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演示的核心技术是DARPA与西科斯基公司联合开发的“机组人员驾驶舱自动化系统”(ALIAS)。该系统并非简单地实现“自动巡航”,而是集成了电传操纵、多源传感器融合、机器学习算法与任务规划软件的综合智能体。早在2022年,配备ALIAS的UH-60A就完成了全球首次完全无人驾驶的起飞、飞行与着陆,验证了基础自主能力。而2025年的这次测试,则实现了更高阶的“人在回路”远程操控:操作员虽远离战场,却能通过实时视频流和交互界面精确指挥直升机执行复杂机动。这种“远程操控+自主飞行”的混合模式,解决了纯自主系统在动态战场中应对突发状况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规避了纯遥控系统对通信链路高度依赖的风险。ALIAS系统在后台持续处理导航、避障、姿态控制等底层任务,而人类操作员则聚焦于战术决策层面——正如DARPA项目经理斯图尔特·杨所言:“飞行员可以专注于任务管理,而非机械操作。”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人机协同范式的根本转变。
降低人员风险,拓展任务边界
现代高强度对抗环境中,载人平台的生存性正面临严峻挑战。中俄等“势均力敌对手”部署的先进防空系统(如S-400、红旗-9)和电子战能力,使得低空突防的传统直升机战术日益危险。在此背景下,无人化黑鹰的价值凸显:
首先,显著降低人员伤亡风险。在高威胁区域执行医疗后送、物资投送或特种部队渗透任务时,无需将飞行员置于险境。即便直升机被击落,损失的仅是装备而非宝贵的人力资源。
其次,拓展作战时空维度。远程操控允许操作员在安全后方甚至本土基地指挥前线行动,实现“防区外作战”。同时,无人平台可执行长时间滞空侦察、超视距补给等有人机难以承受的任务,极大提升战场持久力。
再者,加速老旧平台现代化。美军现役黑鹰超过2000架,全面换装新机型成本高昂。ALIAS等改装套件提供了一条经济高效的升级路径,使经典平台焕发新生,延续其在未来战场的生命力。
推动美军“人机一体化”作战体系成型
黑鹰无人化并非孤立项目,而是美军整体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拼图。从2024年陆军协会年会上西科斯基MATRIX系统的公开演示,到2025年国防部长亲自操演,释放出明确信号:五角大楼正全力推进“可选有人”(Optionally Manned)作战概念落地。这一理念强调平台应具备灵活配置能力——平时可由少量人员操作,战时则完全无人化,以适应不同威胁等级和任务需求。
更深远的是,此举标志着美军正构建“分布式人机协同”作战网络。未来战场上,一名操作员可能同时监控多架无人黑鹰,与无人机群、地面机器人协同行动,形成弹性、冗余、智能的作战单元。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作战效能,也增强体系抗毁性——单点失效不再导致任务崩溃。
技术之外的深层问题
尽管前景广阔,黑鹰无人化仍面临多重挑战。网络安全首当其冲:远程控制高度依赖数据链,一旦遭干扰、欺骗或劫持,后果不堪设想。DARPA已意识到此风险,正同步推进抗干扰通信与加密认证机制研发。
伦理与法律困境亦不容忽视。无人平台在自主决策中若造成平民伤亡,责任归属如何界定?国际法对“遥控战争”的规制尚不完善,可能引发新的道德争议。
此外,人机信任鸿沟仍是心理障碍。即便技术成熟,指挥官是否愿意将关键任务完全托付给算法?这需要长期训练、实战验证与文化适应。
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黑鹰直升机自1979年服役以来,见证了从冷战对峙到反恐战争的全过程,成为美国军事力量的象征。如今,它正从“飞行员的座驾”转变为“操作员的终端”,这一转变远不止于技术升级,更是战争哲学的演进——从依赖个体勇气与技能,转向依托系统智能与网络协同。
黑鹰的无人化飞行,意味着未来战场将更少“英雄主义”,更多“算法理性”;更少人员暴露,更多远程精准干预。它既是美军应对大国竞争的务实选择,也是全球军事智能化浪潮的缩影。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黑鹰”之名或许不再与旋翼下的飞行员绑定,而与千里之外屏幕前的操控者相连——那将是战争形态又一次静默而深刻的革命。
参考资源
1、https://www.armyrecognition.com/news/defense-web-tv/u-s-secretary-of-war-pete-hegseth-remotely-flies-black-hawk-helicopter-in-darpa-test
2、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military/black-hawk-piloted-remotely-using-touchscreen-display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