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太空域从“支援保障域”向“独立作战域”的根本性转变,美军正围绕“大国竞争”加速推进其太空作战“软件”(即战法、条令、编制)的革命性重塑。本系列报告(共9份)作为《美军新域新质100大经典研究课题》中“太空域新战法新编制”的核心篇章,旨在穿透美军“增殖型星座”、“响应式发射”等“硬件”表象,系统性解构其背后一整套全新的作战思想、指挥结构与战术范式。
本系列研究以美军太空作战顶层条令《动态太空作战》(报告一)为总纲,深入分析其为实现“动态”与“韧性”而构建的两大支柱:“分布式太空架构”(报告三)和“商业航天力量”(报告八)。在此基础上,报告解构了支撑新作战体系的“新编制”变革,包括“数字原生”部队(报告五)的建设理念和“USSF与NRO协同”(报告六)的军情一体化指挥结构。
在具体作战样式上,本系列报告聚焦于美军在“非动能”与“跨域”对抗中的核心战法,深度剖析了“天基网络攻防”(报告二)和“导航战”(报告九)的攻防策略。最后,报告将太空置于联合作战的“中枢”地位,详细阐释了太空域如何作为JADC2的关键节点(报告四)赋能“全域杀伤网”,以及如何直接支援“分布式杀伤”(报告七)等新型海空作战概念。
本导论将逐一介绍这九份报告的重点内容、研究思路与创新点,并通过流程图与对比表格,清晰展示美军新一代太空战法编制的完整图景,旨在为我军太空力量建设与作战理论发展提供前瞻性、系统性的启示。
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47 期分享
编译 l 所长007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系列报告(1-9)重点内容、研究思路与创新点解析
本系列九份报告在逻辑上层层递进,从顶层条令(报告一)出发,延伸至体系架构(报告三、八)、力量编制(报告五、六),再到具体战法(报告二、九),最终落实到跨域赋能(报告四、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军太空战法编制分析框架。
报告一:《美军“动态太空作战”(DSO)条令演进与战法创新研究》
重点内容: 本报告是理解美军新太空作战思想的“总钥匙”。重点分析美国太空军(USSF)的核心作战条令——“动态太空作战”(DSO)。DSO标志着美军太空战略从冷战时期的“被动、可预测、重防御”转向“主动、不可预测、重机动、攻防兼备”。报告将深度解析DSO的四大支柱:空间机动、响应式太空、动态威胁感知与归因、动态力量组合。
研究思路: 采取“条令-战法-案例”的研究路径。首先,追溯DSO条令的理论渊源(如对“空战机动”思想的借鉴)及其演进过程;其次,解构DSO指导下的具体战法创新,如“轨道机动威慑”、“快速响应发射”、“星座动态重组”等;最后,结合X-37B的在轨机动、GSSAP的抵近侦察以及“Victus Nox”等“响应式发射”演习,分析DSO的实战化应用。
创新点: 本报告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DSO从一个抽象的威慑概念,具体化为一套可执行的战术动作和作战规则。它揭示了美军试图在“火力”对抗之外,通过“机动”和“敏捷性”来重塑太空战场攻防平衡、增加对手决策成本的战略意图。
报告二:《美军“攻防一体”太空作战体系下,天基网络攻击与防御战法分析》
重点内容: 本报告聚焦太空系统的“软肋”——网络。重点研究美军如何将网络战(CNO)能力全面整合进太空作战。内容涵盖进攻性网络战法(如针对敌方地面测控站的渗透、对上行链路的劫持、对卫星在轨操作系统的入侵、对ISR数据的数据投毒)和防御性网络战法(如“零信任架构”在天基网的部署、天基系统的“内生安全”设计)。
研究思路: 采用“威胁-脆弱性-攻防”的分析框架。首先,全景式梳理天基信息系统(地面段、链路段、空间段)的关键网络脆弱性节点;其次,分析美国太空军与网络司令部(CYBERCOM)的协同机制与战法;最后,以美军“Hack-A-Sat”(黑入卫星)挑战赛为案例,反向推演其最担忧的攻击路径和最重视的防御技术。
创新点: 突破了传统太空对抗(动能/定向能)的视野,聚焦于“网络域赋能太空战”这一新趋势。本报告的创新点在于强调了在太空对抗中,“制网权”可能是夺取“制天权”的前提,揭示了“软杀伤”和“数据污染”作为新型不对称作战样式的巨大潜力。
报告三:《美军“分布式太空架构”下的系统韧性与作战生存能力研究》
重点内容: 本报告是理解美军当前太空建设核心逻辑的“压舱石”。重点分析美军为何从依赖“高、精、尖”但“脆弱”的少数大型卫星,转向部署大量“低成本、小型化、网络化”的“增殖型近地轨道”(pLEO)星座(如SDA的“分层作战体系”)。报告将评估这种“分布式”架构如何通过冗余、替代和快速补充,极大提高整个太空体系在遭受攻击时的“韧性”(Resilience)。
