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战是现代战争的重点与难点。本文聚焦以色列国防军特种部队,系统性对比分析其在加沙地带高强度对抗环境与约旦河西岸低强度冲突环境下,所采取的城市渗透作战理论、战术手段与支撑体系。报告首先厘清了执行此类任务的主要作战力量及其职能划分,并深刻揭示了两种迥异的作战环境对渗透行动的根本性制约。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度剖析了以“情报主导”为核心的全流程作战链路,特别是其极具特色的“米斯塔拉维姆”伪装渗透战术,及其在人员、装备、行为模式层面的实践细节。通过对杰宁“破晓行动”、汗尤尼斯渗透失败等典型战例的复盘,具象化地展示了渗透战术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演变与风险。报告进一步指出,精确的情报支撑、先进的技术装备与常规部队的有效协同,是构成其作战能力的关键支柱。最后,本文从战术与战略层面综合评估了渗透行动的效能与代价,并立足我军实际,就加强城市特种作战能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特种作战;城市渗透;以色列国防军;伪装渗透;非对称作战;反恐
这是蓝军开源情报的第 439 期分享
编译 l 所长007
来源 l 蓝军开源情报(ID:Lanjunqingbao)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Lanjunqingbao2081)
核心亮点一:作战力量与环境
城市渗透作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种作战样式,其成败不仅取决于行动人员的素质,更受到作战力量编成与作战环境特性的深刻影响。以色列国防军(下文简称以军)经过数十年实战检验,形成了一套分工明确的特战力量体系和对复杂环境的深刻认知。
主要作战力量
以军遂行城市渗透任务的力量,主要由总参谋部、海陆军及警察部门下辖的精锐单位构成,各单位职能清晰、优势互补。
总参侦察营:作为以军最高层级的战略级特种部队,其核心使命是战略侦察与情报获取,直接听命于总参谋部。该单位极少公开露面,但通常负责最具挑战性的敌后纵深渗透、情报搜集与关键目标打击任务,是国家级的战略“尖刀”。
海军第13突击队:作为海军序列的特种部队,其专长在于海上渗透与跨领域作战。在针对濒海城市,特别是加沙地带的行动中,该部队能够利用海洋作为隐蔽渗透的天然屏障,从陆上防御的薄弱环节发起突袭,具备两栖作战与水下渗透的独特优势。
“杜夫德万”部队:该部队是以军专门为约旦河西岸复杂的城市与乡村环境而建立的单位,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米斯塔拉维姆”(Mista'arvim),即“阿拉伯伪装者”战术。部队成员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能够在外貌、语言、行为习惯上完全融入巴勒斯坦社会,执行抓捕、暗杀和情报搜集任务,是执行西岸地区渗透作战的核心力量。
“亚马姆”国家警察反恐部队:隶属于边境警察部队,是以色列国家级的专业反恐力量,在人质营救、处理劫持事件等高强度室内近战(CQB)场景中具备顶尖能力。其行动区域不限于城市,但在处置城市核心区域的突发事件时,往往作为攻坚主力。
加沙:高强度对抗环境
加沙地带由于长期封锁与持续冲突,已演变为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堡垒”区域,对任何渗透行动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严密的边境监控:加沙地带被高墙、铁丝网和传感器构成的物理屏障完全隔离,并由以军地面、空中力量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任何传统的地面穿越都极其困难。
军事化的地下设施:哈马斯等武装组织在加沙地下构建了庞大复杂的地道网络,既是其人员、物资的藏身与转运通道,也是反渗透、反打击的坚固屏障。这使得渗透行动“看不见、打不着”的风险剧增。
普遍敌对与内部监视
身份暴露风险高:加沙社会同质化程度高,内部关系紧密,任何外来陌生面孔都极易引起警觉。当地居民普遍对以军怀有敌意,使得伪装渗透的人员一旦暴露,将迅速陷入民众的包围与武装组织的攻击之中。
