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水利行业数据安全迎来重磅新规——《水利重要数据安全保护要求》(SL/T 846—2025)正式实施,该标准由水利部于今年8月1日发布。这部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水利数据安全保护进入有标可依的新阶段,也为从“治水”迈向“智水”的数字化转型划定了安全跑道。
新规出台的背后,是水利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数字孪生流域等建设的全面推进,使得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等核心数据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等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在此背景下,此标准为各级水利单位提供了应对数据安全挑战的明确行动指南。
标准确立“合规有效、权责一致、全程可控、持续完善、统筹协调、安全可信”六大基本原则,构建涵盖管理、技术与运营的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标准要求水利部门对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原始数据与衍生数据进行全面识别,依据《GB/T 43697》和行业分类分级制度建立重要数据目录,并构建“管理—技术—运营”三位一体的保护框架。
标准要求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在组织架构上,须确立数据安全责任人与管理机构,并实行数据库管理员、安全管理员与安全审计员的“三员分离”;在运行机制上,需构建涵盖安全审查、权限审批、风险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的一体化流程,并强化第三方管理,通过合同协议明确外包服务的数据安全责任。
在技术层面,标准按照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环节,提出了具体的防护要求。
数据收集: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明确收集目的与范围;采用身份鉴别、数据校验、数字签名等技术,确保来源可溯、内容可信。
数据存储:境内存储为底线要求,划分专用网络区域;采用加密、脱敏、去标识化等技术,强化机密性与完整性;建立备份与恢复机制,实现同城异地容灾。
数据使用:实施细粒度权限管控,高风险操作需实人核验;展示与下载环节应采用水印、脱敏、加密等措施;特权账号严格管控,操作全程审计。
数据传输:优先使用水利业务网、政务外网等专用通道;互联网传输需经安全评估,并采用VPN/SSL等加密方式;实时监测异常传输行为,及时告警阻断。
数据销毁:建立双人审批机制,采用多次覆写确保数据不可恢复;存储介质报废须消磁、粉碎,防止数据还原。
标准要求建立涵盖资产管理、风险监测、威胁管理、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的系统化的数据安全运营体系。
资产管理:建立数据资产台账与统一标签体系,实现数据血缘可溯。
风险监测:构建统一监测平台,实时发现违规传输、非法访问等行为。
威胁管理:分类分级管理威胁,协同内外部情报进行分析处置。
风险评估:定期或在重大变化时开展评估,内容涵盖制度、技术、事件、外包等环节。
应急处置: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事件处置须记录完整,事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整改情况。
此外,标准明确规定,处理重要数据的系统必须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并通过测评,同时密码应用需符合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第三级要求并通过密评。
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防护:覆盖数据采集校验、TB 级合规存储(180 天)、加密备份、协议深度解析、加密传输、最小权限管控、操作审计、不可恢复销毁全环节,完美适配标准技术防护细则; 一体化智能安全运营中枢:AISOC平台内置AI安全模型,告警误报率降低 95% 以上,通过SOAR自动化响应剧本实现威胁秒级处置,支持与现有防火墙、EDR 等设备联动;提供可视化态势看板与日/周/月合规运营报告,替代人工统计,高效满足制度管理要求; 日志与流量协同监测:打破“数据孤岛”,全面采集网络设备、服务器、SCADA等核心系统日志,结合流量探针分析南北向/东西向流量,将数据外泄、横向移动等高级威胁发现能力从“天数级”提升至“分钟级”,筑牢风险监测防线。
★
往期回顾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