研究思路: 运用“系统工程”和“作战仿真”的思路。首先,建立美军新旧两代太空架构(如SBIRS vs SDA跟踪层)的模型;其次,对比分析在不同烈度的攻击(如反卫星导弹、共轨干扰、网络瘫痪)下,两种架构的“任务弹性”和“系统降级”程度;最后,量化评估“分布式”带来的生存能力增益和新的脆弱性(如对地面信关站的依赖)。
创新点: 本报告从“系统韧性”这一美军最关切的视角出发,解释了美军pLEO星座的根本驱动力。创新性地提出,美军的战略已从“确保单星不被摧毁”转向“确保体系功能不被中断”,这是一种接受“战损”并“带伤作战”的全新作战哲学。
报告四:《太空域作为“联合全域指挥控制”(JADC2)关键节点的角色与数据链路脆弱性分析》
重点内容: JADC2是美军作战的“中枢神经”,而太空域是JADC2的“关键节点”。本报告重点研究天基通信(如SDA传输层)和天基ISR(如SDA跟踪层)如何为JADC2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和“穿透性”感知,实现“传感器到射手”的秒级闭环。同时,报告将反向分析这一“关键节点”的脆弱性,特别是其数据链路在强电磁干扰和网络攻击环境下的稳定性。
研究思路: 采用“赋能-依赖-脆弱性”三段论。第一步,分析太空系统(特别是pLEO)对JADC2中数据融合、AI决策和火力引导的赋能机制;第二步,评估JADC2对天基链路的“极端依赖”;第三步,重点分析这些链路(星间激光、星地射频)的被侦察、被干扰和被劫持的风险,即JADC2的“阿喀琉斯之踵”。
创新点: 将太空域置于“全域作战”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明确其作为JADC2“顶层信息枢纽”的定位。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其“赋能”,更深入挖掘其“脆弱性”,为理解美军“杀伤网”的体系对抗关键点提供了新视角。
报告五:《美国太空军“数字原生”部队建设(新编制)对其作战效能的提升研究》
重点内容: 本报告聚焦于“新编制”中的“人”与“组织”。美国太空军自称是“第一支数字军种”。本报告重点研究其“数字原生”建设(Digital-Native Force)的内涵。分析其在人才招募(侧重程序员、数据科学家)、训练模式(高度依赖“数字靶场”和“数字孪生”)、采办模式(“敏捷开发”/DevSecOps)以及作战文化上的革新,以及这种新编制如何提升其应对“敏捷、动态”太空威胁的作战效能。
研究思路: 采取“组织行为学”与“作战能力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解构“数字原生”的构成要素(人才、流程、工具、文化);其次,分析这种新编制如何优化太空军的“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特别是在数据处理和快速响应方面;最后,以USSF的“软件工厂”(如Kobayashi Maru)为案例,评估其“软件定义作战”的实际效果。
创新点: 从“编制”和“人力资源”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探讨“软件”定义部队的全新建军模式。创新性地揭示了美军试图通过“认知优势”和“流程优势”来拉开代差,而不仅仅依赖技术。
报告六:《美军太空军种(USSF)与国家侦察局(NRO)的任务协同与指挥结构(新编制)演变》
重点内容: 本报告聚焦“新编制”中的“指挥结构”。USSF的成立打破了美国军事航天(原空军太空司令部,Title 10)和情报航天(NRO,Title 50)的传统分工。本报告重点分析USSF与NRO之间在任务规划、预算分配、数据共享和在轨指挥权上的“协同”与“摩擦”。
研究思路: 采用“制度分析”和“权责划分”的研究方法。首先,梳理USSF成立前后,美军太空力量的指挥链条变化;其次,重点分析NRO的“动态”转型及其与USSF的《战略协同框架》,以及“国家太空防御中心”(NSDC)在融合二者中的角色;最后,以“沉默巴克”(Silent Barker)等军情联合项目为例,评估这种新协同机制的实战效率。
创新点: 深入探讨了美军内部“作战”与“情报”两大太空力量板块的整合问题。创新点在于揭示了美军试图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新编制),打通情报数据与作战行动之间的壁垒,实现“情报即作战”的无缝衔接。
报告七:《太空域在美军“分布式杀伤”战法中的支援与赋能机制》
重点内容: 本报告是太空赋能联合作战的“具体应用”篇。“分布式杀伤”(已融入“分布式海上作战”DMO)是美海军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核心战法。本报告研究太空域如何为广域分散的海上(及空中)作战单元提供赋能。重点分析天基ISR(如广域海洋监视)如何发现目标、天基PNT(GPS)如何实现精确导航、天基通信(如MUOS、商业星链)如何确保超视距指挥与协同。