强大的反情报能力:哈马斯等组织拥有严密的内部安全与反情报机构,对内部人员进行严格监视,并积极搜捕“通敌者”。这使得以军通过人力情报进行策应或获取信息的难度极大。
西岸:低强度冲突环境
相较于加沙,约旦河西岸的渗透环境呈现出显著不同的“低强度”与“高复杂”特征。
军民混杂的社会形态
开放且交错的城市:西岸城市与以色列定居点、军事基地犬牙交错,不存在加沙那样的硬性物理隔离。城市布局相对开放,人员与车辆流动更为频繁,这为伪装渗透提供了“大隐隐于市”的客观条件。
巴方部队的双重角色: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安全部队在名义上控制着部分城市区域,并与以军存在有限的安全合作。但同时,其内部也存在同情甚至支持武装派别的人员,使这支力量在渗透行动中既可能成为合作者,也可能成为潜在威胁。
开放的社会与交通
利于伪装渗透:西岸社会人员构成更多元,交通网络与以色列本土连接更为紧密。这使得“杜夫德万”等部队能够较为便利地使用伪装车辆和身份,混入正常交通与人流中,抵近目标。
行动易暴露于民众:开放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行动的任何一个环节,如一次不寻常的交通堵塞、一声枪响,都可能迅速暴露在大量平民的视野中,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导致行动升级,引发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
核心亮点二: 渗透战术与手段
面对截然不同的作战环境,以军发展出一套以情报为核心、以伪装为特色的渗透战术体系,并辅以先进技术手段,力求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中达成作战目标。
全流程作战链路
以军的城市渗透行动严格遵循“情报-渗透-行动-撤离”的闭环作战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情报主导规划
依赖精确实时情报:所有渗透行动均由情报驱动,而非预设时间表。行动的发起窗口完全取决于“辛贝特”(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或军事情报部门提供的精确情报,内容通常包括目标的实时位置、活动规律、周边环境及警卫部署等。无情报,不行动。
聚焦高价值目标:由于渗透行动风险极高,其目标通常是武装组织的高级指挥官、关键技术人员、武器库或具备重大情报价值的人员与设施,以确保行动收益能够覆盖其潜在风险。
隐蔽渗透技术
利用边界或海上侵入:在针对加沙等封闭区域时,会利用夜暗、恶劣天气等掩护,通过海上、地道或防御薄弱点进行秘密侵入。
借助常规行动掩护:有时,渗透小组会利用常规部队在某区域制造的军事行动为掩护,混入混乱的战场环境,秘密抵达预定位置。在西岸,则更多采用伪装方式融入日常交通。
快速突袭控制
追求外科手术式突袭:行动的核心是追求“瞬间制敌”。渗透小组一旦就位,会以极高的速度和突然性对目标发起攻击,通过破门、爆破等手段迅速进入目标建筑,不给对手任何反应时间。
强调快速完成任务:从突入到完成核心任务(抓捕、摧毁或情报搜集),时间通常以分钟甚至秒计算。行动追求在敌方大规模增援赶到前结束战斗,避免陷入缠斗。
周密撤离接应
规划多条撤离路线:行动前会规划至少一条主要撤离路线和多条备用路线。撤离方式多样,可以是原路返回,也可以是向预设的接应点快速机动。
常规部队外围策应:在渗透行动进行的同时,常规部队通常会在外围区域建立封控圈,随时准备介入,为撤离小组提供火力压制、开辟通道或进行武装营救。
“米斯塔拉维姆”伪装战术
“米斯塔拉维姆”战术是以军城市渗透战术的精髓,尤其在西岸地区应用得最为成熟。其核心是实现人员与环境的“无缝融合”。
“本地化”人员选训
选拔语言相貌适配者:优先从具有中东相貌特征的士兵中选拔人员,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与心理评估。语言天赋是关键,要求能够掌握流利的阿拉伯语及其地方方言。
长期语言文化培训:入选队员需接受长达数月乃至一年以上的专门培训,内容不仅包括语言,还涵盖宗教习俗、文化传统、行为姿态、地方俚语,甚至包括如何像当地人一样驾驶、购物和争吵。
