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数字人文 已成为连接人文社会科学与计算技术的桥梁与催化剂。数字人文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典范,是承接人文社会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关键。数字人文教育有助于形成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综合视野,为智能时代的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数字人文技术及运用》 课程正是在这一跨学科前沿中展开探索。
文章目录
一.课程概况 二.课程内容 三.八节课PPT封面
一.课程概况
《数字人文技术及运用》 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地域文化等为实践场域,融合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大模型与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技术,展示了“新文科”背景下人文学科的技术跃迁与创新表达。
课程大纲如下:
该本课程为贵州大学 杨秀璋 老师在阳明学院开设的本科通识课程,结合当前数字人文相关资料及本人多年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探索,每一次课程PPT均为精心构造,真心想为家乡贵州做一些事,希望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
课程旨在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在传统人文社科领域的探索与应用,以中华传统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为依托,围绕中华传统文化、阳明文化、中华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水书、侗族大歌、苗绣图腾、清水江文书、傩戏地戏、贵州生态红色旅游文化等元素,探讨其数字化表达与智能化保护路径,具有贵州特色。
课程强调“数智人文”的理念,注重人文精神与技术方法的融合,并且贯穿了传统数字人文技术及课程的基本路线,旨在培养具备技术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域民族文化在智能时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具体路线如下:
“数字人文概论 -> 资源采集 -> 资源组织 -> 知识挖掘 -> 数字化开发利用 -> 文化活化与传承”
二.课程内容
课程通过八次专题教学,系统呈现数字人文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从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到濒危水书的智能识别;从阳明心学的地理可视化到侗族大歌与苗族刺绣的非遗数据挖掘;从清水江文献的知识图谱构建到贵州文旅的智能化分析与创意转化。每一次课堂,都是人文精神与智能技术的深度交融。具体八次课程内容如下,融合了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 第1课 走进数字人文:从古籍保护到AI大模型数智化技术
- 第2课 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探索阳明心学的贵州足迹
- 第3课 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危水书智能化识别
- 第4课 非遗数字化探索:侗族大歌与苗族刺绣图腾识别及挖掘
- 第5课 清水江文书数字化整理与古诗词本体及数字人构建
- 第6课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贵州生态红色旅游评论智能分析与文创探索
- 第7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与贵州特色文化数字化传承
- 第8课 新文科视野下的数字人文拓展与实践——大一新生能做什么与怎么做
总之,希望该课程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字人文”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数智化保护,更引导他们思考“数字人文能做什么、能为谁服务”,并将数智化技术尽快地融入专业、课程、实践、科研及竞赛中。它让中华文化、贵州山水与非遗传承在“新文科+新工科”的背景中焕发生机,也为“人文与智能共生”的未来教育提供了思考和生动案例。
课程部分PPT分享:
三.八节课PPT封面
虽然本人自 2011 年起便持续撰写技术博客并积极开源代码和项目,但对于是否将本课程全部 PPT 资料公开仍在慎重考量,主要顾虑在于知识产权与版权保护等问题,等课程结束再说。
该部分将给出8次课程的PPT首页,每章PPT底部的图片均是本次课程的内容浓缩,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数智人文研究及非遗保护领域中来。且看且珍惜!
最后用2025年9月10日这天的教师节朋友圈结束这篇博客。
(By:杨秀璋 2025-10-13 周一夜于贵阳)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