研究思路: 采用“作战需求-能力支撑”的分析逻辑。首先,分析“分布式杀伤”战法对ISR、PNT、C2的“刚性”需求;其次,详细拆解美军太空系统(包括军用和商用)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的;最后,反向评估:若太空支援被降级或中断,该战法的“脆弱性”有多高,即“分布式杀伤”是否会变为“分布式失联”。
创新点: 将太空支援从“通用保障”的角色中剥离出来,精确嵌入到“分布式杀伤”这一特定战法中,清晰地展现了太空优势如何直接转化为海、空域的战术优势,同时也暴露了其对太空的致命依赖。
报告八:《美军利用商业航天力量(如SpaceX)构建混合太空架构的模式与挑战》
重点内容: 本报告聚焦当前美军太空力量建设最显著的趋势——“拥抱商业”。重点研究美军如何将商业力量(特别是SpaceX的“星链”/“星盾”,以及Maxar、Planet等商业遥感)深度整合进其作战体系,构建“军民混合”的太空架构。分析其模式(服务采购、技术融合、应急备份)、优势(低成本、快速部署、规模韧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指挥控制权、数据安全、供应商中立性)。
研究思路: 采用“案例研究”与“公私伙伴关系(PPP)”分析相结合。以俄乌冲突中“星链”的颠覆性应用为核心案例,深入分析其对现代战争的启示;其次,分析SDA等机构如何通过“螺旋式开发”和“商业优先”策略,利用商业力量快速构建pLEO星座。
创新点: 抓住了美军实现“韧性”和“敏捷”的“捷径”。创新点在于不仅分析了“混合架构”的作战效益,更深入探讨了其带来的“指挥权归属”和“法律地位”等深层次挑战,特别是“马斯克困境”(即关键作战能力被私营企业控制)的战略风险。
报告九:《美军“导航战”(NAVWAR)攻防战法及其对PNT(定位、导航、授时)系统的依赖与反制》
重点内容: 现代战争高度依赖PNT(定位、导航、授时)信息。本报告聚焦于围绕PNT展开的“导航战”(NAVWAR)。重点分析美军的“导航战”攻防战法:在“攻”端,研究其如何干扰、欺骗甚至摧毁对手的PNT系统;在“防”端,研究其如何确保自身PNT信息的“可信”与“弹性”,包括M码GPS、抗干扰天线(CRPA)、以及“去GPS”的替代PNT技术(如地基eLoran、天基NTS-3、惯性导航融合等)。
研究思路: 采用“攻防技术-战术应用”的分析框架。首先,梳理导航战的攻击手段和防御手段;其次,分析美军在“导航战”条令指导下的具体战术运用,如如何在A2/AD环境中保护己方PNT并拒止敌方PNT;最后,以俄乌冲突中的GPS攻防实践为例,评估PNT对抗的实际效果。
创新点: 聚焦于PNT这一“隐形但致命”的作战要素。创新点在于系统性地构建了“导航战”的攻防体系,揭示了未来战争中“PNT优势”将成为与制空权、制海权同等重要的“制信息权”的核心组成部分。
系列报告(1-9)逻辑关系流程图
这九份报告在逻辑上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美军太空新战法与新编制的完整图景。其关系可描述如下:
流程图逻辑说明:
1.顶层思想(报告一): 《动态太空作战》(DSO)是美军新太空战法的“顶层条令”,是所有战法和编制变革的出发点。
2.体系构建(报告三、八、五、六): 为实现DSO,美军需要“新体系”和“新部队”。新体系 = “分布式架构”(报告三) + “商业航天”(报告八)。报告三是“做什么”(架构蓝图),报告八是“怎么做”(实现捷径)。
3.新部队 = “数字原生”(报告五) + “军情协同”(报告六)。报告五是“部队文化”(人才基础),报告六是“指挥结构”(组织保障)。
4.核心战法(报告二、九): 新体系和新部队用于执行新的核心战法,重点是“非动能”对抗,即“网络战”(报告二)和“导航战”(报告九)。
5.跨域赋能(报告四、七): 太空战的最终目的是赋能联合作战。
6.“赋能JADC2”(报告四)是太空域作为“信息枢纽”对全域作战的“顶层贡献”。
7.“支援分布式杀伤”(报告七)是太空域赋能海、空等“特定领域”作战的“具体贡献”。
系列报告(1-9)对比分析表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九份报告的研究重点,特制表如下:
报告编号 | 报告主题 (新战法/新编制) | 研究对象 (Object of Study) | 核心问题 (Core Question) |
报告一 | 动态太空作战 (DSO) | 太空作战条令、作战思想 | 美军太空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从被动到主动) |
报告二 | 天基网络攻防 | 太空系统的网络脆弱性、攻防战术 | 美军如何通过网络“软杀伤”瘫痪对手太空体系? |