装备与载具伪装
采用本地民用载具:行动中使用的车辆五花八门,从普通的家用轿车、破旧的货车到救护车、出租车,均经过精心改装。车辆外观、牌照、磨损痕迹都力求与当地常见车辆无异。
武器通信设备伪装:武器和通信设备被巧妙地隐藏在日常物品中,例如将突击步枪藏于车座夹层,将通信器材伪装成收音机,将手枪藏于食品包装袋内。
深度模仿行为模式
精通本地语言方言:行动队员必须能够用目标区域的方言进行自然、无障碍的交流,应对盘问和突发对话。口音的细微差别都可能成为暴露的致命因素。
行为举止融入环境:从开车的风格、抽烟的姿势、祈祷的动作到与人交谈时的手势,所有细节都必须经过反复演练,确保在长时间、近距离的观察下不露破绽。
技术辅助手段
现代技术极大提升了渗透作战的隐蔽性与成功率。
利用夜视技术夜间渗透:先进的夜视与热成像装备,使得夜间成为渗透行动的黄金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夜暗规避目视观察。
微型无人机抵近侦察:在突入目标建筑前,渗透小组会释放微型无人机,对建筑内部、窗户、屋顶等视线死角进行最后的抵近侦察,实现“先敌发现”。
网电情报信息铺垫:第8200部队等技术情报单位,会在行动前通过监控目标的通信、分析其社交网络,为行动提供精确的目标位置和活动规律,为物理渗透提供信息“铺路”。
核心亮点三: 典型战例剖析
战例是检验战术的唯一标准。通过复盘不同环境下的典型渗透行动,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以军战术的应用与风险。
西岸:外科手术式行动
在西岸,以军渗透行动以高频次、小规模、高成功率为特点,主要目标是瓦解新兴武装组织网络。
杰宁“破晓行动”:在此类大规模清剿行动中,伪装渗透小组通常作为“眼睛”和“尖刀”最先潜入。他们秘密进入杰宁难民营等高密度建筑区,为后续常规部队精确标定高价值目标、狙击手和爆炸物位置,引导空地火力进行精准打击,极大降低了大规模清剿的盲目性和附带损伤。
伪装突袭医院:2024年初,一支“杜夫德万”小队化装成医生、护士、病人和家属,携带隐藏在轮椅和婴儿提篮中的武器,潜入杰宁伊本·西纳医院,在10秒内击毙3名藏身于院内的武装人员。此次行动完美利用了医院作为特殊场所的掩护,展现了“米斯塔拉维姆”战术的高度专业性与心理素质。
持续打击新生武装:针对“狮穴”等组织,以军采取了持续的渗透打击。通过发展线人、技术监控与伪装渗透相结合,精确狙杀其核心成员、破坏其指挥节点,有效遏制了该类组织的快速发展。这体现了情报驱动下,以“拔点”方式瓦解网络化组织的作战思想。
加沙:高风险特种侦察
在加沙,由于环境极端恶劣,渗透行动风险极高,多以情报搜集为主要目的,且失败案例更具研究价值。
汗尤尼斯渗透失败案例:2018年,一支以军特种部队小组伪装成巴勒斯坦人,驾驶民用货车深入加沙汗尤尼斯地区执行秘密任务。行动中因遭遇哈马斯检查站盘问而暴露身份,随即爆发激烈交火。尽管在空中火力掩护下最终成功撤离,但仍付出了1死1伤的代价,并暴露了一系列行动细节。此案例充分说明,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下,任何微小的细节失误都可能导致行动的灾难性失败。
战争期间的人质营救:在“铁剑行动”等大规模地面战事期间,特种部队的渗透行动与常规作战紧密结合。他们利用地面部队推进造成的混乱,渗透至敌后区域,搜集被扣押人员的情报,并尝试在条件允许时发起营救。这类行动的成功率极低,但却是获取人质动态的少数有效手段之一。
伴随主力的先导侦察:渗透小组作为地面主力的“探路先锋”,秘密潜入主力部队即将进入的城市街区,侦察敌方防御部署、标定伏击点和爆炸装置、摧毁关键反坦克阵地,为后续大规模部队扫清前进障碍,执行高价值的“拔钉子”任务。
核心亮点四: 关键支撑要素
以军城市渗透作战的成功,并非单一战术的胜利,而是背后强大的情报、技术与协同体系支撑的结果,体现了典型的“体系作战”特征。
决定性的情报体系
情报是渗透行动的“大脑”和“眼睛”,其精确性直接决定行动的成败。
“辛贝特”的人力情报:“辛贝特”在巴勒斯坦社会内部经营着一张庞大而严密的人力情报网络。通过威逼、利诱等多种手段发展的线人,能够提供武装组织内部结构、人员动态、藏匿地点等最核心、最直接的情报,这是任何技术侦察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8200部队的网电情报:作为以军最先进的技术情报单位,8200部队负责信号情报与网络情报。它能够监控巴方的手机、无线电通信,通过三角定位等方式确定目标位置,并通过网络攻击侵入目标设备,获取行动所需的辅助信息。
