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数字技术集群对传统生产要素的重组与赋能。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通过数据要素的指数级增值效应,重构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生产关系。劳动者从操作者转型为算法训练师与数据标注师,劳动工具进化为具备自我优化能力的数字孪生体,劳动对象则延伸至虚实融合的元宇宙空间。这种变革使得生产效率突破物理世界的资源约束,形成以算力密度、连接速度和智能精度为特征的新型价值创造模式。
然而,数字技术的渗透性扩展同步放大了系统性风险。传统物理隔离的安全边界被数据流动瓦解,生产系统的攻击面从设备层延伸至算法层。勒索病毒可瘫痪智能制造产线,对抗样本攻击能误导质量检测算法,供应链漏洞则威胁技术扩散全过程。网络安全已从保障性要素升维为生产力核心组件,其能力缺失将直接导致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耗散。这种双重属性要求安全体系必须实现从外挂防护到内生免疫的范式转换。
网络安全与新质生产力的
协同机理
1.技术协同:构建安全原生化发展底座
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架构需实现安全能力的基因级融合。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嵌入式安全芯片的普及正推动生产设备向“免疫终端”进化。此类芯片集成可信计算基(TCB),通过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为每台设备生成唯一身份标识,从根本上杜绝设备仿冒风险。在数字孪生系统中,实时同步的安全态势映射技术构建起虚拟空间的“平行防御体系”,实体工厂的异常操作会触发虚拟模型的预警机制,实现安全风险的跨维度感知。这种虚实联动的防御模式,将传统安全防护的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判。
算法安全成为智能生产系统的核心命题。针对深度学习模型的对抗攻击防御,需在训练阶段引入对抗样本生成技术,通过持续的压力测试提升模型的鲁棒性。联邦学习框架的优化则需平衡模型精度与隐私保护,采用同态加密与差分隐私的混合方案,确保各参与方的数据贡献可量化但不可溯源。在工业视觉检测场景,对抗性防御机制的嵌入使质检系统能够识别恶意设计的干扰图案,保障生产质量控制的稳定性。这些技术创新表明,安全要素已深度融入生产力提升的价值链。
2.制度协同:建立弹性治理新范式
制度设计需构建动态适配的规则弹性。在技术标准层面,建立“能力验证”替代“合规审查”的新型认证机制。例如,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评估不再局限于防火墙规则检查,而是通过模拟APT攻击检验其纵深防御能力。在责任认定层面,探索算法可解释性标准与责任追溯机制的衔接,当智能决策系统引发安全事故时,可通过决策日志回溯与影响因子分析,界定技术提供方与使用方的责任权重。
风险定价机制重构安全投入的经济逻辑。基于生产系统的数字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建立网络安全保险的精算基准,将设备停机时间、数据泄露概率、算法误判损失等参数纳入保费计算体系。在政策激励层面,实施安全能力成熟度与税收优惠的挂钩机制,企业通过ISO/SAE 21434等认证可获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这种制度安排将安全投入转化为可量化的竞争优势,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
3.组织协同:重构决策权力结构
组织变革需重塑安全治理的权责配置。在纵向管控层面,建立董事会级别的数字风险委员会,将网络安全目标纳入企业战略KPI体系,确保安全资源投入与产能扩张同步规划。在横向协同层面,推行“安全左移”的敏捷管理模式,要求产品经理在需求分析阶段即提交威胁建模报告,运维团队则需在应急预案中纳入供应链攻击场景演练。
文化重塑是组织协同的深层支撑。通过建立全员安全能力积分体系,将密码管理规范遵守、钓鱼邮件识别率等行为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在工程师群体中推行“安全工匠精神”,将漏洞挖掘能力、安全设计思维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重要维度。这种文化渗透使安全实践从制度约束升华为职业自觉,形成组织免疫力的持续进化机制。
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路径
1.技术突破路径:构建安全赋能型基础设施
核心技术攻关需聚焦三个融合方向:在算力层面,研发支持可信执行环境(TEE)的异构计算芯片,实现AI推理过程的关键数据加密处理与访问控制;在连接层面,开发面向工业现场的时间敏感网络(TSN)安全协议,确保控制指令传输的时效性与完整性双重保障;在算法层面,构建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智能体架构,当检测到模型参数异常时可自动启动备份模型并触发溯源分析。
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遵循“防御即服务”理念。部署分布式安全资源池,通过软件定义边界(SDP)技术为各类生产系统按需提供漏洞扫描、入侵检测、威胁情报等服务。建设行业级安全大脑,汇聚产学研多方力量构建攻击特征库、漏洞知识图谱、防御策略库等公共资源,通过机器学习生成适应不同生产场景的最佳防护实践。
2.制度供给路径:完善动态适配的规则体系
规则演进需把握三对平衡关系:在创新包容与风险防范之间,建立技术中立原则下的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新兴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统一标准与差异化管理之间,针对离散制造与流程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分级的设备接入规范;在主体责任与生态共治之间,明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链式责任,要求其对上下游供应商的安全能力进行穿透式审计。
法律框架的完善需突破三个难点:界定数据权属在流动使用中的权益分配规则,建立基于贡献度的数据要素收益共享机制;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防范算法协同创作中的侵权风险;厘清元宇宙空间中数字资产的法律属性,为虚拟生产资料的产权保护提供依据。这些制度突破将消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规性障碍。
3.能力建设路径:培育复合型安全生态
人才培育体系需实现三重转变:教育层面打破网络安全与工业工程的学科壁垒,在高校设立智能生产安全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层面推广“双导师”制,由企业安全专家与院校教授共同指导课题研究;评价体系层面增加工程实践能力权重,将工业控制系统攻防演练纳入职业技能认证标准。
生态协同机制需构建三个对接平台:技术转化平台打通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的需求传导通道,建立安全技术成熟度(STML)评价体系,加速成果产业化;知识共享平台整合各行业的安全防护经验,形成可复用的最佳实践库;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安全能力图谱绘制,实现防护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智能匹配。
协同发展的战略保障体系
1.创新激励机制设计
财政支持政策需实施精准滴灌:设立网络安全专项补助基金,对中小企业部署零信任架构、实施容灾备份等给予成本补贴;对开发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的企业提供首次保险补偿;在政府采购中增设安全创新附加分,优先采购集成隐私计算、区块链审计等技术的解决方案。市场激励机制需激活乘数效应:推行安全技术入股制度,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成果参与企业安全产品收益分成;建立安全技术交易市场,发展漏洞发现、威胁情报等数据产品的定价与流通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安全能力接口,通过技术溢出带动产业链整体防护水平提升。
2.能力迭代保障机制
构建双循环迭代体系:内循环聚焦攻防对抗能力提升,通过自动化渗透测试平台持续发现系统脆弱点,利用攻击模拟(BAS)技术验证防御措施的有效性;外循环建立威胁情报驱动的能力演进机制,对接全球漏洞披露平台数据,实时调整防护策略。设立安全能力成熟度基准线,要求企业每两年完成一次安全架构升级。
3.可持续演进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演进框架:技术路标指引方面,发布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白皮书,明确后量子加密、AI对抗防御等前沿方向;制度适配方面,建立法规立改废的快速响应机制,当新技术应用突破现有监管框架时启动特别立法程序;组织进化方面,推动企业安全团队向“产品安全工程师”模式转型,使其深度参与从研发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结 语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安全与发展协同,本质是通过技术基因改造、制度弹性重构和组织权力再平衡,实现网络安全与新质生产力的共生共荣。
来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杂志
作者:重庆市垫江县职业教育中心 欧小宇
(本文不涉密)
-END-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