报告三 | 分布式太空架构 | pLEO星座(如SDA)、系统韧性 | 美军如何构建“打不垮、快恢复”的太空体系? |
报告四 | 赋能JADC2 | 太空域在“杀伤网”中的角色与脆弱性 | 太空如何成为JADC2的“中枢神经”与“阿喀琉斯之踵”? |
报告五 | “数字原生”部队 | USSF的人才、文化、采办新编制 | 美军如何通过“组织变革”和“软件”来加速作战? |
报告六 | USSF与NRO协同 | 军情(Title 10/50)指挥结构演变 | 美军如何打通“作战”与“情报”的壁垒,实现军情一体? |
报告七 | 支援“分布式杀伤” | 太空对DMO/A2/AD的赋能机制 | 天基力量如何让“分布式”的海空平台联结成“一体化”杀伤网? |
报告八 | 融合商业航天 | “军民混合”架构(如SpaceX) | 美军如何利用商业力量快速实现“韧性”与“规模”? |
报告九 | 导航战 (NAVWAR) | PNT系统的攻防对抗战法 | 美军如何确保己方PNT优势并拒止对手PNT? |
总结与启示
本系列九份报告系统性地揭示了美军太空新战法与新编制的四大核心趋势:
1.从“确保生存”转向“作战韧性”: 美军已接受“卫星在战时一定会被攻击”的现实,其战略重心从保护“高价值单星”转向确保“体系功能不中断”。以“分布式”(报告三)和“混合式”(报告八)为特征的“韧性”建设,已成为其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
2.从“被动防御”转向“动态威慑”: 以“动态太空作战”(DSO)条令(报告一)为标志,美军正转向“不可预测”的机动作战,并高度重视“网络”(报告二)和“导航”(报告九)等“软对抗”手段,实现“慑战一体”。
3.从“技术密集”转向“数字原生”: 美国太空军(报告五)的建设理念代表了建军模式的革新。其本质是试图通过“软件定义部队”和“敏捷流程”,在“OODA”循环中战胜对手。
4.从“领域支援”转向“跨域融合”: 美军已将太空域视为JADC2(报告四)的“中枢”,并深度嵌入“分布式杀伤”(报告七)等战法,同时通过“军情一体化”(报告六)打通数据壁垒,太空的“赋能”与“主导”地位空前提高。
对我启示:
美军在太空战法与编制上的深度变革,对我国太空力量建设具有深刻启示。我们必须:
1.确立“体系韧性”的优先地位: 必须加快发展我军的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星座,并探索高效的“军民融合”(类似报告八)与“快速补网”能力。
2.加快“攻防兼备”的战法创新: 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大力发展包括“动态机动”(类似报告一)、“网络攻防”(报告二)和“导航对抗”(报告九)在内的“非对称”对抗手段。
3.强化“数字赋能”的部队建设: 应借鉴美军“数字原生”(报告五)理念,推进我军太空部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人才培养、训练模式和采办流程上大胆革新。
4.立足“跨域制胜”的体系对抗: 必须将太空域置于联合作战的大棋局中,一方面要防止对我军C4ISR体系的“节点式”打击(如对PNT的依赖);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利用我军太空力量,对敌海、空、网等其他作战域形成“降维”赋能与“跨域”打击。
《美军太空新战法新编制作战运用及启示》
9篇报告目录
[报告1] 《美军“动态太空作战”条令演进与战法创新研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太空域“作战疆域”属性的确立
1.1.2 “大国竞争”对太空作战条令的驱动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动态太空作战 (DSO)
1.2.2 响应式太空
1.2.3 机动威慑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DSO条令的理论溯源与演进
2.1 理论溯源:从“空间控制”到“动态威慑”
2.2 演进脉络:从《太空作战》(JP 3-14)到DSO
2.2.1 威胁驱动:中俄反太空能力的发展
2.2.2 条令核心思想对比分析
* 表格 2.2.1:美军新旧太空作战条令核心思想对比
2.3 DSO的四大支柱
2.3.1 空间机动
2.3.2 响应式太空
2.3.3 动态威胁感知与归因
2.3.4 动态力量组合
3、DSO指导下的战法创新
3.1 战法一:在轨机动与“不可预测”部署
3.1.1 战术机动:规避、伴飞、交会
3.1.2 战役机动:轨道重组与动态部署
3.2 战法二:“响应式太空”与快速补充
3.2.1 “战术响应发射”(TacRS)概念
3.2.2 破坏对手OODA循环的战法价值