多源情报融合画像:以军建立了高效的多源情报融合机制。来自人力、信号、网络、影像等不同渠道的情报被送往联合情报中心进行交叉验证、分析研判,最终形成对目标的完整、精确“画像”,并依此制定出详尽周密的行动方案,最大限度减少了行动的不确定性。
先进的技术装备
技术装备优势是实现战术意图的物质基础。
先进监视窃听器材:从远程高倍率光学侦察设备,到能够穿透墙壁的探测雷达,再到微型窃听装置,以军拥有门类齐全的特种侦察器材,为其实现“单向透明”的战场感知提供了保障。
专用武器与通信系统:渗透部队装备了经过特殊改装、便于隐藏和携带的武器系统,以及具备强抗干扰、加密功能的保密通信设备,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保持可靠的内部与外部联络。
大数据与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对边境口岸、检查站采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等生物技术,以军能够快速识别和锁定可疑目标,极大提升了情报甄别的效率与准确性。
常规部队协同策应
特种作战从来不是孤立的行动,与常规部队的无缝协同是行动成功的最后一道保险。
建立外围封控区:在渗透行动发起时,常规部队会在目标区域外围建立多层封控圈,隔离战场,阻止敌方增援,为特战小组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手术室”环境。
提供火力与撤离掩护:一旦渗透小组暴露或遭遇强力反击,外围的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坦克和炮兵能够迅速提供精确的火力支援,压制敌方火力点,掩护小组安全撤离。
无缝衔接指挥链路:以军建立了扁平化的指挥体系,特种部队与配属的常规部队、航空兵力之间能够实现实时、高效的指挥协同与情报共享,确保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各力量能够统一行动,形成合力。
评估与启示
综合评估以色列特种部队的城市渗透战术,其在战术层面的高效性与战略层面的复杂影响并存,对我军加强相关能力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战术效能评估
优点:行动突然性强,能够直击敌方要害,达成“斩首”或破坏关键节点的战术目标;在情报精确的前提下,成功率较高;相较于大规模常规打击,附带损伤相对可控。
缺点:行动风险极高,对情报的依赖性极强,一旦情报失误或出现意外,极易导致行动失败和人员伤亡;政治高度敏感,任何失误都可能引发外交风波或地区局势急剧升级。
失败案例的教训:“汗尤尼斯事件”深刻揭示,在严密的对抗体系面前,任何战术上的优势都可能被一个微小的失误所抵消。同时,对情报的绝对依赖是一把双刃剑,一旦情报源被污染或被对手误导,将直接导致行动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战略影响评估
“斩首”并持续震慑对手:持续不断的渗透打击,有效清除了大量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中高层领导,迟滞了其发展壮大,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
维持情报优势与行动自由:通过渗透行动抓捕人员、缴获设备,以军得以不断更新和巩固其情报优势,确保了自身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行动自由”。
加剧冲突与互不信任:然而,这类行动也因其“暗杀”性质而备受争议,不断激起巴勒斯坦民众的仇恨与反抗,加剧了双方的互不信任,为和平进程制造了持续的障碍。
对现代特战的启示
情报的核心决定地位:未来城市特种作战,将更加是基于情报的精确作战。情报获取、分析、分发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作战成败的首要因素。
