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安全发展30余年了,等级保护实施18年了,HW年年打,为什么监管部门还在将“两高一弱”作为专项来进行治理?行业内普遍认为“两高一弱”是老生常谈,但始终是难以根治的问题。看上去是在解决“两高一弱”的问题,实则是根治“人”的惰性与侥幸心理。
技术问题早已有解,人的问题始终无解。关闭3389、445、135等高危端口早就写进了等保标准,但历年各种攻防演习仍有大量目标因端口暴露被击穿;补丁发布到被利用的平均时间已缩短至72小时内,但防护单位补丁安装率不足40%。这些问题的根因是运维图方便、厂商默认配置无人核查、业务系统怕中断不敢打补丁、领导嫌密码复杂,没出事就等于没事的心理在作怪。连我们自己FOFA系统的运维都曾经出现这种心态,可想行业现状。
技术手段会钝化,管理措施会松弛,两高一弱专项整治是对人性懒惰的强制刹车。
梧州某学校处罚案例:2024年6月,梧州某学校因“弱口令”漏洞被网警通报处罚,近万师生隐私数据命悬一线!梧州案件中,涉事成绩系统存在堪比永恒之蓝的超危漏洞,长期未修复,引发连锁反应:黑客可注入恶意代码,篡改学生成绩;这场看似普通的网络安全事件,实则是“两高一弱”(高危漏洞、高危端口、弱口令)威胁的典型缩影。
其他案例还有某医院因未修复Apache漏洞,致百万患者病历泄露;某企业数据库端口暴露,遭黑客植入挖矿程序,电费暴涨300%,比比皆是。
法律底线约束:
▸弱口令导致数据泄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最高罚款100万元;
▸放任高危漏洞不修复,涉事责任人最高面临7年有期徒刑。
“两高一弱”专项整治,本质是监管部门用行政手段约束“人性懒惰”,用“挂账销号”打破“应试过关”心态,因此我们认为两高一弱问题和企业单位自主发现的存量漏洞风险修复效率对比至少高10倍。
治理“两高一弱”,关键在于“看得清”,
因此我们用FOFA给全行业排查整治提效。
比如要解决高危端口,首先要进行资产梳理——这更考验的是运营者的资产管理是否到位。如果运营者能够全面、清晰、动态地掌握自家的资产地图,那么就有能力发现和解决“两高一弱”的问题。
告别盲区:资产碎片化下的“两高一弱”治理新思路。
两高一弱专项治理灵魂三问:
你的资产地图清晰吗?你有专用技术工具吗?你有动态管理运营机制吗?
只用了几分钟就把一个企业的资产“地图”完整的梳理了出来。系统在资产梳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某资产存在高危端口会直接标记下来。这里如果希望把存在“高危端口”的资产快速定位出来,直接在系统中风险告警模块检索即可。
绘制内网资产“地图”。用网探D01画内网资产“地图”算是当前行业内的最佳手实践,它融合了行业最强的网络空间测绘技术和指纹知识库,无疑是一个好的帮手。如需物理区域需要检测,也可以借助便携式工具箱。
弱口令排查方法。弱口令排查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也比较多样化,一些业务系统出于安全性考虑,通过使用爆破技术,极易触发系统保护策略,导致在用账号被异常锁死,从而影响人员正常登录业务系统。因此弱口令的评估检测应循序渐进地开展:
该套方案搭配的工具清单:D01、便携式工具箱、FORadar、FOBrain网络资产攻击面管理平台。
客户成功故事
专项检查“零通报”
某央企集团对下属30余家单位进行“两高一弱”飞行检查,共检测1.5万资产输出60余份报告,实现专项检查“零通报”,从“年年被通报”转变为集团内部合规标杆项目。
“两高一弱”融入安全运营
在某大型电网集团,通过FORadar补充互联网暴露资产数据,D01分布式部署于各重要区域,便携式工具箱补充隔离网段资产数据,汇总至FOBrain攻击面管理平台,全网有效补充超10万+资产,重要资产实现以天为单位的“两高一弱”动态排查,为安全运营团队提供了“按价值治理”依据。
我们认为两高一弱是网络安全的“破窗效应”入口。监管部门的“两高一弱”专项治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治傻问题”倒逼单位建立“最小化可行安全”习惯。当你连最简单的口令都管不好,凭什么相信你能管好数据分类分级、供应链安全、APT攻击呢?
“两高一弱”治理没有银弹,但找到正确的工具和思路,能让坚守在网络安全一线的兄弟们先赢一半。
若有两高一弱治理所需,不妨与我们联系, 愿以诚挚相待!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