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研发领域,开发团队与安全团队的协作关系常被形象比喻:软件开发如同在高速公路疾驰的汽车,而安全则被视为影响车速的“制动系统”;安全团队在漏洞“海洋”中持续排查,开发团队则在繁杂如“天书”的告警与修复建议面前陷入困惑。
这两个比喻深刻揭示了软件开发安全环节中的核心痛点。作为“开发安全+AI”领域的先行者与实践者,默安科技凭借其深耕业务场景的技术运营团队,从客户实际痛点出发,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系统推进AI技术在开发安全中的落地应用,持续跟踪并验证实施效果,助力政企客户将安全能力转化为开发效率的有效助推器。
场景一:
漏洞运营——“大海捞针”式的告警排查
真实困境
每当一次黑盒或交互式安全测试(IAST)扫描完成,安全工程师小张的屏幕上会弹出上百个漏洞告警。他需要像侦探一样,逐一追踪每个漏洞的“污点数据流”,判断它是否真的能被利用,这个过程极其耗时,且高度依赖个人经验。长期的实践证明,最终超过70%的告警会被判定为误报,大量精力耗费在无效排查上,真正的高危漏洞反而可能被遗漏。
问题根源
传统工具只能提供“可能性”,无法理解代码的动态行为逻辑和完整的攻击链上下文。面对复杂的函数调用和过滤逻辑,人脑难以快速做出精准判断。
AI破局之道:构建“专家级”智能分析能力
自动判识,终结“猜谜游戏”。AI不再是简单地匹配规则,而是像一位资深安全专家一样,深度分析漏洞数据流所经过的每一个方法。它会思考:“这个用户输入经过层层过滤后,最终是否还能触达那个危险函数(如execute)?中间有没有被有效拦截?”通过这种对完整利用链的智能推断,AI能直接告诉小张:“这个告警是误报,因为数据在此处已被安全函数净化”。
“翻译”数据流,降低理解门槛。面对一条横跨数十个类的复杂污点路径,AI会自动生成一份清晰的自然语言报告:“用户从/login接口的username参数传入数据,经过A.class的decode()方法,再经过B.class的filter()方法(但未被有效过滤),最终在C.class的query SQL()方法中触发了SQL注入。”小张无需再逐行反编译代码,一眼就能看懂漏洞根源。
一键复现,验证漏洞不再头疼。对于确认的漏洞,AI会根据漏洞类型和数据流,自动生成可立即执行的验证Payload。小张不再需要手动构造复杂的攻击字符串,只需复制AI提供的Payload,即可在浏览器或测试工具中一键触发漏洞,极大提升了验证效率和准确性。
落地效果
安全团队从“告警搬运工”转变为“威胁分析师”,漏洞排查效率提升,误报率大幅降低,能够快速聚焦于对业务有真实威胁的核心风险。
场景二:
代码安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修复困境
真实困境
开发工程师小王收到了SAST工具发来的漏洞报告:[高危] SQL注入漏洞-UserController.java:152。报告只告诉他这里有问题,但给出的修复建议只是泛泛的“请使用参数化查询”,他需要自己定位到具体代码行,理解漏洞成因,并确保修复方案不会破坏现有业务逻辑,而这个过程可能比他写新功能还要耗时。
问题根源
传统SAST工具缺乏对代码语义和业务上下文的理解,无法提供具体、可操作的修复指导。
AI破局之道:让SAST具备“代码导师”的能力
精准定位,过滤“噪音”。AI在扫描时,不仅看数据流,还会结合代码属性图(CPG)和上下文,判断一个潜在的漏洞是否在真实环境中会被触发。它会直接帮小王过滤掉那些在“死代码”(在真实环境中不会被触发)里或已被其他安全机制保护的误报,让他只关注真实存在的风险。
代码级修复方案,拿来即用。对于真实的SQL注入漏洞,AI不再只是给出泛泛的建议。它会直接分析UserController.java:152行的代码上下文,然后提供一行或多行具体的、可替换的修复代码。
例如,原代码: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id = " + userId;
AI提供的修复建议: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id = ?";
PreparedStatement stmt = connection.prepareStatement(sql);
stmt.setString(1, userId);
AI甚至会说明:“建议使用Prepared Statement进行参数化查询,以避免恶意输入改变SQL语义。”
落地效果
开发人员修复安全漏洞的成本降低,修复过程从“猜谜和试错”变为“清晰的代码优化”,安全左移真正落地,开发与安全的协作更加顺畅。
场景三:
供应链安全——“草木皆兵”下的修复优先级混乱
真实困境
运维负责人李姐每周都会收到SCA工具发出的几十个开源组件漏洞报告。她面临一个难题:先修哪个?一个像Log4j这样的重磅漏洞需要立刻处理,但更多时候,她无法判断一个不常用工具库中的高危漏洞,是否真的被她的业务代码调用了。盲目升级组件有时甚至会引入兼容性问题,导致服务崩溃。
问题根源
传统SCA只能告知“组件有漏洞”,但无法分析“漏洞对我的业务是否有影响”。
AI破局之道:为SCA装上“业务洞察之眼”
智能影响分析,指明修复方向。例如,当AI检测到一个commons-text组件存在漏洞时,它会自动分析项目的全部调用链,判断这个有漏洞的encode方法是否被核心业务模块(如支付流程)所调用。如果分析结果显示“该漏洞函数在项目中未被实际使用”,AI会建议“可暂缓修复”;反之,如果发现组件被核心功能调用,则会标记为“紧急”,并给出科学依据。
一键修复,自动化升级。对于确实需修复的Maven项目,AI不仅提供手动修改pom.xml的步骤,更支持一键式自动升级。AI会智能选择兼容的、安全的组件版本,并直接帮助李姐完成pom.xml文件的修改,避免了手动操作可能出现的版本号错误问题。
落地效果
安全团队能够精准定位供应链中真正有影响的关键风险,不仅使修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修复效率大幅提升,同时避免因盲目修复导致的系统不稳定风险。
默安科技的开发安全技术运营团队深刻认识到,AI的落地,不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地将安全专家从重复、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开发人员从晦涩、痛苦的理解过程中拯救出来。AI让安全工具从一个只会“报告问题”的冰冷机器,进化成为一个能“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甚至“协助解决问题”的智能伙伴。这正是AI赋能开发安全,实现“落地有声”的真正含义。
默安科技雳鉴开发安全系列产品通过深度整合AI大模型技术,实现智能化的安全分析与修复方案,显著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构建更加精准与智能的开发安全防护体系,目前已经在能源、金融、交通、电商等多个行业中应用并获得认可。随着不断的技术迭代与实践积累,默安科技将在开软件发安全领域持续深化AI大模型应用,为政企客户提供更加有效的开发安全保障,助力实现降本增效与高质量发展。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