伪装渗透的适用性与风险:在高技术监控日益普及的今天,“米斯塔拉维姆”这类深度伪装战术的价值愈发凸显。但同时,其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技术与人力的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技术与人员的深度融合:未来的特战队员不仅需要是战斗员,更需要是技术员,能够熟练运用各类高技术装备。人员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快速决策能力,将与技术装备同等重要。
对我军的借鉴
立足我军使命任务与未来战场环境,以军的城市渗透战术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
加强城市渗透理论战法研究:应将城市渗透作战作为我军特种作战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向,深入研究其战术原则、组织指挥与保障模式,结合我军实际,形成具有我军特色的理论体系。
体系化发展特战技术装备:应加快研发和列装适用于城市渗透的特种技术装备,尤其是在伪装、微型侦察、保密通信、单兵信息处理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一线作战人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加强体系协同演训:在合成化演训中,应设置更为复杂、逼真的城市作战背景,加强特战分队与情报、网电、陆航、常规部队等力量的协同配合,打通指挥链路,磨合行动流程,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培养复合型特战人才:着眼未来需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和培养一批懂外语、通文化、精技术、善谋略的复合型特战人才,使其不仅具备过硬的军事技能,更具备在陌生复杂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储备关键力量。
《以色列特种部队在加沙与约旦河西岸渗透行动之分析报告》
【目录】
摘要
本报告对以色列特种部队在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城市地区执行的渗透行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些行动在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旨在应对高度城市化和非对称的冲突环境。报告首先剖析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个截然不同但同样复杂的作战环境。加沙地带以其极高的人口密度、广泛的基础设施破坏和哈马斯精心构建的多层级地下隧道网络为特征,对任何军事行动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约旦河西岸则呈现为一种“冲突马赛克”,其特点是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地方武装派别和以色列定居者之间复杂的安全动态,这要求军事行动具备高度的精确性和审慎性。
报告接着详细介绍了参与这些行动的关键特种部队单位,包括负责战略侦察和人质救援的总参侦察营(Sayeret Matkal)、精于海陆渗透的海军第13突击队(Shayetet 13)、专职反恐和人质解救的国家警察反恐部队(Yamam),以及专精于化装渗透的“阿拉伯人部队”(Mista'arvim),特别是其中的王牌——“樱桃”部队(Duvdevan)。报告深入探讨了这些单位独特的选拔标准、严苛的训练流程以及专门为城市和卧底行动设计的战术能力。
情报在这些高风险行动中的关键作用是本报告的另一个分析重点。报告审视了以色列国家安全总局(辛贝特/Shabak)和8200部队在情报链条中的核心功能。辛贝特通过其庞大的人力情报(HUMINT)网络和审讯手段,为行动提供精确的目标信息。而8200部队则通过信号情报(SIGINT)和网络战能力,提供技术层面的情报优势,共同构成了渗透行动赖以成功的情报基石。
