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美国国防部急忙假装自己叫“战争部” LockBit 5.0 与勒索软件行业联盟: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事情?
从“国防部”到“战争部”:特朗普政府更名举措的深层解读
2025年9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军事活动中宣布,他已签署行政令,授权美国国防部重新启用其历史名称——“战争部”,旨在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具进攻性的美国形象。这一决定迅速在美国内外引发了关于其政治动机、战略意图和潜在影响的广泛讨论。
背景与动因: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姿态
历史沿革:美国国防部的前身是1789年成立的战争部。二战后,为体现美国转向以遏制冲突、维护和平为原则的新安全架构。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安全法》将各军种合并为“国家军事机构”,但因其英文缩写不慎成了“敌人”(Enemy),于1949年正式更名为“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时任总统杜鲁门强调,美国军事力量的使命是维护和平而非征服。因此,“国防部”这一名称本身,蕴含着战后国际秩序中强调防御与和平的价值取向。
改名动议:2025年,重返白宫的特朗普与其任命的国防部长皮特·海格赛斯(Pete Hegseth)多次公开倡导恢复“战争部”的称号。他们认为,美国军队应展现更强的侵略性姿态,重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取胜时所用的名字。特朗普在签署行政令时直言,这一改变“关乎一种态度”,其核心是“赢”。他抱怨道:“我们赢得了一战、二战,后来却改名为国防部。现在我们要改回‘战争部’。” 在他看来,“国防”(Defense)一词过于被动和防御性,而美国需要在必要时主动“进行进攻”。海格赛斯则补充说,这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为了重塑美军的“尚武精神(warrior ethos)”。显然,此举旨在通过语言符号,向内外传递美国军事战略姿态将更主动、更强硬的信号。
政治考量:更名背后有着清晰的政治算计。特朗普阵营视之为对所谓军方过度“政治正确”的反击,用彰显民族主义和强硬作风的“战争部”取代象征着克制与全球主义的“国防部”。特朗普称,新名字向世界传递了“胜利和力量的讯息”,精准迎合了其支持者对展示美国军事实力的期待。此外,白宫选择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第200天宣布此项举措,意在制造话题、凝聚支持者。归根结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姿态,旨在塑造强人形象并引领舆论。
美国国内反响:支持与争议的激烈交锋
共和党阵营的支持:特朗普的更名举措在共和党内部获得了广泛支持。佛罗里达州参议员里克·斯科特和犹他州参议员迈克·李迅速提交了《战争部恢复法案》,试图将行政令永久化为联邦法律。斯科特强调,美军是“地球上最致命的作战力量”,恢复“战争部”之名能反映其“主宰战争而非被动应战”的真实宗旨,体现“通过实力谋求和平”的信念。李参议员则指出,美国建国后150年的辉煌战史都是在“战争部”麾下取得的。在共和党鹰派看来,“战争部”既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是震慑对手的战略宣示。
民主党与军界的质疑:相比之下,民主党人和部分军界人士表达了强烈担忧。伊拉克战争退伍军人、民主党参议员塔米·达克沃斯质疑此举耗资巨大且意义不明:“为什么不把钱用在支持军属或聘用更多外交官来防止冲突上?” 她批评特朗普为政治作秀而动用军队,而非真正强化国家安全。评论人士估计,将遍布全球的五角大楼标识、文件、徽章等全部更换,花费可能高达数亿美元,在军费紧缩的背景下,这被视为“不必要的干扰”和资源浪费。尽管军方高层服从命令未公开表态,但据报道,一些官员私下担心这会引发混乱,模糊五角大楼的法律身份和职责界限。
媒体与公众舆论:美国媒体对此看法不一。美联社分析称,此举代表着特朗普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藐视,暴露了他与历任总统宣称热爱和平的虚伪调门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华盛顿邮报》的社论《为“战争部”辩护》则认为,取消“国防”这种委婉语有助于直面现实,即美国的安全建立在战争能力之上。社论称,明确五角大楼的作战机构定位,能促使公众和国会更严肃地审视战争权力的行使。公众层面,舆论同样撕裂。防长海格赛斯在社交平台X上发起的投票显示,超半数(54.3%)的参与者支持“战争部”,反映出保守派民众对强硬姿态的认同,而自由派则对此感到不安。
战略层面影响:在威慑与透明度之间权衡
对外威慑与信号传递:更名无疑是一种高调的战略信号,意在向对手展示美国“随时备战并敢于用战”的决心。白宫行政令称,“‘战争部’比‘国防部’更能确保以实力求和平,因为它表明我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国家打赢战争”。支持者认为,这种不加掩饰的姿态能增强美国军事信号的可信度,让对手清楚美军“不只是玩防守”。防长海格赛斯也强调,“字词很重要”,恢复“战争”一词可以重振美军以胜利为导向的战斗文化。理论上,更直接好战的措辞可能强化心理震慑。
军事战略透明度:此举也引发了关于战略沟通透明度的讨论。一方面,直称“战争”被视为一种坦诚,承认五角大楼的核心职能是组织战争,有助于提醒公众和国会严肃对待战争授权问题,从而提升决策透明度。但另一方面,有分析担心,这种做法降低了战略模糊性,可能在危机中束缚决策空间。以往美国以“防御”自居,为海外军事行动保留了解释余地;而自称“战争部”,等于公开将军事力量定位为“发动战争的工具”,可能加剧对手的戒备,增加误判风险。智库学者指出,更名只是象征性的,并不能提升军力或巩固联盟,反而可能让华盛顿显得好斗而缺乏耐心,在需要谨慎管控局势时降低外交回旋余地。
信息战与认知战:名字之争的深层逻辑
语言塑造认知:名称的改变是认知战的一部分。特朗普政府深谙“字词的重要性”,试图通过调整措辞来影响公众对军事角色的理解。用直白的“战争”取代温和的“防务”,意在强化尚武意识,为潜在的军事行动在舆论场上铺路。这是通过话语和符号影响目标群体思维方式的典型认知战策略。
心理与道义影响:在认知域,“国防”含有自卫的正当性,而“战争”则直接与破坏和冲突挂钩。美国民众对持续二十多年的反恐战争已感疲惫,“战争部”的称号可能引发公众对战争风险的焦虑。在国际上,这无异于公开宣称“以战止战”的现实主义立场,削弱了美国长期高举的道义旗帜,使其在外交和舆论上“看起来更弱而非更强”,因为它主动承担了“战争挑起者”的标签。
总结:名称之变背后的未来走向
美国国防部更名“战争部”的举动,虽是名称上的回归,却触动了政治、战略和舆论的多重神经。在国内,它是一次迎合强硬派的政治符号操作,却也引发了对军事冒险和资源浪费的担忧。在国际上,这一信号既可能被视为强硬威慑,也可能被解读为好战与非理性。
无论国会最终是否立法确认更名,这场风波本身已然揭示了21世纪大国竞争中“话语战争”的激烈现实。名称之变不会立刻改变力量对比,但会深刻影响各方对彼此意图的感知。未来,如何在展示实力与维持信任间取得平衡,将是美国决策者面临的持续考验。毕竟,决定和平与战争的,从来不只是一个部门的名称,而是领导人的抉择与世界的共同意志。
推荐站内搜索:最好用的开发软件、免费开源系统、渗透测试工具云盘下载、最新渗透测试资料、最新黑客工具下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