3.3 战法三:动态力量组合与韧性恢复
3.3.1 pLEO星座的“弹性重组”
3.3.2 军商混合力量的动态调用
4、案例研究:DSO的实践与验证
4.1 案例研究:X-37B的在轨机动与威慑
4.1.1 X-37B历次任务的轨道变更与机动模式分析
4.1.2 其作为DSO“战略机动”平台的效能评估
4.2 案例研究:GSSAP(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
4.2.1 GSSAP的“抵近”与“伴飞”行动
4.2.2 验证DSO“主动防御”与“灰色地带”威慑
4.3 案例研究:“Victus Nox”响应式发射演习
4.3.1 “Victus Nox”演习流程解构
* 流程图 4.3.1:“Victus Nox”演习响应流程与决策节点图
4.3.2 评估“小时级”响应对星座韧性的补充
5、DSO的挑战、脆弱性与未来发展
5.1 技术挑战:在轨燃料、自主决策AI
5.2 法律与伦理挑战:“敌意”机动的界定
5.3 未来发展:在轨服务(OSAM)对DSO的赋能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DSO条令的核心特征总结
6.2 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6.2.1 发展我军“动态机动”太空能力的必要性
6.2.2 构建“快响”发射与补充能力
[报告2] 《美军“攻防一体”太空作战体系下天基网络攻击与防御战法分析》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天基系统的网络脆弱性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天基网络战
1.2.2 跨域(太空-网络)攻击
1.2.3 太空系统“内生安全”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天基系统网络脆弱性分析
2.1 地面段脆弱性(测控站、数据中心)
2.2 链路段脆弱性(上行、下行、星间)
2.3 空间段脆弱性(卫星本体、操作系统)
* 流程图 2.0.1:天基系统网络攻击“杀伤链”全流程
3、美军天基网络进攻性战法
3.1 战法一:链路劫持与信号欺骗
3.2 战法二:数据投毒与污染(针对ISR数据链)
3.3 战法三:在轨渗透与“僵尸”卫星
3.4 战法四:地面测控站网络入侵与瘫痪
4、案例研究:天基网络战的实战与演习
4.1 案例研究:俄乌冲突中Viasat攻击事件
4.1.1 攻击事件复盘与技术分析
4.1.2 评估商业卫星网络脆弱性的军事影响
4.2 案例研究:美军“Hack-A-Sat”挑战赛
4.2.1 竞赛科目的攻防技术分析
* 表格 4.2.1:“Hack-A-Sat”竞赛关键攻防技术点分析
4.2.2 “以攻促防”反哺天基系统防御的模式
4.3 案例研究:“施里弗”太空战演习中的网络攻防
4.3.1 演习中“网络域瘫痪”对“太空域作战”的连锁反应
4.3.2 验证太空-网络协同作战
5、美军天基网络防御性战法与技术
5.1 “零信任架构”(ZTA)在天基网的部署
5.2 “抗量子密码”技术(QKD)的应用
5.3 AI赋能的威胁自动检测与在轨自主修复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天基网络战发展特点
6.2 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6.2.1 构建我军“内生安全、主动防御”的天基网络防护体系
6.2.2 发展我军跨域(网络-太空)“软杀伤”对抗能力
[报告3] 《美军“分布式太空架构”下的系统韧性与作战生存能力研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传统太空架构的脆弱性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分布式太空架构 (DSA)
1.2.2 增殖型近地轨道 (pLEO)
1.2.3 系统韧性 (Resilience)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分布式太空架构的理论与转型
2.1 理论基础:从“健壮性”转向“韧性”
2.2 转型驱动:应对A2/AD环境下的反卫星威胁
2.3 架构对比:传统架构 vs 分布式架构
* 表格 2.3.1:新旧两代太空架构作战生存能力对比分析
3、SDA“分层作战体系”解析
3.1 传输层(Tracking Layer)
3.2 跟踪层(Tranchi Layer)
3.3 其他层级(导航、威慑、作战管理)
3.4 分布式架构下的“网状”作战模式
* 流程图 3.4.1:SDA分层架构的数据流与“杀伤链”闭环示意图
4、案例研究:分布式架构的效能与挑战