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案例的深入剖析,包括2024年对杰宁伊本·西那医院的成功突袭和2018年在汗尤尼斯遭遇的灾难性失败,报告揭示了这些行动的战术效能、固有风险及其战略影响。这些案例凸显了情报精确性、行动突然性和战术执行力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暴露了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最后,报告将这些渗透行动置于以色列更广泛的军事理论、国际法和伦理框架内进行审视。分析表明,以色列的武力运用呈现出一种战略二元性:一方面是通过“达希耶主义”实施大规模、不成比例的威慑性打击;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特种部队执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以实现先发制人。这种选择反映了以色列在应对不同威胁、作战环境和国际政治压力时的战略权衡。报告总结认为,以色列特种部队的渗透行动与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对抗手段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断演进的“辩证关系”,双方在战术、技术和情报层面持续适应与反适应,这一动态将继续塑造该地区非对称冲突的未来形态。
关键词:特种作战;城市渗透;以色列国防军;杜夫德万;米斯塔拉维姆;非对称作战;反恐
摘要
第一章 行动主体与作战环境
1.1 加沙地带一个多层次的堡垒
1.1.1 物理与人口特征
1.1.2 人道主义危机作为作战因素
1.1.3 对军事行动的战略影响
1.2 地下领域加沙的 subterranean 战场
1.2.1 哈马斯隧道网络的战略资产
1.2.2 对以色列技术优势的挑战
1.2.3 IDF的反隧道理论与技术
1.3 约旦河西岸一幅冲突的马赛克
1.3.1 杰宁、纳布卢斯和图勒凯尔姆的城市地形
1.3.2 安全格局
1.3.3 对渗透行动的影响
本章图表附录:
表1:以色列关键特种部队单位对比分析
第二章 渗透的工具以色列的特种作战生态系统
2.1 战略先锋总参侦察营与海军第13突击队
2.1.1 总参侦察营(Sayeret Matkal)
2.1.2 海军第13突击队(Shayetet 13)
2.2 “阿拉伯人部队”(Mista'arvim)伪装的大师
2.2.1 卧底概念
2.2.2 心理选拔与“阿拉伯化”过程
2.2.3 第217部队“樱桃”(Duvdevan):约旦河西岸的专家
2.2.4 Yamas及其他卧底单位
2.3 Yamam——国家反恐部队
2.3.1 独特的任务与指挥
2.3.2 作战能力
2.3.3 人员招募与经验
第三章 看不见的优势情报与行动的结合
3.1 辛贝特(Shabak)人力情报引擎
3.1.1 角色与结构
3.1.2 情报搜集方法
3.1.3 在定点行动中的作用
3.2 8200部队信号情报与网络优势
3.2.1 能力与规模
3.2.2 作战支持
3.3.3 技术优势
3.4 情报融合与执行
3.4.1 实践中的情报周期
3.4.2 为战术团队提供实时情报
第四章 理论付诸实践——战术与战略案例集
4.1 外科手术式打击——杰宁伊本·西那医院突袭(2024年1月)
4.1.1 任务背景
4.1.2 战术执行
4.1.3 结果与影响
4.2 灾难性失败2018年汗尤尼斯渗透行动
4.2.1 任务背景
4.2.2 失败的关键节点
4.2.3 撤离与后果
4.3 从突袭到围困——约旦河西岸的行动
4.3.1 战术演变
4.4 加沙的特种部队与常规部队一体化
4.4.1 联合作战的挑战
4.4.2 指挥与控制的解决方案
本章图表附录:
表2:关键渗透行动分析
第五章 战略、法律与伦理维度
5.1 武力运用的理论——比例性与先发制人
5.1.1 达希耶主义(Dahiya Doctrine)
5.1.2 定点清除政策
5.2 阴影下的战争法
5.2.1 伪装的合法性(背信弃义)
5.2.2 医疗设施的保护
5.2.3 比例性与定点清除
第六章 结论与战略展望
6.1 调查结果综合
6.2 适应性对手
6.3 未来轨迹
参考文献
👇👇
👇👇景》
👇👇
原价999元! 星球试运营期间199元! 试运营结束,恢复原价!
👇👇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