的60%以上,高效低风险农药占比超过90%;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6%,农膜回收率超过8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但是从多元化的角度看,我国农业科技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少部分农产品品种自给率不高
我国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也超过75%。但是部分农产品种子还需要大量进口。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额达6.8亿美元,主要品种包括蔬菜种子(35.3%)、饲料饲草种子(23.5%)、种用花卉及种子(22.1%),以园艺作物为主,部分蔬菜品种如胡萝卜、菠菜、洋葱、高端品种番茄以及甜菜和黑麦草等种子的进口依赖度超90%。2021年我国种畜禽进口的主要品种包括种用牛(50%)、牛精液(20.7%)、种用猪(14.6%)、种用鸡(10.3%),白羽肉鸡祖代、优质种牛及精液、瘦肉型种猪从国外引进较多。
(二)农业科研在农业部门间的投入不平衡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多集中在主要粮食等大田作物和肉类产品上,种植业占农业R&D(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长年在60%左右,但对杂粮、水果、蔬菜等更具营养价值的农产品投入相对不足,对渔业、农垦农机化、特色农产品的资源配置也不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各类农产品之间的设置相对均衡,但投入重点主要还是粮食作物,水果和畜产品的投入也较高,而蔬菜、杂粮的投入相对不足。
(三)科研投入多来自政府,社会市场主体投入少
首先,我国农业科研以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主导,企业等社会市场主体在农业科研投入中的比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农业R&D经费中,85%以上来自政府,出自企业和其他主体的不到15%。
其次,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科研投入少。以种业企业为例,2021年我国有7668家种子企业,平均每家种子企业总资产仅为3444万元,资产总额10亿元以上的仅有28家;平均每家种子企业销售收入1148万元,其中超过10亿的仅7家;利润超过1亿元的仅有5家,其中最高的利润是2.38亿元。2021年,我国最大的种业公司隆平高科年收入为35.03亿元人民币,研发费用为2.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5.9%。国际种业排名第一的拜耳2021年的农业收入高达202.1亿欧元,农业研发费用高达24.3亿欧元,农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2%。
(四)农业科技人才素质有待提升
从总体情况看,中国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均衡。学历层次上,截至2020年底,国内农业科技人才本科学历不足一半,博士研究生不足7%,一半以上是专科学历。农业科研人员多数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农业,缺乏对生物种业、智能装备、低碳循环农业、合成生物技术等现代农业领域知识的掌握。以种业为例,当前世界育种已从原来的驯化选育1.0、杂交育种2.0、分子育种3.0过渡到智能育种4.0阶段,而我国的育种较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驯化选育和杂交育种阶段。2021年,我国传统育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259和1700件,现代育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997和1396件。此外,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科研人员数量少、学历不高。《2022年中国农物种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种子企业职工总数为14.2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0%,科研人员的人数为32126,仅为23%。
(五)农业科技推广转化效率比较低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单一,农业科技推广主要由政府农业部门和下设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来承担,科研机构和高校、农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没能很好地体现。例如,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1560个,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分别为438、176、827、49、70个,但目前推广的品种数量非常少,表现突出的具有重大创新性的品种更少。
三、大食物观下推动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的思考
(一)目标多元化:调整农业科技目标以实现多赢
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多由政府主导和负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农业科技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农业科技政策部分地忽略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主体利益。从国际上看,农业研发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生产导向转移至包括食品质量和营养、食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生物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因此,要增强农业科研的多目标功能性,以实现粮食安全、营养健康、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要加大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与营养等新兴趋势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研发能抵抗干旱和其他气候变化症状的,更能捕获碳的作物来帮助农民适应气候变化。
(二)投入多元化:吸引市场化社会化资本参与农业科技
在保证政府对农业食物系统研发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多举措鼓励私人投资农业食物系统研发。对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共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开发,以及重大科研设施、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等,政府需大幅度增加投入。同时通过公私合营(PPP)、政府资金配套等多方式并举,加大对农业企业R&D投入的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多途径引导,调动企业投资农业科研积极性,增强政府调动和优化对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农业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品种和技术多元化:更加注重对非主粮食物和全产业链的科研投入
食物品种多元化是膳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减少农业产业链风险、增强农业产业韧性的关键。要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在保障主粮研发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对水果、蔬菜、鱼、奶、坚果、豆类等营养健康食物的研发,注重被忽视和未被充分利用作物的育种。积极开展粮食储藏、物流、加工等领域减损技术的研究,加强农业灾害预警和应对技术。加强对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装备的研发,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实用配套技术,拓宽技术获取渠道,为企业、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农业合作社、小农等不同农业主体提供技术支持。特别地,要利用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细胞培养、基因编辑、智能制造等颠覆性前沿技术,生产加工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更美味、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食物”。
(四)人才培养和评价多元化: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
农业科技推广是解决农业科研创新与实际脱节、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关键。打造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涉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培养、待遇、评价、晋升、荣誉等各方面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科技中国,原作者龙文进。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转自丨科技中国
作者丨龙文进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