4.1 案例研究:SDA“Tranche 0/1”的部署与试验
4.1.1 试验数据分析:星间链路与互操作性
4.1.2 评估其对JADC2“连接层”的贡献
4.2 案例研究:俄乌冲突中“星链”的韧性表现
4.2.1 “星链”对抗电子干扰的“规模效应”分析
4.2.2 pLEO星座“分布式”韧性的作战仿真
4.3 案例研究:DARPA“黑杰克”(Blackjack)项目
4.3.1 项目技术路径(军用载荷+商用平台)分析
4.3.2 探索“分布式”架构的成本效益
5、分布式架构的固有脆弱性与反制
5.1 脆弱性分析(地面站、频谱、轨道碎片)
5.2 对手的反制策略(“面杀伤”、网络攻击)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分布式架构发展趋势
6.2 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6.2.1 加快我军“低轨星座”建设
6.2.2 发展“非对称”反制手段
[报告4] 《太空域作为“联合全域指挥控制”关键节点的角色与数据链路脆弱性分析》
1、绪论
1.1 研究背景:JADC2的天基依赖性
1.2 核心问题与研究框架
1.2.1 太空域:JADC2的“赋能者”
1.2.2 太空域:JADC2的“阿喀琉斯之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太空域赋能JADC2的机制
2.1 赋能“连接层”:天基通信网
2.1.1 SDA传输层(pLEO)的角色
2.1.2 天基5G与战术数据链融合
2.2 赋能“感知层”:天基ISR
2.2.1 NRO/SDA星座对(高超音速)目标的跟踪
2.2.2 AI在天基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2.3 赋能“决策层”:星上数据处理
* 流程图 2.0.1:JADC2“杀伤网”中天基信息流示意图
3、JADC2天基数据链路脆弱性分析
3.1 物理脆弱性(地面站、卫星本体)
3.2 链路脆弱性(干扰、劫持)
3.3 网络脆弱性(加密、认证)
3.4 频谱脆弱性(竞争、拥挤)
* 表格 3.4.1:JADC2天基链路脆弱性矩阵及其影响评估
4、案例研究:JADC2演习中的太空力量运用
4.1 案例研究:“项目融合”(Project Convergence)中的天基赋能
4.1.1 天基ISR/通信在“火力-机动”闭环中的延时分析
4.2 案例研究:“先进作战管理系统”(ABMS)的在轨试验
4.2.1 ABMS演习中“数据中继”与“云处理”的天基实现
4.3 案例研究:“超越项目”(Project Overmatch)与天基网络
4.3.1 天基网络支撑“分布式海上作战”的超视距协同
4.3.2 “星链”等商业卫星在海军演习中的应用
5、美军的应对策略:构建“弹性”JADC2连接
5.1 技术对策:多路径传输、激光通信
5.2 战法对策:“任务式指挥”在网络降级下的应用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JADC2天基节点发展分析
6.2 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6.2.1 “拒止”对手的JADC2天基节点
6.2.2 提升我军C4ISR体系的天基韧性
[报告5] 《美国太空军“数字原生”部队建设(新编制)对其作战效能的提升研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数字军种”的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数字原生”(Digital-Native)
1.2.2 “敏捷采办”(Agile Acquisition)
1.2.3 “数字劳动力”(Digital Workforce)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数字原生”部队的构成
2.1 支柱一:“数字劳动力”
2.1.1 人才招募与编制(“程序员”士兵)
2.1.2 “数字靶场”与虚拟训练模式
2.2 支柱二:“数字总部”
2.2.1 扁平化指挥结构与数据驱动决策
2.2.2 “统一数据资料库”(UDL)
2.3 支柱三:“数字采办”
2.3.1 “敏捷开发”(Agile/DevSecOps)
2.3.2 “软件定义”卫星与在轨升级
* 表格 2.3.1:USSF“数字采办”与传统采办模式对比
3、“数字原生”对作战效能的提升机制
3.1 加速OODA循环(威胁响应)
3.2 提升战法迭代速度(软件即战法)
3.3 优化太空作战规划(AI辅助)
4、案例研究:“数字原生”的实践与挑战
4.1 案例研究:“Kobayashi Maru”软件工厂
4.1.1 运作模式:“结对编程”与快速迭代
4.1.2 成功案例:SDA(太空态势感知)工具
