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安全是技术领域中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前沿阵地之一。每年,企业和开源代码库中都会发现数以万计的新漏洞。防御者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在黑客利用之前发现并修补这些漏洞。 
昨天,Openai官宣了“Aardvark”,一个由AI驱动的安全智能体。Aardvark,中文直译“土豚”,又叫非洲食蚁兽。但它不是在非洲大草原上挖蚂蚁,而是在代码的海洋里寻找“虫子”(Bug)!Aardvark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具备自主性和代理性的Agentic AI(代理式人工智能)系统,能像真人一样独立思考、自主行动。Aardvark的核心大脑是OpenAI最新的GPT-5模型,这让它拥有了超越传统工具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土豚的挖洞四部曲
Aardvark的工作原理是监控代码库的提交与变更,识别安全漏洞及其潜在利用方式,并提出修复方案。传统安全工具,如模糊测试(fuzzing)或软件成分分析(SCA),更像是拿着固定的筛子过滤已知的问题。而Aardvark,则像一位真正的安全专家,它会阅读代码,理解其行为逻辑,分析潜在的风险,甚至能像人类一样撰写并运行测试,从而发现那些隐藏极深、需要复杂条件才能触发的漏洞。用OpenAI的话来说,Aardvark正在努力将安全攻防的天平,重新倾向于防御者一方。
Aardvark 依赖一个多阶段流程来识别、解释和修复漏洞:
- 分析(威胁建模):洞察全局,未雨绸缪 首先,Aardvark不是无头苍蝇,它会像一个老练的安全顾问那样,对整个代码库进行“威胁建模”。这就像在行动前绘制一份详细的地图,理解项目的安全目标和设计,为后续的侦察行动奠定基础。 
- 提交扫描(火眼金睛):代码风吹草动,立马上线 代码一旦有新的提交(Commit),Aardvark便会逐行审查这些变动,并结合其对整个代码库和威胁模型的理解,寻找其中可能引入的新漏洞或潜在风险。哪怕是历史代码,首次接入时也能进行回溯扫描,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发现问题后,它还会详细解释漏洞原理,并对代码进行注释,方便人类安全员复查。 
- 漏洞验证(沙盒实锤):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找到潜在漏洞后,Aardvark会在一个隔离的“沙盒”环境中,模拟真实的攻击场景,尝试触发并验证漏洞的真实可利用性。这就像是警方在实验室中重现犯罪过程,确保提供给人类的报告是高质量、低误报的“铁证”。 
- 补丁生成(妙手回春):遇到漏洞,一键修复 Aardvark不光会挖掘漏洞,还能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它与OpenAI的Codex无缝集成,能为发现的每一个漏洞生成定制化的补丁。这些补丁在提交给人工审核前,还会被Aardvark自己扫描一遍,确保补丁本身没问题。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一键打补丁,大大加快修复速度,加快业务迭代速度。 
战绩斐然的土豚
Aardvark 已经投入使用数月,在OpenAI内部,它成功发现并帮助修复了多个关键漏洞,有效提升了公司的防御姿态。外部内测伙伴也对Aardvark的分析深度赞不绝口,它甚至能揪出那些在复杂条件下才出现的隐藏Bug。
在“黄金标准”代码库的基准测试中,Aardvark对已知漏洞和人工植入的漏洞识别率高达92%,这表明它拥有极高的召回率和实战效率。更令人振奋的是,Aardvark不仅限于安全漏洞,在测试中,它还意外发现了逻辑错误、不完整的修复以及隐私泄露等多种代码问题。
土豚助力构建更安全的数字世界
软件是现代社会的骨架,而漏洞就是骨头上的裂缝。2024年,全球报告的CVE数量已超过4万个,平均每次代码提交约有1.2%的概率会引入Bug。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动,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企业、基础设施乃至整个社会构成系统性风险。
Aardvark的出现,标志着一种“防御者优先”的新模式:一个持续运行、自主分析的AI安全研究员,它能在代码演进的过程中提供不间断的保护。通过尽早发现漏洞、验证其真实可利用性并提供清晰的修复方案,Aardvark在不减缓创新速度的前提下,显著增强了安全性。OpenAI相信,Aardvark能让专业的安全能力触手可及,让更多人享受到高水平的安全保障。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