4.2 案例研究:“数字孪生”与太空战法推演
4.2.1 构建“虚拟卫星”与“虚拟战场”
4.2.2 在“数字空间”中推演太空对抗
* 流程图 4.2.1:“数字孪生”技术在太空战法推演中的应用流程
4.3 案例研究:“Supra Coders”编制创新
4.3.1 培养军内“编码员”的编制模式
4.3.2 评估对战术灵活性的提升
5、挑战与局限性
5.1 军事文化与“硅谷”文化的冲突
5.2 敏捷开发带来的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
5.3 数字人才的招募与保留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数字原生”建设特点总结
6.2 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6.2.1 探索我军“智能化、数字化”建军路径
6.2.2 改革我军装备采办与人才培养模式
[报告6] 《美军太空军种与国家侦察局的任务协同与指挥结构演变》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军情航天”的边界与融合
1.2 核心问题与研究框架
1.2.1 USSF与NRO的“协同”与“摩擦”
1.2.2 指挥结构演变对作战效能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USSF与NRO的历史渊源与任务划分
2.1 NRO:美国“情报航天” (Title 50)
2.2 USSF:美国“军事航天” (Title 10)
2.3 任务边界的模糊与重叠
3、新编制下的指挥结构与协同机制
3.1 《战略协同框架》(SCF)
3.2 “国家太空防御中心”(NSDC)的融合中枢角色
3.3 预算与采办协同(以SDA为例)
* 流程图 3.4.1:USSF与NRO协同指挥与数据共享架构图
4、案例研究:军情协同的实践与难点
4.1 案例研究:“沉默巴克”(Silent Barker)项目的军情协同
4.1.1 联合研发与联合指挥模式分析
4.1.2 评估GEO轨道“威胁监视”协同效能
4.2 案例研究:俄乌冲突中的军情数据共享
4.2.1 Title 50数据“降密”与交付Title 10部队的流程
4.2.2 暴露的数据共享流程壁垒
4.3 案例研究:SDA跟踪层的指挥权博弈
4.3.1 MDA、USSF、NRO之间的“三角博弈”
4.3.2 “指挥权统一”对“杀伤链”效率的影响
5、协同面临的深层挑战
5.1 法律与授权挑战(Title 10 vs Title 50)
5.2 数据标准与密级壁垒
5.3 预算与文化冲突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军情一体化”发展趋势
6.2 对我军的启示分析
6.2.1 打破我军内部“数据烟囱”和“军情壁垒”
6.2.2 优化我军太空力量指挥结构
[报告7] 《太空域在美军“分布式杀伤”战法中的支援与赋能机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布式杀伤”(DMO)与天基依赖
1.2 核心问题与研究框架
1.2.1 太空域如何赋能“分布式杀伤”
1.2.2 失去太空支援的“分布式杀伤”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分布式杀伤”战法的天基能力需求
2.1 广域态势感知(ISR)需求
2.2 超视距指挥控制(C2)需求
2.3 精确导航与授时(PNT)需求
2.4 超视距目标指示(OTHT)需求
3、太空域对“分布式杀伤”的全链条赋能
3.1 赋能ISR:天基广域海洋监视
3.2 赋能C2:军用(MUOS)与商用(Starlink-Maritime)天基通信
3.3 赋能PNT:GPS及其抗干扰能力(M码)
3.4 赋能“杀伤链”:天基传感器到海上“射手”的数据链
* 流程图 3.4.1:太空域赋能“分布式杀伤”“传感器-射手”流程图
4、案例研究:演习中的“天海一体”协同
4.1 案例研究:“幽灵舰队”(LUSV)的天基依赖
4.1.1 LUSV对天基通信实现远程操控的依赖性分析
4.1.2 评估“天基依赖”的脆弱性
4.2 案例研究:“勇敢之盾”演习中的“天海一体”协同
4.2.1 天基ISR引导“海军打击导弹”(NSM)的想定
4.2.2 模拟太空支援“降级”下的DMO作战效能
4.3 案例研究:“超越项目”(Project Overmatch)的实践
4.3.1 Overmatch融合天基、空基、海基数据
4.3.2 构建“海军作战云”支撑“分布式杀伤”
* 表格 4.3.1:支撑“分布式杀伤”的美军关键天基系统清单
5、赋能机制的脆弱性与“断链”策略
5.1 脆弱性分析:“断链”策略(电子干扰)
5.2 脆弱性分析:“断链”策略(反卫星打击)
5.3 脆弱性分析:“断链”策略(网络攻击)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天海一体”作战发展特点
6.2 启示分析:以“反太空”破“分布式杀伤”
6.2.1 “反太空”应作为我军打击“分布式杀伤”的优先选项
6.2.2 发展我军“天海一体”作战能力
[报告8] 《美军利用商业航天力量构建混合太空架构的模式与挑战》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商业航天的军事价值凸显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混合太空架构”(HSA)
1.2.2 “作战外包”
1.2.3 “商业即韧性”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美军利用商业航天的模式与动机
2.1 动机分析:低成本、快迭代、规模韧性
2.2 模式一:服务采购(通信、遥感)
2.3 模式二:技术融合(“商用平台+军用载荷”)
2.4 模式三:应急备份
3、商业航天在各作战领域的深度融合
3.1 融合通信(C2):SpaceX“星盾”(Starshield)
3.2 融合ISR:NRO对Planet、Maxar的数据采购
3.3 融合发射(Launch)
3.4 融合在轨服务(OSAM)
* 表格 3.3.1:美军主要商业航天合作伙伴及其军事合同分析
4、案例研究:“混合架构”的实践与困境
4.1 案例研究:“星链”在俄乌冲突的战术应用
4.1.1 支撑乌军“分布式”指挥与“无人机”作战
4.1.2 俄军干扰与“星链”反制的“攻防螺旋”
4.2 案例研究:商业干预与“混合架构”的指挥权困境
4.2.1 马斯克“克里米亚事件”分析
4.2.2 暴露“混合架构”指挥链的巨大风险
4.3 案例研究:“商业太空办公室”(COMSO)的运作
4.3.1 COMSO“军商接口”的职能与流程
4.3.2 评估“战时”征用商业资产的能力
5、混合架构的深层挑战与法律困境
5.1 指挥控制权挑战
5.2 法律地位挑战(商业卫星是否为“合法军事目标”)
5.3 供应链与“过度依赖”挑战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军商混合”架构发展趋势
6.2 启示分析:构建我军“平战转换”融合机制
6.2.1 扶持我国商业航天发展
6.2.2 建立高效的“军民融合”与“平战转换”机制
[报告9] 《美军“导航战”攻防战法及其对定位、导航、授时系统的依赖与反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PNT的战略重要性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导航战”(NAVWAR)
1.2.2 “PNT可信性”
1.2.3 “替代PNT”(Alternative-PNT)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PNT依赖性与美军脆弱性分析
2.1 对精确制导武器的依赖
2.2 对联合作战协同的依赖
2.3 对无人系统自主作战的依赖
3、美军“导航战”进攻性战法
3.1 战法一:区域性干扰(Jamming)
3.2 战法二:欺骗(Spoofing)
3.3 战法三:网络攻击(针对PNT数据处理)
4、案例研究:PNT攻防的实战与演习
4.1 案例研究:俄乌冲突中的PNT对抗
4.1.1 俄军对GPS制导武器的“饱和”干扰
4.1.2 PNT对抗的“攻防螺旋”
4.2 案例研究:中东“灰色地带”的导航战
4.2.1 叙利亚、红海地区的GPS干扰/欺骗
4.2.2 “导航战”的“溢出效应”分析
4.3 案例研究:“PNT拒止”环境作战演习
4.3.1 演习中“GPS拒止”想定的设置
4.3.2 评估美军部队的“作战降级”程度
* 表格 4.3.1:美军“替代PNT”技术发展现状与对比
5、美军PNT防御与韧性(反制)战法
5.1 增强GPS信号:M码(M-Code)的部署
5.2 增强接收机:抗干扰天线(CRPA)与惯导(INS)
5.3 发展“替代PNT”
5.3.1 天基(NTS-3、LEO PNT)
5.3.2 地基(eLoran、机会信号)
5.3.3 自主(量子陀螺仪、视觉导航)
* 流程图 5.5.1:美军“PNT韧性”多层级防御体系
6、结论与启示
6.1 美军“导航战”攻防体系发展趋势
6.2 启示分析:加强我军PNT体系韧性与对抗能力
6.2.1 提升我军北斗(PNT)体系的抗毁与抗扰能力
6.2.2 大力发展我军“替代PNT”技术
6.2.3 发展我军“导航战”进攻能力
👇👇
👇👇景》
👇👇
原价999元! 星球试运营期间199元! 试运营结束,恢复原价!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